今天的主題是信任與信賴,我想用一個故事作為開場,我們都知道,印度的甘地無疑是20世紀最偉大的人物之一,他提出的,在復雜世界和平共存的思想精神,不僅帶領著印度人民走向獨立,也經歷了其他地區類似的獨立運動,有一段廣為人知的意識,被稱為是甘地的另一只涼鞋,故事呢,是這樣子的,甘地和同伴們剛登上火車,準備遠行,這時候,他的涼鞋帶子突然斷掉了,鞋掉到了地上,火車已經鳴笛啟動,甘地沒辦法減肥,落下的涼鞋,于是他脫下了另一支涼鞋,毫不猶豫把它扔到車外。
看到這一幕,同伴們目瞪口呆,他們問到,你為什么要這樣做呢,甘地從容自若地答道,也許會有窮人撿到掉的第一只涼鞋,但對他沒什么用,我把另一只鞋也扔出去,或許就能湊成一雙,撿到的窮人就能穿了,人們把這段意識看做甘地,充滿慈悲的最好例子,的確,在很小的事情上,人們捕捉到了甘地慈悲的一面。
今天我想與大家分享另外一些角度,甘地一氣呵成的舉動,是基于他對各種情景的理解,我們把它叫做全局性理解。那全局性理解呢,有四個維度,一是深刻見解方面,體現在全局性理解應當有助于呈現物理,社會藝術等不同世界的運轉機制。二是行動方面,全局性理解應當能夠指導我們采取有效的專業行動,社會行動,政治行動等等,三是倫理道德方面,應當敦促我們變得更有道德觀,更有人性。更有同情心,更愿意規范自己的行為。四是機會方面,可能出現在各種場合中,表現為多種不同的重要形式。
那根據深刻見解,行動,倫理道德和機會四條判定標準,我們可以評價一種備選的理解,在多大程度上具有全局性。那全局性理解具有什么價值呢?我們能夠從全局性理解中有何收獲呢?實際上,全局性理解只有在生活的一些特定時刻才會有所貢獻。
比如你每天早晨在鬧鈴聲中起床,你做好早飯,吃了早餐,開車出門上班,在這樣的過程中,全局性理解,就沒有花費發揮作用,你下班后指導孩子寫作業,叮囑孩子不要玩手機,按時睡覺時。全局性理解,也不會有任何發展。因為你在一種固定的軌道上運行你的生活,我們的生活似乎有賴于所謂的配方知識。配方知識,十分神奇,只要從配方說明中獲得什么,我們就能夠采取行動,那這個配方之時就是我們平常所熟悉的生活模式,我們的習慣化反應。他保證了我們平時正常有序的生活,那這些配方知識里面也包含了大量的學習,比如一些最基本的生活技能與思考,回應能力,學習這一類知識也是有必要的。
如果在大部分情況下,配方知識為我們提供了生活所需的90%的解決方案,那么全局性理解的作用體現在哪里呢,我們可以說全局性理解,提供了剩下10%的解決方案,當沒有經驗過的新的情況發生,原有的經驗,知識已經不起作用的時候,全局性理解就能幫助我們思考,并且采取行動,它可以支持我們深刻理解問題,采取行動進行道德判斷,在復雜的事宜中找到出路,并且在需要做出重大的人生抉擇或承諾時發揮關鍵作用。
那生活中如何活出全局性理解呢?舉個例子,上個周末應老師在上海參加財富課程,那早上去餐廳吃早餐的時候呢,那餐廳有那種圓圓的小面包,我去加面包的時候,順勢夾中了一個品相很好的面包。同時我看到旁邊有一個變形了的,看起來蔫不拉幾的面包。這個時候我就停下來,換做家那個看起來品相不好看的小面包。因為這個不好看的面包,口感與好看的面包其實是一樣的。但因為你夾走了這個不好看的,那對別的客人來講都是好看的面包。這個舉動無形中提升了別人來選這方面包時的愉悅感,那這何嘗不是一種良善呢。
