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在《〈吶喊〉自序》里這樣寫到:
“我有四年多,曾經常常,幾乎是每天,出入于質鋪和藥店里,年紀可是忘卻了,總之是藥店的柜臺正和我一樣高,質鋪的是比我高一倍,我從一倍高的柜臺外送上衣服或首飾去,在侮蔑里接了錢,再到一樣高的柜臺上給我久病的父親去買藥。”
從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闊家少爺,淪落到每天進出當鋪和藥店的困頓境遇,小時候的魯迅在如此的人生變故中承受了巨大的經濟壓力和心理壓力,但是他并沒有因此而自暴自棄,而是更加的努力,他的努力成就了他的文字,也成就了他在我國文學史上的地位。
這樣的生活變故對魯迅來說,并不是一件好事,但是在這樣的生活歷練中,魯迅的目光卻開始變得日漸犀利,他不僅適應了環境,而且用他自己的方式戰勝了環境。或許他自己并沒有意識到,但是,他正是用這樣的方式來對抗生活的壓力的。正是這種力量,讓他擺脫了命運的安排,活出了真正的自己。
其實,魯迅并不是一個個例,他是一群人的代表。這群人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從童年時期就逐漸擁有了對抗壓力的能力。一旦擁有了這種能力,他們就不再害怕挫折和失敗,而是表現出一種在任何環境下都能夠茁壯成長的頑強生命力。那么,作為家長,我們該如何培養孩子戰勝壓力的能力呢?日本作家久世浩司的《抗壓力·親子篇》或許可以給我們帶來一些啟發。
《抗壓力·親子篇》是一本講述如何培養孩子抗壓力的書,最開始作者久世浩司帶領我們認識了抗壓力,接下來講述了“抗壓兒童”具有什么樣的特點,最后從操作層面,詳細的告訴了我們該如何培養孩子的抗壓力。除此之外,在每一部分內容的最后,作者還設計了與應的親子訓練,父母可以通過這些練習培養孩子的抗壓力。
這本書的作者久世浩司,是兩個孩子的父親,同時也是日本積極心理學學校校長,他設立了日本首家面向社會人士的積極心理學學校,并且曾經在世界五百強公司保潔公司中工作多年,擔任化妝品事業市場負責人。正是基于多年的工作經驗,他指出了“抗壓力”的重要性,并出版了《抗壓力》一書。而這一本《抗壓力·親子篇》是《抗壓力》的育兒篇,我們可以通過這本書獲得培養孩子抗壓力的各種技巧。
下面,就讓我們一起走進《抗壓力·育兒篇》。
01?認識抗壓力
關于抗壓力,美國心理學學會給出了這樣的解釋:所謂抗壓力,就是指在應對逆境、困難和強大壓力的時候,個體的精神和心理適應的過程。
心理學界的研究人員通過進一步的研究發現,抗壓力包含三個方面的內容:
第一個方面是復原能力,指的是當孩子被同學排擠感到悲傷的時候,遇到挫折傷心失落的時候,可以很快從這種狀態中回復過來。比如:有的小朋友第一天由于考試沒有考好,十分的沮喪,心情很低落,但是晚上睡了一覺之后,第二天就忘記了煩惱,重新出發了。還有的小朋友和小伙伴鬧矛盾了,吃了一頓飯之后,兩個人就和好如初了。
第二個方面是緩沖能力,指的是即便遇到危機和麻煩,也不氣餒放棄,而是具有靈活的擊退困難的能力。比如:世界乒乓球冠軍鄧亞萍,在童年時期由于自己身材矮小,不符合進入體校的基本標準,而被體校拒之門外。但是她很快就選擇了另一條路,即跟著父親學習打乒乓球,直至最后取得成功。這說明她有很好的緩沖能力。
第三個方面是適應能力,指的是遇到突發情況的時候,可以快速的適應,找到屬于自己的節奏。比如,面對突如其來的高考制度改革,有的學生可以快速調整自己的狀態,在高考中發揮出最佳的成績。
在這三個方面中,適應能力是尤為重要的。我們經常說,當我們面對的一切無法改變的時候,就要去適應。其實,適應本身就是抗壓力的一個方面。如果孩子在逆境中,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去適應,那么,在某種程度上來說,他就擁有了強大的抗壓力。
02 “抗壓兒童”有哪些特點
作者久世浩司將擁有了抗壓力的孩子稱之為“抗壓兒童”,那么在這些“抗壓兒童”的身上,都有那些特點呢?
