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馬老頭兒叫馬克·吐溫,我想,依他的性格,是不會反對我這樣稱呼他的。因為我不是他《三個討厭的女人》之一。這與我未嘗不是一種幸運。
最先知道馬老頭兒,是中學課本上的一篇文章《競選州長》。作者簡介中稱其作品以諷刺幽默著稱。但當時的感覺,這個老頭兒和寫人血饅頭的魯老頭兒一個路數,即使被貼上“諷刺幽默”的標簽,也還是喜歡一本正經地罵人。只是,不知其著名作品《湯姆·索亞歷險記》和《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是不是跟《魯濱遜漂流記》講的故事差不多。有時還想當然地認為它們是“歷險三胞胎。”
從《競選州長》到現在,這個“三胞胎”的梗始終在折磨著我。直到下一代已經開始讀書了,才重新發現原來這個馬老頭兒有許多小說是適合孩子們讀的。于是,趕緊買來,趕在孩子讀前先一睹為快。
沒文化也是真可怕,現在才弄明白,這位馬老頭兒的兩位歷險記主人公和魯濱遜根本毫無相似之處。湯姆·索亞完全就是個調皮搗蛋的孩子頭兒,什么事他都能弄個異想天開,匪夷所思。哈克貝利·費恩是他忠誠的追隨者,向往著可以自由奔跑的生活,雖然不喜歡上學、不喜歡規規矩矩吃飯,但卻有著一顆善良純潔的真誠童心。
世人評價馬老頭兒幽默,我想應該主要是從他描寫的兩位歷險者,特別是湯姆·索亞身上體現的。比如湯姆·索亞能把自己刷墻的任務想辦法讓小伙伴們來承擔,并且還能使“勞動者”都爭先恐后,高高興興,意猶未盡,這是這個孩子的聰明,更是馬老頭兒的聰明,甚至直到現在,這種方法被各種變形用在職場,還是讓人津津樂道。不知為什么,這么能夠體現孩子的機靈勁兒的文章,沒有被選進課本讓孩子們閱讀。我想如果這樣的話,教科書會有趣得多,課堂氣氛也會活躍很多。
在《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里,全書最精彩的章節,也是在哈克貝利·費恩最后遇到湯姆·索亞之后發生的那些事兒。簡直要笑出聲來。湯姆·索亞就是一定要把簡單的事情復雜化,以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那種人。比如本來黑奴只是被關在園子一側的小屋里幾天,湯姆·索亞非要裝出像基督山伯爵一樣的遭遇,在窗外就是大海的絕壁石牢里關了幾十年一樣,要在石頭上刻字,還要挖地道,且只能用手……制造各種麻煩以塑造英雄。哈哈,我翻書的手都在抖。
作品的風格是不是反映該作者的性格,或者在多大程度上展示,我沒怎么研究過。但最近這幾年,會刻意同時閱讀某個作家的若干著作,有傳記的會特別一并閱讀。所以,這位馬老頭兒是個什么樣的人,看完他所有的作品也不一定能夠準確判斷。所幸,馬老頭兒對這一點很清楚,就怕后人對他妄加猜測,干脆自己寫自傳,把自己想說的都說出來。這么一來,還真是有益。起碼我不用好奇地胡亂想像了。
馬老頭兒不姓馬,馬克·吐溫也不是本名。但現在的讀者誰還在乎他原來的名字塞姆·朗赫恩·克萊門斯呢?
由《馬克·吐溫自傳》可以看出,這位馬老頭兒是個有真性情的人。因為他在開篇就說:“我是實實在在地要從墳墓里來講述,而不是現身說法,因為只有這樣,我才能無所顧慮……”他說到做到,在自傳中毫不掩飾自己做過的糗事。比如生活不富裕,一直想方設法增加收入,卻屢屢投資炒股失敗。別人看來他做得很成功的演講,他也認為是自己遇到了好時機,且并不引以為豪。這一點我認為和有些想要刻意掩飾一些什么的人有區別,比如偉大的喬幫主。
他的真性情還表現在對周圍人的態度上。愛憎分明。比如對自己的妻子和孩子。通過他的描述,讀者會發現一個柔弱而堅強的美麗女子,陪伴著他的一生。他幾乎把所有對女性的贊美都給了自己的妻子。對妻子的病逝和兩個女兒的早夭,他寫下的文字,看似平淡,卻飽蘸無限悲傷。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這位任性的老頭兒,專門寫了一篇文字,《三個討厭的女人》,來記錄諷刺他遇到的三個討厭女人。邊看我邊對號入座,竭力發現我與她們是完全不同的??赐晡议L舒口氣,還好還好。這老頭兒太會罵人了,所謂“罵人不帶臟字”是也。
馬老頭兒很幽默,這在寫自傳時更加自如。比如,說到自己被授予學位時說:“錢財的不勞而獲和學位的不勞而獲的數目正好一樣……密蘇里大學授予我法學博士時,我又一次喜出望外,因為那是無本生利,我對法律一無所知,只知道如何規避法律,不被捉到。如今,要到牛津大學去接受文學博士學位,顯然又是意外之財,因為如果把我對文學不懂的地方都換成現金的話,那么我絕對是一個千萬富翁了?!?/b>
那么,什么是幽默,怎樣才能讓作品里的幽默保持長久的生命力,作者也表明了自己的觀點。“如果把幽默只是作為如香味般讓人愉悅的味道,只是一種裝飾,往往只是說話或者拼寫的一種技巧。……那種時尚已經過去了?!薄坝哪瑳Q不能專門用來說教,也不能專門用來布道,但是,如果幽默要永久流傳的話,它必須兩者兼而有之?!?/b>
看完馬老頭兒的傳記后沒幾天,家里的小學生主動把《王子與貧兒》和那兩個調皮鬼的奇遇記放進了書包。經典是能夠讓一代又一代的人喜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