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非原創~
競品分析一次最早來源于經濟學。市場營銷和戰略管理上的競品分析主要是對現有或潛在的競爭產品的優劣勢的評價,以提供制定產品戰略的依據,將競品分析獲得的相關競品特征整合到有效的產品戰略制定、實施、監控和調整的框架當中來。其理論基于為人類學中的“比較研究法”,比較研究法一般包括三個階段:1)找出同類現象或事物;2)按照分析目的將同類現象或事物編組做表;3)根據比較結果做進一步分析。相應地,我們日常所說的競品分析也包括三個階段:1)設定分析目標;2)將同類產品的功能或設計特性編組做表;3)根據比較結果做進一步分析。
廣義上的競品分析已不局限于競爭產品的分析,很多時候會針對非競爭關系的同類產品進行產品和設計上的分析和比較。以下會從競品分析的框架內容和實際應用上進行簡單介紹。
競品分析的框架內容一般包括三個主要部分:
一、競品選擇
競品選擇的范圍并不局限于具有直接競爭關系的產品,以即時通訊應用為例,除了QQ、微信等產品以外,還可以選擇一些國外的產品如WhatsApp、Line、Kakao Talk等優秀且受眾群體較大的產品。
就數量而言,我們可以選擇較為優秀的產品進行分析,而不需要貪大求全選擇所有的競品。根據80/20原則,我們只需要關注20%的競品即可。
二、分析維度
通常進行競品分析,可從以下幾個 維度進行對比分析:戰略定位、盈利模式、用戶群體、產品功能、產品界面(交互方式、視覺表現)等。
競品分析是每一個互聯網從業人員都需要做的一項基本工作,不同的職能區分,側重點會不一樣,如運營人員可能更加側重產品的戰略定位、盈利模式、推廣方式、產品策劃人員更側重于產品定位、目標用戶、產品功能。而交互設計師更側重于產品界面、具體的交互方式。當然這些都是相對的,對于產品的各個方面的競品分析如果孤立來看,都會陷入盲人摸象的窘境。
三、分析原則
交互設計的競品分析,可以參照“可用性準則”來進行分析,可用性準則有很不同版本,被廣泛傳播和使用的10項可用性準則為:1、一致性和標準性;2、通過有效的反饋信息提供顯著的系統狀態;3、方便快捷的使用;4、預防出錯;5、協助用戶認識、分析和改正錯誤;6、識別而不是回憶;7、符合用戶的真實場景;8、用戶自由控制權;9、美觀,精簡的設計;10、幫助和說明。
最后,在具體應用上,競品分析數據策略文檔:它沒有描述用戶體驗本身,但它是用戶體驗 的墊腳石。它不是設計過程中輸出物,而是最基本的輸入。不管是為了對戰略有個整體的把握還是為了瞄準某一種具體設計問題,都需要估計一下它將如何整合到產品設計的過程中。具體的整合方式有多種:1、競品分析和用戶需求文檔配合使用;2、競品分析和其他產品或市場策略文檔配合使用;3、競品分析和設計文檔配合使用。但無論從對比調查中收集到的信息多么豐富,也不能將其放在產品設計過程中的首要位置。畢竟,不能僅僅因為競爭對手怎么豐富,也不能將其放在產品設計過程中的首要位置。畢竟,不能僅僅因為競爭對手怎么做了,就應該這么做。競品分析的價值主要是可以得到一些思路并確定一個產品的基準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