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這篇文章是寫給畢業兩個月后的自己和可能有同樣狀況感覺不爽都是你。
我有時下大多數人有的焦慮
也許是受一些大V或者同齡人的傳奇故事影響,總覺得在該奮斗的年齡不應該選擇安逸,所以我很希望自己也能夠成為別人眼中一個大寫的「努力」的人。
以前跟比自己年長的學長交流的時候,他會說,這就是這種小年輕閑著沒事干的焦慮感,其實成就無非一步一步踏踏實實慢慢來就好了。
但我總覺得那些是我該去做的。
比如工作業務上必備的技能,通用技能的學習,健身和復盤總結這一類。
現在的焦慮這種情緒經常在周六周日或者每天加班的晚上,正常上班、日常加班的時候沒有感覺到這些,可能是因為工作太忙,來不及想。
不同于以往目的不明確,現在的是一種,我明明知道自己該干這件事情,但我選擇更安逸的玩樂。
然而這種無所事事,比勤奮工作更讓我精疲力盡。
為什么不努力呢?
1.不當苦行僧:
當然,可能潛意識里面帶著努力,就是要舍棄許多東西(比如吃喝玩樂的時間),所以有時也會有一些小情緒,那就是:我為什么要努力呀?
拿工作上來說,我現在即使在那些需要學習的這些技能上不努力學,靠著現在會的,也同樣能夠把工作干的很好,老板很滿意,那為什么一定要讓自己學得更多呢?(想想不努力被淘汰,好可怕)
對自己說:
1.我們眼中看到了努力的要死要活的那種樣子,可能對那些努力的人來說甘之如飴。
2.像更強業務能力的人看齊,工作上,當知道更大的世界,看到更多優秀的人的時候,那就一定不要滿足于現狀,因為你也可能成為那樣子的人。2倍于工資的能力是我一直追求的目標。
2.投入產出比:
或者有時是想努力但是不上進,因為努力是個長時間的投資,沒法立竿見影,你不會知道我現在看這件事情對我以后有什么幫助,有可能這就是個無用功。這就像一個叫囂著要學習PPT,但他的工作方面沒有要求要做PPT或者沒必要很好看,雖然PPT是個通用技能,但對于他來說就是一個偽需求,他可以努力,但暫時沒有辦法立馬使用。(可能是因為我是個很注重反饋和他人評價的人)
對自己說:如果確定有清晰的目標,你「清醒」的在努力著,知道,這條路是走向你的終點,那這條路走的長一點又有什么關系呢?現在是一張白紙,想要的是五彩斑斕,那肯定得一筆一劃繪制。
還有一點,就是自己要改變觀念,可以去具體化實現目標之后的場景,但努力不一定會能達到。
順其自然,少些功利心,不要給自己太大壓力,至少是自己慎重抉擇后的決定,沒準冥冥之中自由安排~
3.干脆放棄:
別人已經干得足夠好,覺得比不過,就連開始都不愿意。
對自己說:厲害的角色那么多!沒得比,還是一句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就不撞南墻不回頭的往前走就好。活著,總歸是為了自己開心,難得走這么一遭,不試一下多不好啊!反過頭來想一想,如果一個人走,反而沒毅力,那有榜樣帶頭,刺激自己往前走不更好嗎?
其實,想一件你歷盡艱辛才干好的事,可能就不會有這種干不好的認知了。
比如,我都能夠瘦下來了,還有什么事做不到的呀?
為什么會選擇做不應該做的事情?
1.沒有緊迫感:
之前有提到,一般要努力做的事情都會是一個長期持續的一個過程。當該做的事情,沒有設置截止時間點,也不會影響到自己的正常生活,工作或者錢的時候,這件事情就顯得沒有那么必要去做了,即使它很重要,但是它不緊急,就會一再擱置。
當然沒有緊迫感,更深層次的原因是沒有很強的需求。
解決辦法:
1.創造緊迫感:
例如:
目標:學習阿文信息圖表,每天學習一小時
目的:工作上需要一圖讀懂的技能,影響用戶轉發,同事也讓自己更理解。
截止時間:9.22(定兩周),沒按計劃完成,就退掉1699的課程,按計劃完成,就獎勵新種草的秋冬隔離粉底。
2.找到監督的人
2.懶:
很多事情歸根結底都會糾結到這個點上,因為舒服的事情一般都不用太動腦子。
懶,就像,不愿意早起,不愿意鍛煉,不愿意思考,不愿意上班一樣。
但如果本身想努力,那肯定是在某個地方發散「現在我還不滿意自己」這樣的信號。
解決方法很簡單:
那就不要讓自己動腦子,不要有那么多花樣。
例如:上班小系統
到工位—打開電腦和筆記本—拿著筆記本去吧臺—打開幕布—按照格式寫昨日總結—打開doit做今日計劃—回到工位上班。
PS:會兒小朋友不希望持續在這樣的「想努力—不努力—產生負罪感—繼續空想努力」的循環狀態中,所以,下周重新出發~
還有,很感謝我的簡書第 100 個粉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