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有明一代的十六位皇帝中,明太祖朱元璋開國建基,神武堪比秦皇漢武;而明思宗朱由檢則以“君王死社稷”的悲壯,讓后人追念不休。
不過,悅史君覺得,建文帝朱允炆是明朝最神秘的天子,沒有之一,而造成他這一謎團的,就是他的四叔明成祖朱棣。
靖難之役改變了建文帝和明成祖及其子孫后代的命運,同時也改變了一個他們倆都不得不重視的人物:吳王朱允熥!
可能有不少悅友沒聽過朱允熥的大名,但他跌拓起伏的一生,卻讓人無法不感嘆命運的無奈。
生于東宮,長兄早夭地位更隆
明朝洪武十一年(1378年),朱允熥出生于東宮,他的父親朱標是當朝皇太子,母親皇太子妃常氏則是明朝開國名將、開平忠武王常遇春的長女,地位尊崇無比。
雖然朱允熥前面已經有兩個哥哥:同母兄嫡長子朱雄英和異母兄庶長子朱允炆,但作為皇太子朱標的嫡次子,朱允熥也受到祖父明太祖朱元璋的喜愛。
不幸的是,同年十一月,朱允熥的母親常氏紅顏早逝,上謚號曰“敬懿皇太子妃”。尚在襁褓中的朱允熥雖無切身體會,但也就此沒了母愛。
常氏死后,朱允熥的父親朱標將他最寵信的呂氏,立為皇太子繼妃,而呂氏正是朱允炆的母親。
洪武十五年(1382年)五月,朱允熥8歲的同母兄朱雄英夭折,朱元璋感傷于嫡長孫的離去,以皇嫡長孫視為皇子,追封虞王,謚號為“懷”,后世因而稱朱雄英為“虞懷王”。
朱雄英過世后,5歲的朱允熥成為朱標實際上的嫡長子,朱元璋的嫡長孫,地位進一步上升。
父親過世,母舅牽連太孫成空
朱允熥天資聰穎,喜讀詩書,父親皇太子朱標也延聘名師為他授課,學業進步很快,接人待物也很有章法。
明朝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朱允熥38歲的父親朱標去世,上謚號曰“懿文皇太子”。
至此,15歲的朱允熥成了無父無母的孤兒。
然而,在他痛苦難過的同時,另一個更大的打擊來了。
朱標死后,明太祖朱元璋沒有考慮其他兒子即位的可能性,而是把僅比朱允熥大1歲的異母兄、自己的庶長孫朱允炆冊立為皇太孫。
看到這里,可能不少悅友會有疑問:
雖然朱元璋的嫡長孫朱雄英早夭后,朱允炆確實是長孫,但他只是庶長孫,事實上的嫡長孫是朱允熥,為什么朱允熥沒有被立為皇太孫呢?
要知道,按照儒教禮法和明朝皇位繼承規則“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朱允熥才是皇太孫的不二人選啊!
別著急,悅史君給大家比較一下朱允炆和朱允熥的實力對比。
朱允炆:朱元璋的長孫,母親呂氏是皇太子繼妃,還有同母兄弟朱允熞、朱允熙,外祖父太常寺卿呂本已去世,沒有強大的母舅勢力;
朱允熥:朱元璋的次孫,母親敬懿皇太子妃常氏已去世,沒有同母兄弟,外祖父開平忠武王常遇春雖然已經去世,但母舅勢力中,他的舅祖父涼國公、太子太傅藍玉位高權重,正是朱元璋猜忌的對象。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錦衣衛指揮使蔣瓛告發涼國公、太子太傅藍玉謀反,朱元璋很快以謀反罪將藍玉處死,并株連蔓引,先后被殺者約一萬五千人,史稱“藍玉案”。
如此比較下來,朱允熥沒能被冊封為皇太孫,也就很容易理解了。
皇兄繼位,封吳建杭冠絕有明
明朝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明太祖朱元璋為18歲的朱允熥娶親,冊立兵馬指揮趙思禮的女兒為他的妃子。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71歲的朱元璋駕崩,隨后,朱允熥22歲的異母兄、皇太孫朱允炆繼位,改次年為建文元年,是為建文帝。
建文帝朱允炆登基后,尊生母呂氏為皇太后,追尊父親朱標為孝康皇帝,廟號興宗,同時追尊朱允熥的母親常氏為孝康皇后。
建文元年(1399年),22歲的朱允熥被皇兄建文帝冊封為吳王,建藩杭州。
雖然作為當朝天子的弟弟,朱允熥被封為王很正常,但這個“封吳王,建藩杭州”可不簡單。
“吳王”是朱元璋沒有稱帝前的尊號,就藩地杭州則是五代十國時吳越國和南宋的都城,江南財賦重地浙江的首府,這種超尊貴和豪華的待遇,是大明近三百年來諸藩王中最頂級的!
為什么朱允熥會得到這么好的待遇呢?
