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恐懼癥的患者,他們大多在"高危"性行為之后身體有了患病征兆,最初懷疑自己感染了艾滋病,促使他們反復做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抗體檢測,結果卻一再呈現陰性,但這并沒有讓他們輕松起來,他們堅信自己患上了一種類似艾滋病的疾病,或者就是艾滋病,繼而內心陷入了痛苦的掙扎中無法自拔,而"醫(yī)生也無法找到他們的病因"。對于這些患者的病癥,醫(yī)生和專家們一致認為是"恐艾癥"。
恐艾癥癥狀在心理學意義上會出現兩種明顯癥狀:疑病癥及強迫性思維。下面筆者將就這兩種癥狀的詳細資料整理如下。
一、疑病癥
?“疑病”是一種臨床綜合征,指把健康人常有的感覺當成病態(tài)的異常現象,或對微不足道的癥狀過分夸大,相信自己患了某些并不存在的疾病,反復進行醫(yī)學檢查,終日焦慮緊張和不安。這種強烈的消極情緒體驗影響了個體正常的工作、學習、生活,嚴重時可導致個體自殺。
在疑病素質的基礎上,患者極易把注意于一些“癥狀”上,注意力越集中,感覺就越敏銳,隨著感覺的敏銳,注意力更加固定在這些癥狀上。最終形成了一種惡性循環(huán),產生植物神經系統的失調。而事實上很有可能這些癥狀只是一些屬于正常心理范疇的感覺,或是偶然發(fā)生的不適感。這樣一種感覺和注意交互增強而產生的感覺過敏現象,叫做精神交互作用。人的精神上也存在著如肌肉上存在的拮抗作用,即當我們產生某一觀念或情感時,立刻出現了與之相反的觀念情感。例如,某人在公眾場合說話會感到緊張,但他同時又產生了“緊張是不對的”的念頭。這種情況在普通人身上也常常出現,但是往往轉瞬即逝,但這種普通現象在神經質癥患者那里就變成了一種抗拒,產生了他們思想上的猶豫不決。
解決辦法:森田療法
森田療法的核心治療原則“順其自然,為所當為”。森田依據人的意志能否控制,將與人有關的事物分為可控制的和不可控制的兩類。“順其自然”與“為所當為”兩個原則即是分別針對這兩類事物提出的。森田療法認為:對于負面情緒,你用多大的抵抗力想排除它,它就會以相同的反抗力頑強地表現自己。并且控制情緒的中樞并不在大腦皮層的中樞神經系統,而主要是由大腦的邊緣系統和植物神經系統協調控制的,所以單純依靠主觀意志企圖直接抵抗和消除負面情緒是難以奏效的。針對于人們的意志無法控制的事物,讓患者學習順應的態(tài)度,不去強迫自己控制;而對于可以控制的事物,就應當本著生的欲望,帶著癥狀去努力行動。
(一)“順其自然”原則神經癥患者面對自己的癥狀往往采用的應對方式是想要擺脫癥狀,越是想擺脫,就越是加深了內心的沖突,產生更多的痛苦體驗。順其自然,面對癥狀只有認知上的理解是不夠的,還要有真切的情感體驗。情感的發(fā)展變化有其自身的規(guī)律,注意越集中,感受越加強。聽之任之,不予理睬,感受反而自然消退。
(二)“為所當為”原則有些人將“順其自然”理解為消極忍受,聽之任之,無所作為。顯然,這是對森田療法的一種誤解,因為,森田療法還有其第二個原則,為所當為,即在接受癥狀的同時,發(fā)揮“生的欲望”,積極行動,帶著癥狀去做自己應該做的事情。許多神經質癥患者認為只有擺脫了癥狀才能行動,因而在思想中不斷地矛盾斗爭,希望憑借意志努力來擺脫癥狀。但這樣的努力卻往往無效,還使得患者陷入到更深的痛苦的惡性循環(huán)當中。事實上,唯有行動才是轉移注意的最佳途徑。
二、強迫思維
強迫思維是指持續(xù)反復的念頭、影像或闖入意識的沖動。與正常情況下的持續(xù)想法相
比,強迫思維總是痛苦的不受歡迎的,強迫闖入意識的;源于個體內部而不是外界情境;很難被個體控制,其特征是思維的窮思竭慮以及強迫與反強迫并存,并且個體有自知能力。
強迫癥的原因
(一)遺傳原因
有關強迫癥的研究表明,強迫癥和強迫性人格的形成同遺傳都有一定的關系,如果家庭成員中有患強迫性人格障礙的,其直系親屬患強迫癥或是強迫性人格障礙的概率要遠遠高于正常的普通家庭。從患者父親對自己要求嚴格和完美化,具有強烈的自制心理和自控行為,對自己過分克制等特點可以推斷,其父親有強迫性人格障礙傾向,患者的癥狀可能同遺傳有關。
(二)強迫行為的家庭原因:
父母越多對子女的懲罰、嚴厲、拒絕、否認、過分干涉、保護的教養(yǎng)方式,子女在工一是否和干擾兩項總分會越高,出現強迫現象的幾率就越高,嚴重程度也會越高。這樣情況的出現,可能與父母的高壓策略多,過多干涉子女有關,而子女在這種教養(yǎng)方式下會形成比較高的自我要求,形成小心謹慎,不自信,膽小怕事的做事風格,從而出現相關的現象。
