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了這樣一個話題:情緒穩定是成年人的必修課嗎?
拿破侖曾說:能控制好情緒的人,比能拿得下一座城池的將軍更偉大。如今也有人說:人生路上,遇到的最大敵人,不是能力、不是條件、而是情緒。
我們產生的每一份情緒,其實都是一場金戈鐵馬,我們總少不了在當中自我掙扎。而一個人想要變得強大,就一定不能被情緒所束縛,要具有戰勝情緒的能力。
生活中,我們經常見到有人發脾氣,也經常看到有人因為發了脾氣把事情搞得一團糟,其中的原因不是能力不夠,更不是缺乏溝通,而是因為情緒不良才導致了最后的失敗。
情緒穩定是成年人的必修課,釋放更是
我們聽過很多大道理,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原因是:經常決定我們人生狀態的不是“大道理”,而是“小情緒”。所以,我們要懂得很多大道理,更要能控制好自己的小情緒。別讓情緒,成為你前行路上的絆腳石。
很多人在成年之后,會有遇到各種崩潰的瞬間,各種想要發泄情緒。但成年人在情緒崩潰后,該承擔的責任、該完成的工作、該善的后,照樣待自己去做。而越快收拾好情緒的人,越能快速地開始下一步工作。有哪個成年人不是深夜蒙著被子哭,白天又要精力充沛地進入工作,強打著精神告訴自己一切都會過去的。
對于時刻在社會上摸爬滾打的成年人,情緒管理是必然需要的,但是往往我們情緒崩潰,也只在一瞬間。就是因為這所謂的情緒管理,造就了多少的抑郁癥患者,面對上司、家庭以及身邊的親朋好友,我們大多時候向他們展示的都是我們積極陽光的一面,甚至有時候還要接收來自他們的負面情緒,但有時候自己的負面情緒卻沒人傾訴,最后導致自己心里出現問題。
所以,情緒管理是必修課,但同時,情緒釋放也應該是必修課。
情緒穩定是成年人的標配
美國心理學家約翰.辛德萊爾曾指出:76%的疾病都是因為負面情緒。無論是我們的身心健康,還是職場的發展,都會希望我們有能力處理好這些負面情緒。情緒穩定是提升認知能力的前提。
每一個情緒穩定的成年人,都會有一些心事,沒辦法跟人說起。而這些心事,連同因為這些心事而產生的負面情緒,則被我們暗藏在心底。
每一個人也都會說,作為一個成年人,要做好情緒管理,每天出門就得體體面面、和和氣氣。大家從不約而同地同意了一個說法,控制自己的情緒,是一個成年人的標配。
這個標準,會叫我們“忍一忍”;讓我們“別像個孩子一樣”;教我們“權衡利弊”;因為我們不敢發脾氣,因為需要養家糊口,因為只有活下去,才能談,活的好不好。
這樣確實很有現實的意義,但是這并不能解決問題,我們的問題是怎么去排解情緒,而不是隱藏情緒。被我們藏起來的負面情緒,是否會自此消失不見?