悅史君認為,這是他的繼母呂太后、庶兄建文帝出于彌補虧欠心理,作出的決定,甚至還有可能是朱元璋生前的安排。
靖難巨變,四叔奪位降封郡王
建文帝朱允炆繼位后,就在策劃削減建藩各地的叔王們的權力,來加強自己的統治,卻被野心勃勃的四叔燕王朱棣利用,很快爆發了皇位爭奪戰——靖難之役。
由于戰事耽擱,吳王朱允熥未能前往杭州就藩,而是和皇兄建文帝一起留在了南京。
明朝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燕王朱棣率軍攻入南京,建文帝不知所蹤。
隨后,朱棣宣布即皇帝位,但不是繼承侄子朱允炆的帝位,而是繼承父親朱元璋的帝位(廢除建文年號,建文四年改稱洪武三十五年),是為明成祖文皇帝。
明成祖朱棣登基后,下令取消大哥朱標的廟號、謚號、陵號,恢復了“懿文皇太子”的謚號,嫂子常氏也被貶為“敬懿皇太子妃”。
哥哥建文帝生死未卜,父親朱標被降等,朱允熥自然也不能幸免。朱棣很快將侄子朱允熥降封為廣澤王,遷居漳州。
廣澤王只是一個郡王,漳州自然也不能跟杭州相比,但朱允熥別無選擇,只能匆匆上路。
廢庶囚禁,頂級皇嗣成祖嚴防
明朝洪武三十五年(1402年)九月,剛剛抵達漳州、還沒來得及喘息的廣澤王朱允熥,就被四叔明成祖朱棣召還京師。
但這次并沒有任何喜慶,而是對朱允熥更大的打擊。
朱棣以“弗知省躬,自生疑懟”之罪,下詔將侄子朱允熥廢為庶人,囚禁于鳳陽高墻之內。
先降封郡王,再拿個莫須有的罪名一擼到底,早就已經失去任何權力和自由的朱允熥,有什么可以讓登上大寶的四叔朱棣害怕的呢?
悅史君認為,朱棣內心深處忌憚萬分的,還是朱允熥獨一無二的身份。
當時,建文帝朱允炆已經被朱棣宣布“死”于京師之難,可朱允熥作為明太祖朱元璋的嫡長孫,其實是比建文帝血統更純正的皇位繼承人!
如果朱棣不把朱允熥徹底與世隔絕,他就隨時是一個定時炸彈。
而事實上,朱棣雖然已經做的夠絕,但還是發生了讓他擔心的事情。
谷王謀反,允熥暴亡百年沉冤
明朝永樂十五年(1417年),朱允熥的十一叔蜀獻王朱椿府上出事了,他的庶三子崇寧王朱悅燇由于犯了錯,怕被父王責罰,就一氣逃到了長沙。
當時,駐藩長沙的是朱允熥的十九叔、朱椿的同母弟、朱悅燇的親叔叔谷王朱橞,朱橞見侄子朱悅燇流落到自己的地盤,就很熱情地把他迎進了自己的王府。
不過,朱橞可不是簡單地心疼侄子朱悅燇,他自恃迎立朱棣有功,想讓朱悅燇冒用建文帝朱允炆的身份,和他一起謀反。
朱悅燇雖然年輕但不傻,他沒有答應叔叔朱橞的要求,結果就被朱橞囚禁在府內偏僻處,只是按時提供一日三餐。
朱橞一不做二不休,他將所有忠于他的手下召集到一起,對著大家開始睜眼說瞎話:
“往年我開金川門出建文君,今在邸中。我將為申大義,事發有日矣。”
“建文君”指的就是建文帝,這句話的核心就是,建文帝現在就在我們谷王府,我要為他伸張正義,把他的皇位重新奪回來!
這里有個細節,悅史君要特別說明一下:
”金川門“是明朝京師南京的內城門之一,靖難之役期間,原本就藩宣府的谷王朱橞,在侄子建文帝的詔令下,帶兵三千護衛于此。
建文四年(1402年),四哥燕王朱棣兵臨金川門外,朱橞不僅沒有抵抗,反而開門迎王納降,成為壓垮建文帝的最后一根稻草。
也就是說,是朱橞出賣了建文帝,可現在他為了造反,卻說當年他護送建文帝出的城,建文帝就在他的保護之下。
呵呵噠。
不過,朱橞的謀反大計還沒正式發動,就被四哥明成祖朱棣知道了,告密的人竟然是他的親哥哥蜀獻王朱椿。
原來,朱椿打聽到兒子朱悅燇在弟弟朱橞的王府里,也發現了朱橞的異常舉動。朱椿極力勸說朱橞放棄謀反,但沒有效果,就趕緊派人向朝廷告密。
明成祖朱棣得知詳情后,立即調重兵包圍長沙,將還沒來得及發動的弟弟朱橞抓到京師,并很快將他廢為庶人,之前追隨朱橞的人大多被殺害。
就在朱橞事發后幾個月,被囚禁多年的庶人朱允熥突然死亡,年僅39歲。
直到明朝崇禎十七年,清朝順治元年(1644年),南明首位皇帝、明安宗簡皇帝朱由崧即位后,才又追復朱允熥已被廢去的二百多年的“吳王”封號,并謚為悼王。
明紹宗襄皇帝朱聿鍵即位后,又追謚朱允熥為“吳哀王”。
悅史君點評:朱允熥的一生,可謂有三誤:
一被爺爺明太祖朱元璋“誤”,導致皇位繼承權痛失;
二被皇兄建文帝朱允炆“誤”,空有最牛明朝王爺之名,卻只能困在京師等人抓;
三被四叔明成祖朱棣“誤”,降為郡王還不算,一擼到底成了老百姓,還有被囚禁,最終因一場莫名其妙的谷王謀反案,直接一命嗚呼。
痛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