治療強迫癥及強迫思維的方法:
[if !supportLists](一)? [endif]暴露法
暴露會使病人感到很痛苦.但當病人對治療有信心時.常能忍受較高程度的痛苦。咨詢師對病人的痛苦表示深切的關注和理解有助于建立一種真誠和信任的醫(yī)患關系。咨詢師可對暴露作這樣的說明:“一般來說,在你開始暴露時會產生一定的焦慮。人們常認為焦慮會持續(xù)下去并逐漸加重而無法忍受。但經過這一階段治療你會發(fā)現,焦慮不會增加到無法忍受的程度并比你估計的更快減退。持續(xù)時間一般是半小時到一小時。在你經過2一3次暴露后,不舒服和痛苦感會逐漸減輕。”
有時在來訪者去完成指定的任務之前.咨詢師可先做示范。假如來訪者暴露于所害怕的刺激的程度比要求來訪做的更多,病人的順從性會增加。比如,有個來訪因害怕洗發(fā)劑會致熱而反復洗手。咨詢師可先介紹了暴露的方法,然而在自己手上和臉上抹了大量洗發(fā)劑.再要求來訪在手上抹一點并同意三小時內不洗手,同時評定病人所產生的不適感和洗手沖動的程度和次數。在全談期問.病人發(fā)現焦慮程育在減輕.強追洗手的沖動也逐漸減退了。
[if !supportLists](二)? [endif]習慣性訓練
習慣性訓練常采用以下一些策略:(1)故意的激發(fā)強迫思維;(2)反復寫下這些強迫想法;(3)要求病人將強迫想法講出來,錄在磁帶上,再反復聽錄音。例如,一位病人記錄了這樣的強迫思維:“我可能會傷害我的兒子,可能會用廚房里的刀刺傷他,使他流血而死。”可重復錄下病人陳述的這段插入性思維,持續(xù)30秒。再要求病人集中注意傾聽這個錄音帶,不允許有任何中和的想法。聽10遍,每聽一遍后,按o~100分來評定焦慮和不舒服感的程度。聽完磁帶,再進行討論,觀察是否有中和以及回避的想法。要求病人用磁帶練習至少每天二次,每次一小時,直到焦慮程度比最重時下降50%。一旦病人能在聽當音后不出現中和想法并僅有輕度焦慮,就可換上新的強迫思維來重復這個程序。一旦病人習慣了一至二種
[if !supportLists](三)? [endif]想法停止
?“想法停止”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策略來消除強迫思維、縮短它的持續(xù)過程,從而可增強病人的自我控制能力,減少痛苦。正如認知行為模式所描述的,強迫思維由于中和及回避而持續(xù)下去。想法停止能有效的消除中和與回避。開始時,治療者和病人一起列出四條強迫思維以及一些激發(fā)強迫思維的情境。另外再列出四項有關的輕松愉快的想法或情境。治療者隨后對病人說:“我希望你坐在椅子上,閉上眼睛,讓自己放松。
我將對你描述一種激發(fā)性情境,然后再描述你列出的一種強迫思維。一旦你頭腦中出現一種強迫想法時,請馬上舉起手。現在開始。”咨詢師然后描述一種典型的能激發(fā)強迫思維的情境,必要時繼續(xù)描述一種強迫想法。一旦來訪者舉起手,治療者就大聲喊:“停!”此時,來訪者會說,強迫想法確實消除了。接著,治療者還要指導病人將想法轉換到一種輕松愉快的情境中,鼓勵來訪者盡可能的對這種愉快情境的細節(jié)進行想像,當來訪者在腦海中對此情境有了一個清晰的畫面時,要病人再舉起手。此時讓來訪者對強迫思維所產生的焦慮和不愉快感進行評定。通過反復訓練,病人能自己應用這種技巧。當他頭腦中產生強迫思維時,可以自己默念“停!”并將想法轉到輕松愉快的意像上來。隨著來訪者自我控制能力的增強,強迫思維就會變得不那么痛苦和強烈,直到病人對它們不再引起注意。
(四)心理動力法
心理動力學理論認為,有特定無意識沖突的個體更容易患強迫癥,強迫思維是為了防御更加無法讓人接受的想法,強迫思維能夠維持是因為能成功地抵抗焦慮。只有讓個體意識到無意識的沖突,才能消除強迫思維。霍妮指出,因為基本焦慮而引發(fā)的自我疏離是神經癥發(fā)展最初也是一貫的神經癥驅力。基本沖突得不到解決必然產生基本焦慮,從而導致自我疏離,使得行為和情感具有強迫性。不安全感與神經癥的關系密切,可能是神經癥患者的一個本質癥狀。強迫癥患者的不安全感體現在生存、人際交往、愛與被愛、自我成就四個方面,應從中選擇其一作為患者努力減輕和消除癥狀、重塑安全感的手段。
我是喜鵲老師,高校心理老師,熱愛寫作的80后,微信:xique0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