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軋鋼生產的一次日常工作中,操作工向我反饋了一個棘手的問題:軋鋼時抬輥速度變得異常緩慢,而且情況還在持續惡化。這引起了我的高度重視,我立刻著手展開排查。
? 我首先將目光投向了液壓油庫,仔細檢查了液壓缸回油腔的壓力。壓力表顯示為80公斤,一切正常。緊接著,我又對平衡梁液壓管道的壓力進行了檢測,同樣顯示為80公斤,也未發現異常。隨后,我查看了控制程序,發現抬輥時的信號傳輸毫無問題,快卸閥也能夠正常動作。然而,盡管這些關鍵環節都看似正常,但抬輥速度緩慢的問題依然存在,這讓我陷入了沉思:問題究竟出在哪里呢?
? 我回想起軋鋼機在下壓時一切正常,于是開始懷疑是不是軋輥的軸承座和軋機牌坊之間發生了卡死情況。但經過仔細檢查,我發現兩者之間并沒有任何卡死的跡象。于是,我將注意力轉向了液壓缸的工作原理。液壓缸在進油時,伺服閥會控制進油腔油口打開,同時回油口關閉,高壓油通過進油口順利進入高壓腔;而在回油時,情況則完全相反,進油口關閉,回油腔打開,高壓腔的油在中壓腔的壓力以及平衡梁的壓力共同作用下被擠出高壓腔,通過回油管路返回油箱。正常情況下,回油壓力應該只有幾公斤。但如果回油管道不暢通,例如過濾器堵塞,回油壓力就會升高,導致回油不暢。我立即對回油管道進行了仔細檢查,但并未發現任何問題。此時,我意識到剩下的可疑部件可能就是過濾器和冷卻器了。難道是冷卻器出了問題?
? 帶著這個疑問,我檢查了油位,發現油位上升了很多。這讓我心中一驚,因為這說明冷卻器漏水了,水滲入了油路并隨之進入了油箱。我立刻聯系了冷卻器廠家的技術員,但對方卻拒不承認問題。我們廠的設備主管也對此持懷疑態度,尤其是供應科的主管。設備主管為此專門召開了設備故障討論會,但我堅決拒絕參加。在我看來,這么簡單的問題根本不需要浪費時間去討論。然而,一些所謂的“專家”還是參與了討論。廠設備主管認為是程序出了問題,還讓我的徒弟拿出電路圖進行分析研究。設備主管雖然學過液壓、自控和電氣,還是上海交通大學的研究生,但面對這個問題,他也未能分析出個所以然來。
? 我在現場絞盡腦汁地想辦法。后來,我突然靈機一動:既然問題出在冷卻器上,那為什么不繞過冷卻器直接回油箱呢?于是,我果斷安排液壓技術員安裝了一個旁通管路,讓油液直接繞過冷卻器回到油箱。結果,故障竟然被排除了。當然,這只是一個臨時的應急措施,從長期來看是絕對不可行的。之后,我再次聯系冷卻器廠家,要求他們立即更換冷卻器。冷卻器廠的廠長是我的同學,他心里清楚是怎么回事,很快就把新的冷卻器送到了油庫,廠里隨即開始了臨時檢修。
? 我精心安排相關人員更換了新送來的冷卻器。整個過程包括拆卸故障冷卻器、安裝新冷卻器、排除油箱底部的水、拆除臨時加的回油旁通、進行循環過濾、更換過濾器等,整整耗費了兩個班的時間。最終,軋鋼機的抬輥速度恢復了正常。然而,盡管問題已經解決,但相關方面卻始終沒有承認責任,這件事最終也不了了之。
? 通過這次故障處理,我深刻認識到,面對問題時,不能僅僅依賴于所謂的“專家”意見,而要結合實際現場情況,靈活運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和經驗去尋找解決方案。同時,也讓我意識到設備維護和管理中責任認定的重要性,以及在面對廠家和內部管理時可能遇到的溝通和協調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