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鳴澗?王維?
人閑桂花落,
夜靜春山空。
月出驚山鳥,
時鳴春澗中。
學唐詩真是一種享受,從音、形、意方面都充滿了美感。
音的方面自不必說,詩詞的韻律感結合詩人描繪的意境,便有一種特有的動靜之間的節奏。就像這首《鳥鳴澗》,前兩句“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是及安靜閑適的慢節奏,慢到幾乎沒有節奏,就像在一串休止符之間隱約有輕輕的落花聲,漸漸又沒有了,只剩下虛空的山谷。而這個山谷不是靜止不動的,當你沉靜得快要睡著了的時候,周圍環境在慢慢變化,月亮不知不覺升起來了,鳥兒開始鳴唱,嘰嘰喳喳,時有時無,就像夜間的喃喃細語,溫柔而不響亮,但是在這安靜的山谷中又那樣清脆,越發顯得空靈。這時的節奏就像“轉軸撥弦三兩聲”,"說盡心中無限事"。
再細看,第一句重點在“閑”字,這個閑,是心靈上的閑適,不是忙里偷閑的閑。是放下世間瑣事,心靈進入空靈的狀態,來體會自然和人生。這種狀態,絕不是幾天匆忙的旅游能獲得的,只有少不更事的孩子和心里平靜的高人能做到。陶淵明說“心遠地自偏”,心境到了,則無需匆忙。
第二句重點在“空”,而作者在這一句點出了“春山”,對應前面的“桂花”,是為實寫,交代場景的時間地點。春天的山和其他時候的山有什么不同嗎?如果說有不同,也許就是這種節奏上的不同吧,春天有一種萌發的節奏,無論是花,還是鳥。“空”對應了前面的“閑”,惟有心中的“空”,才能有閑心去體會“桂花落”和“驚飛鳥”。
第三句重點在“驚”,月出這種平靜中的變化,完成從靜到動的轉變,而這種轉變不是強烈的,突兀的,而是緩緩的切換場景,正是因為前面太“靜”太“空”,這小小的變化才夸張的被作者想成“驚飛鳥”,感覺鳥兒似乎被喚醒了一樣,開始奏樂起來。
第四句中的“時”表示節奏,不急不緩,時有時無,若有若無,虛虛實實。“春澗”對鳥鳴是一個呼應,不是溪水,更不是河流,而是“澗”,因此水流也是若有若無的,而且有春澗的地方必然有小山谷可以反射聲響,“春澗”是鳥與花之外另外一個有生命特征的意象,合起來便是一幅月光,花影,鳥鳴的山間春水圖。
所以,整首詩就像一幅動態的畫,僅僅吟讀自然是不夠的,即使不能作畫,也十分想描畫幾筆這可愛的方塊字。一首唐詩寫下來,就是一幅意境深遠的書法,絕非敲字能滿足,硬筆甚至也是不夠的,一定要那軟軟的毛筆,才有水墨山水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