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個棋士,少年時期大量回憶都是在紋枰之上黑白之間,爭一局勝負。加上家里一直是民主討論制的環境,所以從小到大,我好像做每件事,都要思考它的對錯,要獲得別人的認可才去執行。棋局之上,常常一招不慎,滿盤皆輸。每一步都要追求效率,才能讓勝利的天平向自己這邊多傾斜一點。
下棋時候最怕遇到看不清的局面,幾個選點都各有優劣,以自己的實力又計算判斷不出各自分別之后的發展。偏偏每一個選點又關系重大,不可馬虎,這種時候總是托腮凝視棋盤,悶頭長考,內心很是煎熬。正如人生走到面臨抉擇的十字路口,前路漫漫,雖可上下求索卻不知何處是彼岸,想要同時滿足家人的期待,自我的期待,圈子的要求,這似乎是道超綱題。再加上自己又處在這樣一個可塑性在漸漸消失,已然容不得長考的年紀,是聽從內心的呼喚,還是聽從長者的勸告,又或者多聽聽朋友的意見?
再仔細想想,以前下棋遇到這樣難辦的局面,最后也都是硬著頭皮下了,結果雖然有好有壞,但輸的時候自己并沒有像失誤輸棋那樣沮喪,畢竟這就是我當時的棋力水平,手談而已,輸也是真輸在了境界上,復盤學習就好。想一想下棋有句俗話叫"觀棋不語真君子",棋士下棋好歹全程自己操練,不管輸贏如何自己負責,旁人棋沒下完不得干擾思考,這是規矩。這一點倒是完全沒有棋如人生的意思,不會有人因為我輸了一盤棋而沮喪的失去了人生的樂趣,可是真的會有人因為覺得我過得不好而整天悶悶不樂,甚至以淚洗面。
強如聶衛平李昌鎬這樣的絕世高手,也不可能滴水不漏不下錯,號稱窮盡圍棋變化的阿爾法狗,還是輸給了李世石,解說高手對局時,研究室里的其它大高手也是各有不同意見,同樣的局面有人喜歡黑有人覺得白好,所以,不存在每一步都完美折服全世界的棋局,它的魅力也在于,你看這棋很李昌鎬,這棋很聶衛平,這棋很馬曉春,這棋很趙治勛,這棋雖然有點臭不可聞,但這棋很tim。觀棋不語真君子,既然是手談,還是要坦誠的擺上自己想下的那顆棋子。
總比不肯落子超時判負的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