如果我們仔細去探究全局性思維,對我們的生活有什么貢獻,至少可以發現三類相互轉化的作用,定向,審思,與深入學習。定向就是幫助我們確定并保持方向,審思幫助我們審慎的思考不同的情況,全局性理解,還為深入學習奠定了基礎。大家想象一種教育,其中的大部分課程都能帶來全局性理解,想象一種學習,他能夠給這樣的理解帶來生命力,使之長存,并且支持終身學習,想象有多少人能夠借此做好更充分的準備,進入未知的未來,進入那個復雜多變的個人和公共事件,并在紛亂的重重機遇之中找到自己的道路。想象一個世界,大部分人在接受基礎教育之后,符合基本的政治活動,個人健康護理,經濟,行為,生態責任,人際關系以及其他許多概念充滿了濃厚的興趣,并以此為發展方向。那如果走在大街上的蕓蕓眾生,能夠靈活而敏捷地處理這些知識,而我們的孩子也是其中的一員,那么我們的社會該多么的不一樣啊。
我們再回到甘地的這個故事里,甘地的這一系列舉動呢,反映出他對各種情景的理解,窮人的生活依賴于各種寶貴的契機,一雙涼鞋比一只涼鞋更有用,在開動的火車上不可能撿回掉落的鞋子。這些都是關于世界運轉方式的廣泛而實際的理解,他們不具有獨特的學術性或技術性,但卻真正有用。甘地發現了機會,對當前情景產生了深刻的見解,抓住了行動的時機,展現了自己的道德品質,在上火車的短短幾秒鐘內,能夠做到這一切,實在是令人景仰。
也許我們需要一種全新的視角來看待教育。在教育中既關注已知,也關注未知。也許我們需要一種更具有未來智慧的教育視角,在復雜而多變的世界,努力培養人的好奇心,啟發人的智慧,增進人的自主性和責任感,引導我們的孩子。積極的,廣泛的。有遠見的。追尋有意義的學習。
我們heart5步教學法,不僅僅傳遞已經打開的盒子,里面的內容更是培養孩子對尚未打開的盒子和即將打開的盒子里面的內容的好奇心。作為父母,我們需要更大膽地拓展自己,姑且稱其為,為未知而教吧。基于這樣的學問背景,今天我們要談信任,談信任,我們就要從自信開始。
所謂的自信,用最簡單的話來講,就是一個人,自己相信自己具備某些能力,這就叫自信。自信不是天生的,她是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被培養起來的。那就意味著在一個人成長過程中,對他影響最大的一些人做了些什么,才會讓她自信。一個孩子剛來到這個世界,都是本能的去做探索,嘗試,但是它不會自己去創造出自信來,他一定要依賴外界對他的影響,準確的來說叫重要他人。
誰是孩子的重要他人呢,在他出生最軟弱的時候,依賴外界照顧的那個養育者,就是孩子的重要他人,給他陪伴最久的人,就是他的重要他人。那我們知道,父母就是孩子的重要他人,可能孩子跟著爺爺奶奶,保姆長大,那爺爺奶奶和保姆就是他的重要他人。我們發現一個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他需要先得到那個培養機制就是他的生命中的重要他人不斷給她肯定,也就是說,他先依賴他們的肯定,這個他人的肯定,次數越多越好。
在心理學上有這樣一個說法,一個人要得到重要他人的肯定,5000次以上呢,才能轉化成自我肯定,才能轉化變成真正的自信。也就是說,自信是通過他人的肯定,自我的肯定不斷的培養起來的
自信往往是對一份能力給予肯定,而有能力的人呢,不一定他就會自信。我們會發現身邊有一些人,他們一些能力很強,可是他總是不相信自己能力強,他也不覺得自己這個能力有什么與眾不同之處。當我們說你這個能力很強,他往往說不行,他不能接受,也就是說能力強的人跟自信是兩個概念。所以說有能力沒有肯定,仍然不自信。
