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最初接觸到這個課題,對此就有一些好奇,然后通過閱讀《故事知道怎么辦》知道了跟孩子溝通又多了一種方式,就是講故事。抱著想通過學習來解決或者避免孩子的各種挑戰性的行為,于是報名了故事教練的課程微課學習!
? ? ? ?現在已經了解到心理學家卡布曼的三角模型:受害者、拯救者、迫害者。也學習到編輯治療型的故事的三大腳本:困局腳本(主角的挑戰性行為,遇到的困難);成長腳本(諸多技巧);存在腳本(達至成長,讓故事的主角回到自身的存在中)和故事治療中的儀式治療,以及昨天鄧老師對優秀學員的故事創作精準透徹的分析,讓我看到了自己編寫故事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
? ? ? ?通過幾次參加的沙龍交流以及故事教練微課的學習,我越來越感受到這個課程的學習是在成長自己,改變自己!
? ? ? ?每一個孩子都是老天賜予我們的禮物,他們是最天真無邪,最善良的天使!孩子就是我們的鏡子,很多時候孩子的問題就是我們自身問題的縮影,我們世俗眼光中所謂的孩子的挑戰性的行為很可能就是由父母以及家庭所影響創造出來的。
? ? ? ?我認為孩子都是一張非常好的白紙,我們就是那個畫師,畫呈現出來的好壞不是畫紙所決定的,而是畫師功底的好壞來決定的。如果畫師剛開始漫不經心的素描,通過學習,提升自己,后期認真的涂色,從心出發,對其進行渲染,那么這個畫由于走了心,它也是可以補救成為一幅好畫的,如果畫師自己不覺醒,一味埋怨是畫紙的不好,那么這幅畫永遠都畫不好!
? ? ? ?如果我們認為自己小時候是受害者,我們不通過學習來成長,來強大自己的內心,那么我的孩子也會繼續扮演受害者的角色,重演了我們在原生家庭中的角色。我們想當然的去做拯救者,沒有自己覺醒,不管是孩子還是家人,并不會達到自己預期的效果,反而會給自己增加更多的負面情緒,讓孩子感受不到這份愛,從而制造孩子更多的挑戰性行為!
? ? ? ? 所以對治療型故事的學習,其實是對父母自己成長以及父母自己覺醒的學習。我們首先要覺悟自己,療愈自己,跟孩子有心的連接……當我們有一份覺察的時候,我們再編織治療型的故事,你的發心就不是以治療為目的了,而是正視自己,成長自己!
? ? 借用一位學員的話:
? ? ? ?反思育兒過程,我傾力給孩子最好的,但未必是她需要的。沒有看到孩子的真正需求,就無法建立高質量連結。站在孩子的角度上思考,很多問題不再是問題。
? ? ? ?設身處地是達成理解不可缺少的心理機制,將自己的情感體驗、思維方式與孩子聯系起來,站在對方立場體驗和思考問題,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大人需要放下自己的評判、規則等條條框框,多啟用右腦,真正用感情同理到孩子。故事正是達成這一目的的有效方法。
? ? ? ? 感謝故事教練來到我身邊。希望通過今后的繼續學習,可以把自己的內心鍛煉的更強大,用自己溫暖的心和積極正向的能量感染孩子,真正的通過與孩子心的連接,幫助孩子自由、快樂、健康、茁壯的成長!
感恩一切的遇見,愿自己種下一顆顆美好的種子,靜待花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