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這周學習了田宏杰老師的《高效陪讀,讓孩子愛上學習》的第一部分,我摘取其中的三部分與大家分享:
[孩子不愛學習]
孩子是真的不愛學習嗎?有些家長會經常說自己的孩子不愛學習,其實不然,孩子不是不愛學習,而是家長找錯了方向,當孩子表達他不愛學習時,家長要明白孩子不愛學的是什么?是不是只要是孩子感興趣的、有成就感的學習,孩子都會積極的進行?其實大部分時候孩子不喜歡做的是一些重復的作業,或者是家長們的態度讓孩子厭學。其實家長需要做的是及時強化孩子好的學習行為,田老師給出的建議是低年級(1-3)要陪好;高年級(4-6)要陪少;具體步驟是明確學習任務,制定學習清單,創造學習氛圍;當孩子出現畏難情緒時首要認同孩子,再積極和孩子找方法克服難關。
[別磨蹭不管用]
家長朋友們一定都有這種體會,越不讓孩子做什么孩子越做什么。家長們在生氣之余有沒有問過為什么呢?田老師告訴我們其實大腦識別不了“不”語言,如果我們對孩子們說別磨蹭,孩子識別的是磨蹭,因此他就更慢了。另外,孩子小學階段對自己的評價來源于老師和家長的評價,如果家長經常給孩子的評價都是你太笨了,你太慢了,你太馬虎了......,孩子就會認為自己笨自己馬虎自己慢。那么當覺得孩子磨蹭時家長們要說孩子你快(拖長音)點兒。這就是我們要用的一慢一快,慢用負面言語;快用正面言語替換負面言語并用正面言語表達正面期許。
[讓表揚、物質獎勵管用]
這部分田老師分享了一個案例:家長讓孩子每天讀書,讀了就在表格上畫一個勾,一個勾就給一元錢,開始還堅持的不錯,后來就堅持不下去了。分析原因是因為一個行為得到好處才會堅持下來,當金錢不再吸引孩子時,這個行為就無法堅持了。家長要做的是想辦法激發孩子的內在動力。田老師不建議用物質獎勵的辦法進行表揚,她講了心理學中的德西效應(德西效應:德西效應(Westerners effect)認為適度的獎勵有利于鞏固個體的內在動機,但過多的獎勵卻有可能降低個體對事情本身的興趣.降低其內在動機。)因此,如何獎勵非常關鍵,田老師給出的建議是:強化獎勵和學習行為之間的關系;表揚學習行為本身帶來的內在好處;用心觀察學習行為給孩子帶來的內在好處,為適時表揚提供素材。
? ? ? 通過以上分享,朋友們可以針對自己孩子存在的問題對癥下藥。 孩子的問題其實從本質上來看其實都是家長的問題,因為在這個世界上沒有學不會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家長。為了讓你的下一代成長的更好,請先讓自己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