每個孩子雖然天生都有好奇心和求知欲,這份感覺推動他不斷在成長過程中去嘗試做任何事情,然后不斷的經歷各種各樣的事,經驗越來越豐富,能力越來越強,這是每個孩子活在世上不斷要經歷的成長的一個過程。可是能力非常強的這些孩子,他并沒有得到充分的肯定,他就沒有辦法轉化成自信。所以有一句話,大家要記下來,孩子沒有能力不足的問題,只有能力沒有得到及時肯定和運用不足的問題。那么這里邊關于能力及時得到肯定才能轉化成自信,大家就明白了。自信需要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就是對于他的某項能力給予及時中肯的認可,它才能夠轉化成自信。
肯定是自信的基礎,那在這里要區分三個概念,表揚,鼓勵與肯定,這三者是不一樣的,表揚是針對孩子做得好去夸贊他,鼓勵是孩子你沒有做到,我希望你下一次一定會好起來,這兩者呢,都是有條件的,要么做得好,要么做不好。總之,給到的那些表揚或鼓勵的詞總是比較虛幻的,說,太棒了,太好了,了不起,要加油等等,那這些對于孩子來說,往往他會比較迷茫,因為聽起來比較空洞。
相比較表揚與肯定與鼓勵呢,肯定它的意義就是要實事求是,要具體,要真實。我舉一個肯定的例子,比如小樹拿尿包,那我對小樹說:小樹把換下來的尿包丟到垃圾桶里去了,尿包是小樹用的,尿包也是小樹丟的,小樹對自己的事情很負責任,小樹很懂得照顧自己,媽媽很高興。那這個說法呢,就是肯定,他不是表揚他,是描述了一個具體的行為,說,你把某件事情做到了什么,這是客觀描述。然后媽媽通過你的這個行為知道你有某些能力,然后媽媽愿意表達自己的感受,當我看到你有這個能力的時候,我很高興,那這個過程非常真實,孩子就知道因為什么被肯定
因為得到肯定,媽媽的心情很好,反過來又讓他增加了很多喜悅感,這一份給孩子的客觀描述,區分于表揚,贊美,鼓勵。他是實事求是的,它是具體的。那么我們知道信任是從自信開始的,你去肯定孩子,孩子獲得了自信,孩子也從你這里學到了,去肯定他人,肯定這個世界。這就是信任。
任何一個人都明白,在互聯網的沖擊下,在全球一體化的時代背景下,投資當今世界最豐富的知識,復雜的思維能力與合作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遠遠超過了對父輩時代的要求。而這些趨勢似乎還將于我們無法預知的方式,繼續塑造明天的世界。所以我們必須為未知而教,在這一節課程的最后,我想分享日本江戶時代的禪宗大師白銀會喝的一幅名為兩個過獨木橋的盲人。現在我把這幅畫發上來。
大家仔細觀察一下這幅畫,可以看到黑色的墨汁從右往左渲染開來,描繪了一架橫跨無底深淵的獨木橋,畫的右側,兩個盲人站在橋上,借助手杖摸索著前進。借由這幅畫暗示,面向未來,面向國際的教育過程中,有不安穩,不確定的狀態。我們應該想什么,感受什么,做什么,似乎都難以言傳,沒有可靠的線路圖可循,我們只能憑感覺漫步,只能摸索著前進。不管怎么樣,我們已經在路上啦,而且不止兩個人,還是300多個朋友一起結伴同行。
那么就讓我們保持覺知。覺知就是我們的手杖,來感覺腳下的路,一步一步往前走吧。好啦,今天的課程就講到這里,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暈掉,尤其是前面講解全局性理解這個部分,是不是會覺得有一些很陌生的感覺?所以呢,我們就多留一些時間來做充分的交流,要把我們的孩子培養成具有全局性理解的孩子,那不妨我們先培養自己,好,接下來布置作業,作業會用文字的方式發上來。
作業:
1、這節課對你最大的啟發是什么?
2、分享一個生活中踐行出全局性理解的實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