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楊瀾這個名字,是因為她主持的《綜藝大觀》,那時候看電視的時間少,但這個節目還是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后來聽說,楊瀾辭掉了主持人的工作,去美國留學去了。那時候想,這么成功的人一個人,放下如日中天的主持人的工作去國外學習,該是有多大的勇氣。也曾和很多人一樣,對她的辭職有各種猜度,但終不是很“追星”的一個人,那樣的猜想也就是一瞬間,轉眼就將她忘記了。直到最近讀了她的這本《世界很大,幸好有你》,才知道她辭職的真正原因是因為她“看到中國人的表達方式與國際社會視角的巨大反差,但又無能為力”的情況下,才下定決心辭去工作的。她說:“這件事給了我很大刺激,讓我深深感到自己對世界所知甚少。回國后,我下決心辭去中央電視臺的工作,出國留學。在未來的種種不確定中,我能夠確定的是,我不要年紀輕輕就坐井觀天,我要去認識這個世界!滿懷忐忑,我邁出人生重要一步,進入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成為國際傳媒研究生。”
說實話,《世界很大,幸好有你》這本書,只因為作者是楊瀾。對主持人,有一種窺視的心理作祟,就想看看他們光鮮的背后,生活到底是一個什么樣子。就是在這樣的一種心理狀態下,我開始網上閱讀這本書。
談到婚姻的問題,楊瀾引用了哲學大師蘇格拉底的一句話:“不管怎么樣,還是結婚好。如果你找到一個好太太,你會很幸福;如果你找到一個壞太太,你會成為哲學家。”對這句話我是笑著讀的,因為它很有哲理,凡事都有它的兩面性,不必在乎它們給你帶來什么樣的后果。這句話同樣適應于生活和工作,也適應于人與人的交際。很多人埋怨自己的婚姻的另一半,老是羨慕別人家的,殊不知婚姻是雙方的行為,你認為的不合適很可能是自己方面出現了問題。同樣,有人埋怨自己遇不到伯樂,但并沒意到自己并不是一匹千里馬。諸此種種,多了些埋怨,少了些思考,這樣的人怎么會幸福呢?
說到幸福,楊瀾談到了馬斯洛的理倫關于人的需求的五個層次,其中最高的一個層次是自我價值的實現。而這個自我價值的實現,恰是一個人獲得幸福感的一個重要的因素。關于幸福感,是一個不難理解的概念——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是一種幸福感;你愛好文學,寫下自己或別人喜歡的文字,這也是一種幸福感;還有一種幸福感,那就是通過自己的努力,完成了你想完成的事業,這是一種成功的幸福感。
任何人的成功都需要后天的努力獲得。楊瀾,這位資深傳媒人,1994年,獲得中國首屆主持人“金話筒獎”,同年,獲得中國首屆電視節目主持人“金話筒獎”;2001年,成國年度海內外十位有影響力的“中國婦女時代人物”之一;2013年,紐約側佩利媒體中心授予她女性“開拓者”榮譽……她還參與很多重要的社會活動,成為很多重要活動的形象大使,2001年,還被聘為申奧大使,為2022年冬奧會的成功審辦付出常人難以理解的努力。
有一個細節很感動我——在離申辦2025年冬奧會的陳述還有一個月的時候,為了表示奧委會官方語言的尊重,拉近與歐洲委員和部分非洲委員的心理距離,領導小組要求楊瀾在陳述部分加入法語。楊瀾聽到這個消息,“腦袋嗡的一下”,因為她沒學過法語,而且時間緊迫,但當時沒有退路,只好硬著頭皮開始從頭學起。在用法語陳述結束以后,一位法國委員特過走過去對楊瀾說:“楊女士,按你現在的學習速度,我想我不必等到2022年就可以跟你用法語交流了!”
從這本書里,我窺視了楊瀾,學習了楊瀾,懂得了一個人的成功必定有TA努力付出。任何事情,從現象到本質,才是我們應該真學習的。這也是我們讀書的意義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