一方面,從性格品質上來說,他們會展現出更多的樂觀向上和堅韌不拔。
另一方面,從思維方式上來說,他們遇到問題的時候,更善于去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而不是一味的沉浸在苦悶之中,自怨自艾。
在這方面,馬云就是一個典型。
馬云上學的時候,學習成績一塌糊涂。小的時候,因為打架太多,經常被父親責罰,最后迫不得已轉學。后來又因為成績不好,中考復讀,高考落榜。但即便是在這樣的情況下,他仍然表現出了更多的樂觀向上和堅韌不拔。正式憑借著一股子“韌勁”,馬云在參加了三次高考之后,終于被杭州師范學院錄取。
大學畢業后,馬云敏銳的商業洞察力讓他發現了商機,于是他辭去了老師的工作開始創業。面對創業路上遇到的各種難題,他總是積極的開動腦筋,想各種辦法去解決問題。最后,歷盡千辛萬苦,終于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雖然很多人都說,馬云的成功不可復制,但是他在童年時期,身上所展現出來的那種不屈不撓、樂觀向上和堅韌不拔,正是他后來取得成功的重要法寶,也是現在的很多孩子所欠缺的重要品質。
03 培養孩子的抗壓力的小技巧
想要孩子以后的人生更加的幸福,從小就培養抗壓力是一項十分重要的內容 。作者久世浩司在《抗壓力·親子篇》一書中從自尊心、情緒調節、自我效能感、樂觀性和人機關系質量五個方面進行了深入、全面的分析,下面,我就給大家推薦一下培養孩子抗壓力的小技巧。
首先,抗壓力是“表揚”出來的。
現在,很多家長都知道要表揚孩子,但是卻自覺不自覺的將表揚方式聚焦于結果。于是,我們在很多的場合就聽到了這樣的表揚:“你真棒”、“你真聰明”。其實,這樣的表揚話語過于寬泛,并不能讓孩子知曉自己到底是哪里做的比較好。并且長此以往,還會讓孩子覺得是因為自己“聰明”,所以事情做的好。一旦遭遇到了失敗,往往就會覺得是因為自己太笨,從而不去努力,選擇放棄。
所以,家長在進行表揚的時候,一定要表揚孩子具體的努力過程和付諸努力的行為。比如,當孩子彈琴彈的特別好的時候,可以這樣說:“你每天都堅持練琴,從不間斷,現在看效果真的很明顯,你現在彈的已經比之前彈的好太多了,媽媽真的為你感到驕傲。”
對具體努力過程和行動的表揚,會讓孩子更加看重努力的過程,把功夫下在平時。即便是偶爾遇到了失敗,也會用更加努力的行動來進行彌補。
其次,抗壓力就是對換一種角度看挫折。
心理學家寇菲研究表明,當人們遇到挫折時,高達90%以上的人會選擇攻擊、退化、壓抑、固執和退卻,只有低于10%會選擇正面思考。
我們要做的,就是幫助孩子脫離90%,讓他們成為可以正面思考的那10%之中的一個人。
積極心理學之父馬丁.塞利格曼告訴了我們具體的方法,就是幫助孩子把挫折歸因在“暫時性”、“特殊性”“非個人性”方面。
比如孩子考試回家,一臉的沮喪,說自己沒有考好。這時家長就可以說:“只是一次小測驗,沒有關系的。只要你及時的把知識漏洞都補上,下次一定會考好的。”
這種對問題的解讀方法不是給孩子找借口,而是一種避免孩子沉溺于悲觀中無法自拔有效途徑。它可以幫助孩子以更加積極、樂觀的態度看待問題 ,使孩子們快速的從悲觀中走出來,鼓起勇氣開始新的生活。
再次,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
很多孩子在遇到挫折的時候,消極、低沉、一蹶不振。其實,不是他們不想解決問題,而是他們不知道如何去改變這種逆境。如果在這個時候,給孩子樹立一個榜樣的形象,他們就會很自然的模仿榜樣的樣子,向榜樣學習。
作者久世浩司在《抗壓力·育兒篇》中提到了讓父母給孩子講述自己戰勝逆境的故事,進而讓孩子學習戰勝逆境的方法。當然,除了父母之外,父母也可以給孩子講述某個優秀人物的故事,讓孩子把某個優秀人物當做是自己的榜樣。
作者久世浩司就針對自己兒子在打籃球中身高不占優勢的問題,將漫畫《灌籃高手》當中的人物——宮城良田作為兒子的榜樣去激勵兒子。在籃球選拔賽之前,他和兒子將《灌籃高手》在桌子上一字排開,一起分析和推演宮城良田在整體比賽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這讓兒子信心大增,最終在學校籃球社團的選拔中脫穎而出。
抗壓力是一個宏大的話題,作者久世浩司在《抗壓力·親子篇》中還對其他方面進行了詳盡的闡述,以便我們可以更加全面、準確的把握抗壓力。作為家長,培養孩子的抗壓力,不僅要認識抗壓力,了解抗壓兒童的特點,還需要采取進一步的行動。但毫無疑問,教育孩子也是教育自己,培養孩子的過程也是自我成長的過程,當孩子擁有了抗壓力,我們必然也已經成長的無所畏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