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發自簡書App
這個王陽明先生,我跟著書本學習到這里,突然有一種體會就是,他的教育真有耐心,很多人都不理解他的學說,然后就給他寫信,有些人的信,問的問題,很多是一樣的,但是他仍然孜孜不倦的為他們解釋,并且會考慮到那些人的特點,給出不一樣的解答。這對我太說,值得學習,作為一名老師,應該耐心的對待學生們的問題,而不是說,這么簡單的題目,你該不會,真笨!這樣會打擊孩子的信心。王陽明堅持平民和圣人是平等的,每個人只要努力格物致知,都能夠達到圣人的境界。我們心只有一個,天只有一個,知的本體,天也就有一個。一節之知即全體之知,全體之知,即一節之知。表達了見在良知的含義。
成為圣道,就要遵循天理,而不是有多少名聲。圣人,發憤忘食,樂以忘憂,雖然只是一種品行,但是這種做法并不是裝模作樣,也不是勉強自己,更不是別人逼迫自己,這就是圣人良知的表現,有良知,就是有道,道在心中,憂可以轉化為樂,苦可以轉化為甜,禍可以轉化為福,這就是圣人遵循天理的緣故。王陽明真的太有才了,他說追求天理也需要循序漸進,每個人的接受能力不一樣,所以需要因材施教,這也是繼承了孔子的思想吧,如果把大量的知識一下子灌輸給學生,容易讓孩子出現問題。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我們不可能知道所有的事情原理,但不影響我們做一個好人,做一個聰明的人。我們做事情不能太過,太過則是一種弊端了,王的辯證法很溜!佛教是想脫離世俗,是消極逃避現實,儒家事出世間而即世間的倫理哲學,入世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