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小時候,我們都期盼過年,現在大家都討厭過年。過年親戚間相互走動拜年是中華五千年傳承下來的傳統,但是現在真的已經很淡了。
小時候生活條件艱苦,有的地方甚至只有過年的時候才能吃上肉,親戚也多,上一輩的人,很多都是兄弟姐妹四五個七八個的。過年的時候就很熱鬧,來拜年的時候都會帶上孩子們喜歡的吃食。而且過年會做很多平時不舍得吃的東西,像我們陜西就有散子,那時候我媽一般提前兩天就開始做。和面,壓面,剪成花樣或者麻花辮的樣子,所以一般都需要一天的時間,有時候也會做貓耳朵,那時候都是純手工制作的,很好吃,里面加的是蜂蜜,甜而不膩。那時候小孩子可能只有到過年的時候才有新衣服穿,那時候還互相比,看誰的新衣服好看。那時候只有過年才有很多的炮竹和絢麗的煙花,才不會被逼著下地干農活。最受小朋友喜歡的,估計就要算壓歲錢了吧。那時候過年,感覺是這一年當中最富有的日子。可以放肆的買自己喜歡的玩具,貼畫。所以小孩子都期盼過年,滿滿的幸福感。
反觀現在,人們的生活水平越來高,肉、零食、新衣服、壓歲錢也不是過年才會有。現在反而不喜歡吃那些帶有肉的飯菜,因為平時想吃就吃,零食、想吃多少買多少。新衣服,小孩子,看見喜歡的就給買。玩具應有盡有,別人家孩子有的,也都盡量滿足孩子。所以現在的孩子真的什么都不缺。以前兄弟姐妹多,親戚多,現在計劃生育限制,大多數人的重男輕女的關鍵有轉變,所以很多家庭都是獨生子女居多。所以兄弟姐妹幾乎都沒有幾個。親戚當然是越來越少了。而且很多年輕人在城市打拼,很多也都在城市中買房定居,過年不回家的也很多,城市禁止燃放煙花爆竹,所以就少了很多年味的氣氛,只有那些冷冰冰的霓虹燈晃來晃去的變換顏色,沒有一絲溫暖的氣息。看到旁邊也都是一些陌生冰冷的面孔,所以年味越來越淡,可以互相走動的親戚越來越少。
親戚們更是一年到頭也不聯系,最多過年的時候串個門,表面看著還是親戚,實則親情已經很淡了。過年的逢場作戲,其實大家都很累,尤其是生活在城市和生活在農村中的親戚間互相對比,真的很不喜歡這種表面的敷衍,都是表面的客套。真的很不舒服,所以感覺過年越來越沒勁。
你們怎么看呢?歡迎評論區留言討論哦!
注:本文觀點僅代表個人,與平臺無關,不喜勿噴。
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謝謝!文章為原創內容,禁止搬運,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