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日本當代文學異軍突起,通俗文學、“輕小說”等題材中有不少內(nèi)容扎實、風格鮮明的作家及其作品被廣泛關注,《孤獨小說家》便是其中之一。
m(>^ω^<)m故事情節(jié)不落俗套
小說中塑造了一位孤獨且歷經(jīng)挫折卻仍然勇敢前行的小說家形象——三十九歲的小說家青田耕平,喪妻,十年前一舉摘得《all秋冬》新人獎后正式步入文壇。然而出道十年寂寂無名,他的十五部作品從來沒有加印,房貸、孩子的學費等問題導致其經(jīng)濟拮據(jù)。另一方面,三年前妻子因一場不可思議的交通事故而突然去世也深深困擾著他。但即便經(jīng)受了如此多的不幸,他仍然筆耕不輟,堅守夢想,最終取得成功。正應了封面的那句話:十年前的夢想,如果還沒有熄滅,就讓它永遠燃燒吧!
m(>^ω^<)m描寫層面貼近當下
這部作品不同于石田衣良以往的任何一部作品,采用了平鋪直敘的寫作手法,道盡作家世界的殘酷和無常,它也告訴我們夢想注定是孤獨的遠航,最最黑暗、最絕望的時候,正是你離夢想最近的時候。而你只需要再站起來一次。“所有人都在歷經(jīng)苦難、飽嘗失敗的過程中,孜孜不倦地追求著幸福”。書中大量呈現(xiàn)了日本作家和日本出版的面貌,刻畫出了寫作、出版暢銷書的不易。在閱讀過程中,有點像讀陀思妥耶夫斯基一樣,是在經(jīng)受一種心靈的拷問,需要深切地貼近作者,貼近那個大環(huán)境,有時又好像要拷問自己。感覺就像那種不太順暢的人生,初期覺得郁悶,悶到最后隱約看到有個小出口,會有一縷光照透進來,只要繼續(xù)勇敢向前走,就會走出去,擁抱萬丈光芒。可以說,《孤獨小說家》貼近的不只是社會現(xiàn)實,更是每個人生命中對于夢想的惦念和追求。
m(>^ω^<)m細節(jié)刻畫精準到位
《孤獨小說家》整體給人以溫暖、真實的印象,作者石田衣良文筆精到,刻畫細膩,讀過之后不禁讓人反復回味。
比如,青田耕平在簽名會上的思想變化,從緊張、放不開手腳,到看到讀者對自己的喜愛而覺得欣慰,變得輕松自然;
比如,得知自己的作品《空椅子》入圍了直本獎時,急于與人分享又不知該與誰分享,看到比自己優(yōu)秀的作品的那種嫉妒和自卑;
比如,等待直本獎開獎時,起初坐立不安,既期待又不自信,還要照顧到周圍人的情緒,想走又不能走的猶豫尷尬,得知沒有獲獎時灰心失望;
比如,在妻子的車禍事故去世時,起初是震驚,不相信是實事,反應過來后的隱忍,“頭七”過后看到妻子的藍色牙刷的瞬間終于崩潰決堤的過程;
比如,在日常生活中無時無刻的嘮叨,反反復復的內(nèi)心獨白,情不自禁的自言自語,對周圍環(huán)境、對于社會的那種違和感、游離感,近乎“千山鳥飛盡,萬徑人蹤滅”的悲涼感、絕望感;
比如,妻子去世后生命中先后出現(xiàn)的三個女人各自不同的性格和遭遇,她們是為了什么接近他,又為了什么離開他,沒有人是全然幸福的,作者始終以富有人情味的筆調(diào)描寫這些人的生活,刻畫的相當細致。
m(>^ω^<)m總體水準屬上乘之作
總而言之,石田衣良是集智慧的文字和文學作品于一身的作家,讀者在閱讀時通常是一邊欣賞,一邊識別的。他在這部作品中對人性本身的挖掘或對社會常態(tài)的關注更深刻,也更體現(xiàn)了他向日本文學傳統(tǒng)的回歸,從這一點上來說,這是一部成功的作品。《孤獨小說家》的結尾讓我看到了生生不息的光,其實不僅是作家這個行業(yè),任何人都有其局限性,都有潮起潮落。換個說法,永遠才華橫溢、永遠處于巔峰狀態(tài)的人,這個世界哪兒都不存在。這很正常。
只要人心不死,夢想就不會死。無論在世界哪個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