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關注章魚的小伙伴,估計每個人都會有一份長長的想讀書單,而且最讓人無奈的是,這份書單的長度,還會持續增長。好的書浩如煙海,而我們的時間和注意力又是那么有限,這幾乎是每個讀書人不可調和的矛盾。面對這樣的矛盾,我們應當采取怎樣的態度?
2
簡單來說,應該把書分成「缺了不可」的和「有了更好」的。怎么算「缺了不可」,怎么算「有了更好」,對于每個人的標準是不同的。
就我的理解,如果是類似于「大學生必讀的 100 本書」、「人生不可不讀的 100 本名著」或者「2016 年度好書 100 本」這樣的書單,這些書單大致都屬于「有了更好」的。并不是說那些書單不好,也不是說那些書目不好,每本書認認真真讀過都會讓人受益終生,不過它們與自己的短期目標不是那么契合。對于這樣的書,不必盲目追求數目,看過一本,便是多賺了一筆,放寬心態,不必焦慮。
3
唯一需要注意的,是培養一個好的讀書方法,同時擠出更多時間來讀書。
有關讀書方法,強烈推薦的是《如何閱讀一本書》。
怎樣擠出更多時間來讀書,強烈推薦戰隼老師的這個答案:怎樣安排時間讀書?
4
至于「缺了不可」的書目,就是與當前任務緊密相關的書目。比如某些課本和參考書不看就不能取得好成績,某些培訓教材不看無法通過某門考試,某些理論知識沒有掌握就不能開展接下來的工作,這些書目就是「缺了不可」的書目。
5
剛剛參加工作的時候,從事的行業之前接觸很少,所以這段時間來我閱讀了大量與專業相關的書籍,對于「缺了不可」的書目,我的體會是這樣的:
首先,一定要先捋清知識的脈絡。就像一腳踏入一座陌生的城市,盲目亂撞必定要走很多冤枉路,如果先研究研究地圖,就會從容許多。
讀書也是一樣,研究某門學科,先要了解它分為幾塊。代數和幾何就是分塊,唐詩與宋詞也是分塊,古代史近代史現代史同樣是分塊,對于新人來說,由于對于學科的了解不深,分塊一定會比較粗略,隨著越學越深,脈絡越來越清晰,分塊也會漸漸細化。
6
怎樣分塊也不算難,比如我學習建筑電氣的相關知識,就找來三個版本的《建筑電氣》課本,三個目錄互相一印證,哪些章節重復出現,大致也就知道這門學科分為幾部分了,順便還能根據排列順序、篇幅長短什么的,猜猜各塊的地位。把書單里的書分門別類,按塊分類,這樣就更清晰一些。
然后,盡量弄清楚各塊之間,有沒有先后的關系,哪些內容是其他內容的基礎,哪些書籍要在看完別的書之后再看。
比如沒看過《資治通鑒》,單看王船山的《讀通鑒論》就沒有意義;
沒有讀過《大學》,就不知道《傳習錄》一上來在說什么;
不懂得極限與連續,微積分就無從學起。
以上都是這個道理,這樣了解之后,一張書單也就有先有后了。
7
最后,我覺得應該帶著任務去讀書。我成長最快的時間,都是跟著師父做項目的那些時間,頂著壓力,去翻書,去思考,去提問,雖然手忙腳亂的,好像沒有平時看書的時間長,但是反而印象更深,理解更透,領會得更迅速。
建議大家也這樣做,為自己的閱讀找個壓力。這個「壓力」可以是考試,可以是工作項目,也可以是自己給自己的一個目標:比如寫出一篇文章,認認真真回答知乎上某個問題。在這樣的壓力之下,反而更有動力。
8
這篇文章其實總結一下,無非十六個字:知識分塊,理清脈絡,閑書閑讀,忙書忙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