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拿到了一塊巧克力,你會怎么去品嘗它?
口琴式吮吸法?
松鼠式咀嚼法?
還是面膜式涂抹法?
而當你得知嘴里的巧克力價值要1600元,你又會有怎樣的心情?
是激動?
還是激動?
當然,既然激動了一定不能白激動,這樣人見人愛(如果吃了還不用買單)的巧克力就位于南美洲的厄瓜多爾。在那里,一塊1.5盎司(約40克)的To’ak巧克力被賣到了169英鎊(約合人民幣1625元)的價格。
大家可能都覺得歐洲的巧克力才應該是最有(tu)名(hao)的,厄瓜多爾又是哪里來的一匹黑馬呢?
事實上,厄瓜多爾的巧克力并不是什么黑馬,它可能還是巧克力起源的鼻祖。
考古學家發現,陶瓷陶器的歷史可追溯至公元前3300年,那時陶瓷里含有微量的可可殘余物質。在厄瓜多爾南部的亞馬遜地區的發現表明,可可豆的采收和消費也已有五千多年的歷史了。
西方與巧克力的戀情時間就晚得多了——始于16世紀,也就是在征服美洲之后。歐洲人從其他美洲國家取走大量黃金白銀的時候,也正是從厄瓜多爾進口了大批的可可豆。之后,可可才成為了歐洲美食派的時尚潮流。
“好吃”是美食最直觀的價值體現,厄瓜多爾的巧克力售價如此之高,卻不僅僅是“好吃”那么簡單。
在厄瓜多爾的當地農民總要滿臉自豪地說,在這里盛產一種珍貴的“黑色黃金”。這“黑色的黃金”并不是厄瓜多爾最重要的出口產品——石油,然而卻也同樣是這個安第斯山脈國家的國寶,那就是可可豆以及它所制成的美味的巧克力。
事實上,如今世界上95%的巧克力都是以大規模種植的可可作為原材料,而厄瓜多爾的巧克力的可可只取自厄瓜多爾海岸的少數農民的種植地里,地質多樣性和位于赤道的地理特征,使得這里的可可豆更加優質。也就是說,這種優質可可豆只占世界可可產量的5%,極為稀有,但是人們對它們的需求卻在不斷增加。
除了原料極為稀有,他們的巧克力后續還需經36道手工工序制成,每個步驟都一絲不茍。為了制作出一款優質的巧克力,不僅需要天生的良好基因,還有巧克力制作家們最細心的“雕琢”。
那么,吃一塊厄瓜多爾優質的巧克力到底是怎樣的體驗?
英國的主要食品作家和巧克力學會的創始成員之一薩拉·簡·埃文斯在她的《無包裝的巧克力》一書中說,厄瓜多爾的純可可粉特點是“帶有黑醋栗和芳香氣味的花香特性。”
——感覺巧克力品鑒詞牛x極了
巧克力品嘗師們說:“厄瓜多爾的可可香味更復雜,因為根據種植地域來看,可可豆在味道和形狀上差異巨大。厄瓜多爾巧克力的優良品質取決于該國地質的多樣性和位于赤道位置上的地理特性。”
——看來可可豆的投胎和人類的投胎的理論是一樣一樣的
厄瓜多爾出產的可可豆被眾多美食品鑒者稱贊為“色澤純正”、“濃香撲鼻”和“超級美味”。
——色、香、味兼具!
看來,在厄瓜多爾,每種豆都如此特殊,每塊巧克力都并非普通,真是可遇而不可求。
也看來,世上凡是那些限量的昂貴的食物,都一定是好!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