答案是否定的。沒有被化解的負面情緒,積累到一定的程度,會以更激烈的、更不可控的方式爆發出來,傷人傷己。
我們的身體,就像是煮飯的壓力鍋,它的容納空間是有限的,我們所經歷的舒服和不舒服的事件,還有因此產生的各種情緒和感受,都在這個身體的空間內,被生活燉著、煮著,可能改變了性狀,但它還在那里,給有限的空間,不斷增加著壓力值。
我們能做的,要么減小或者熄滅火力,比如:換一個環境,置身事外,可以讓身體內的情緒冷卻下來;要么給自己一個情緒的出口,打開減壓閥,去時不時地釋放壓力;比如:向信任的人傾訴,也可以抱怨,甚至是哭泣。
這都會在一定程度上,消解、融化,那些被自己的理智所壓抑的真實情緒。這在某種程度上,是一個人對內求得自我理解、對外尋求他人理解的心理疏導的方式。
內斂和含蓄,是我們大多數人集體潛意識的外化,而自我犧牲和奉獻的精神,也在過去的好多年里,被我們集體倡導和傳播。
所以,我們在遇到情緒不穩定的時候,我們要在合理的范圍內表達出來。
大家可以看一下這樣的事實:
我們的腦子里有個東西叫額葉,顧名思義,它大概位于我們額頭的位置。
額葉影響的東西很多,相當大一部分我們關于情緒控制和長期規劃的能力是和它相關的。
這也就是心理學里講的屬于“社會化”的部分。
我們經常能看到一些額葉受傷的患者性情大變,喜怒無常不說,也完全不顧及別人的想法。
這是因為ta的社會化能力部分的被摧毀了:當你不能壓制自己的情緒,你就會直白的表達本我最真實的需求,體現出來就是喜怒無常。當你不能進行良好的長期規劃,本來能忍耐的事情(比如忍住對伴侶的怒火,耐心的解決問題)就很難繼續忍耐,體現出來就是不顧及他人。
說到這里大家應該就稍微搞懂一點,為什么對孩子來說社交非常簡單。
我們的額葉往往到25歲左右(甚至有說法在良好的環境下直到30歲)才發育完成。
“大腦的發育時間比我們預期的要長很多,大概要到25歲左右才可以發育完成。因此,青春期的大腦是處于沒有完全發育成熟的狀態,青少年的大腦沒有辦法完全控制自己的行為。”
在日前召開的青少年健康與發展媒體培訓會上,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青少年發展專家德瓦旭希·杜塔(Devashish Dutta),從人類大腦發育的角度解釋了青少年成長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叛逆、懶惰、沒有責任感等問題。
所以孩子的世界里,拿放大鏡燒螞蟻和肢解青蛙和小鳥是經常出現的事情——往往我們長大后會對這種事情不寒而栗。
所以孩子的單純未必是善良的,成人的痛苦也未必是不應當的,你肯定不會希望自己重視的人受傷,也不會希望自己熊起來搞砸一切。
與其說是成人的社交更累,不如說是你看到了更多以前看不到的東西,你會思索對方是不是會痛苦,會考慮一件事情有沒有什么長期影響,會計算更長遠的得失,顯然這對你和你面對的復雜社會都是更有益處的。
人類的演化很大程度上就是社會化的演化,比方說我們當代人的雄性激素無論男女都遠低于新時期時代早期的祖先,這從出土的骨骼中可以看出非常明顯的趨勢——更低的雄性激素雖然不利于個體面對野獸,但是有利于群體結成社會面對世界,它能迸發出更大的力量。
把成人社交的痛苦當成甜蜜的負擔吧。
“從你到我,是從一個人間,走向另一個人間。但你必須承認,這中間的距離,有時確實遠過從一個宇宙到另一個宇宙”,如果我們還正年輕,能力范圍內想做什么就去做,能力范圍外的自己想辦法去努力。余生沒那么長,請你忠于自己,活的還像自己。
樊登老師說:我們應該成為情緒的主人,而非情緒的奴隸。做到這點的關鍵是我們要愛自己,讓自己的“情緒腦”(杏仁核)聽命于自己的“理性腦”(大腦前額皮層)。
越長大越覺得,一個人要在面對生活種種時候保持平穩的心態和理智的思考,無論傷心還是氣憤也不歇斯底里,保持情緒穩定是個很難得的優點。
懂得控制情緒的人,即使遇到困難、處于逆境,也能通過理智的判斷和從容的行動,從而力挽狂瀾。
正如《一生的資本》里寫的那樣:“任何時候,一個人都不應該做自己情緒的奴隸,不應該使一切行動都受制于自己情緒,而應該反過來控制情緒。”
那些真正厲害的人,早已經戒掉了不必要的悲戚、怒氣和焦慮。情緒影響一個人的人生,愿我們每個人,都能夠學會打敗那些壞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