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始寫作的初衷是分享。這些年走過一些地方,看到過許多絕美的景色,嘗到了許多讓人難忘的味道,卻總有一種,“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的感慨。
生命中美好的事物太多,卻又轉瞬即逝,于是想要交付給書寫。
然而,這些天臥病在床,思緒漫無邊際地飄蕩。想著自己常年漂泊在外,突然就有了點文人矯情的身世之感。
我不到18歲的時候離家,至今已經快五年了。和許許多多因為升學和工作而遷移的人一樣,我從一個城市晃到另一個城市,長期漂泊讓我能夠特別隨遇而安,每到一個城市,就能迅速發現這個城市的美。
但是呢,似乎總缺了點歸屬感。
和千千萬萬離家求學的游子一樣,我們講一口字正腔圓的北方普通話,適應了大城市的生活方式,家鄉給我們的烙印,身份和標簽在長期的沖刷中是淡而又淡了。
于是我們的處境越來越尷尬。
身為“讀書人”的我們,已經無法融入故鄉七大姑八大姨的氛圍了。在從小一起玩大的表哥表姐眼里,我們是木訥的,不通世故的。故鄉的朋友,也差不多都四散飄零在各地。除了父母,故鄉對我們來說,可牽掛的甚少。
回家的時候總是有點孤獨的,那種尷尬,格格不入和不被理解,如影隨形。
而身為“外地人”的我們,又始終無法融入我們所在的城市。在上海,每次聽到本地人操著上海話與我對話,我是有點失措的,“啊?對不起我聽不懂啊,能再說一遍嗎?”這么一句無奈的回答,總能輕松地把我關在本地人的圈子之外。
這種游離在故鄉與居住地之間的尷尬,我想,應該存在于許多“北漂”與“南漂”人的心里。
于是,我改變了初衷,想為穿梭在城市中的漂泊者而寫,寫出他們內心的惶惑與不安,掙扎與企盼。
相對于單純分享美的文字來說,這些讀起來可能不那么讓人舒服,但對我來說卻是更現實和有意義的。
我希望我的一些稚拙的小文字,能夠帶給同為“宦游人”的你一點點慰藉與共鳴,讓你在這個孤島一般的城市里,有更多勇氣繼續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