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師能為有錢的人設計住房,為什么就不能為窮人也做一些美好的事情呢?
說這話的人叫Mohammed Rezwan,出生在孟加拉西北部的一個農村里。
從小,他就見證了愈演愈烈的氣候災害,包括在1991年奪走13萬人生命的強熱帶風暴。
和其他小伙伴相比,Rezwan算是比較幸運的,他家有一艘小小的交通船,在雨季還能送他繼續念書。但他的很多朋友和親戚卻連小學都沒讀完就輟學了。
說起孟加拉,這個國家位于南亞次大陸東北部的三角洲平原上,大部分地區屬亞熱帶季風型氣候,濕熱多雨。然而由于海平面周期性的變化,每到6月-10月的季風期,全國就會有大約三分之一的土地被水淹沒。
在這四個月間,公路不通、無法種植莊稼、學校被沖毀,經濟也停滯不前。
為了養家,數百萬孟加拉人要遷徙到大城市里謀生。季風也讓正值學齡的孩子們飽受其害。隨著條件變得越來越惡劣(科學家們估計到2030年,約有10%-20%的孟加拉國土會被海水淹沒),所以很多家長通常選擇放棄教育,讓孩子們幫助干活養家。
每當Rezwan看到這些都會很難受,“我很痛苦,不愿意一直看到這樣的情況發生,不能讀書是多么令人沮喪啊,原本很多人可以依靠讀書來改變命運。”
所以,1998年Rezwan從首都達卡一所大學的建筑系畢業后,當別的同學都想盡辦法留在首都,紛紛進入建筑設計公司,他卻早已有了別的打算,他要回到家鄉Shidhulai ,要為被洪水沖垮的教育找到一個解決方案。
但Rezwan 想有解決方案,就不得不面對“如何與變化無常的環境和諧共存”的問題。
這其中就有兩個因素:被上升水平面不斷沖刷的的干旱土地,以及不斷上升的海平面。
孟加拉國的文化與歷史都是圍繞水運交通產生的,而現在威脅到它的元素曾經是幫助形成它的力量。
因此,理解這其中的聯系與內在的聯系是非常重要的。
冥思苦想了很久,再聯系到以上兩個因素,便產生了Shidhulai現有的方案:
坐落于傳統而熟悉的交通工具——船。
“對了!干嘛不造個漂浮船學校呢?把校舍和校巴結合在一起,我有建筑專業背景,設計和建造一支專門的船隊、把學校搬到水面上,讓孩子們在里面上學,不就等于把學校帶到孩子身邊了嘛,還可以把它作為運輸工具送孩子們回家。”
自此畢業后的第一年,Rezwan便開始了這個項目,起名為“Shidhulai Swanirvar Sangstha”(“Shidhulai自助組織”)。
想法雖好,但在一開始的時候,他也非常孤立無援,沒人支持,總共只有500美元的啟動資金和一臺電腦。
為了將項目堅持下去,在接下來四年的時間里,Rezwan一邊建造第一所漂浮學校,一邊積極尋找支援。并給上萬個組織機構群發郵件,光找到機構信息都得花上幾周,功夫不負有心人,2003年,Rezwan終于得到全球兒童基金會(Global Fund for Children)一筆3000美元的資助,雖不算多,但至此他終于可以把這個想法展示給更多家庭看了。
為了讓家鄉的人放心,覺著這個學校是他們自己的,也促使它成了一個完全本土化的項目:木材取自當地的娑羅雙樹,金屬從本地商販手中購買,同時雇本地村民一道將平底船改建成55英尺長、有著金屬橫梁和防水屋頂的漂浮學校。
因為很多孟加拉兒童白天要干活,晚上才能學習,Rezwan還在屋頂上安了太陽能電池板。
“我希望這會是一個融入當地文化的項目,能讓所有人都有參與感,”Rezwan說。沖著這一目標,Rezwan還將船進行了特別設計,首先要確保在雨季的安全性,其次船上還要結合很多教學設備,最后,還要保護這些設備的裝置,包括連接到網絡的筆記本電腦,小型圖書館,電池與太陽能燈。
有了這所漂浮學校,孩子們可以每周到學校上課六天。作為對孩子們到校的交換,各個家庭可以獲得太陽能燈。
這一看似微小的行為有著巨大的影響:各家各戶可以在日落以后繼續從事他們的個人活動,他們的孩子可以繼續讀書,而父母也可以繼續工作,從而獲得更多收入。他的船文化給諸多貧民窟的成年人和孩子提供了改變命運的機會。
另外這種漂浮學校,與其他所有規劃在內的項目采用當地材料與資源,也成為了適應人們需求、反映地理文化的獨特建筑。
這是Rezwan造出的第一批船。
我們去船內瞧一瞧,里面有掛起的黑板,30多張桌椅,和陸地學校一模一樣。
不同的是這個學校像水上的士一樣沿河而行,到各站點接來學生,在最后一站停靠上課。
這種方式很新奇,也解決了很多問題,例如很多家長不愿意送女孩去很遠的地方讀書,而包接包送的漂浮學校則一下解除了他們的擔憂。
平均一艘船上會有30多名學生。
孩子們除了學習三門必修課,還會學習環境知識,例如如何保護水資源和其他能源。
Rezwan希望他們會把這些知識帶給更多的村民。
為了讓孩子們接受更全面的教育,每艘漂浮學校上都配備了小圖書館,以及能上網的太陽能充電電腦。成績最好的那些學生還能得到一盞循環充電電燈作為獎勵。
當電池耗盡以后,學生們可以繼續帶它回船上充電。
Rezwan看到孩子們因為這艘漂浮船,不用再因為一個雨季就影響到一生的前途,避免了輟學的命運,他很是欣慰,于是繼續在網上籌款,想建造更大、更多的船。
幸運的是努力沒有白費,Rezwan收到來自利維·斯特勞斯基金會的10萬美元捐款,于是就有了這一艘雙層的大船,可以容納更多的學生,二樓還會定期邀請一些客座科學家來講座,豐富家長們的知識。
每天,Rezwan都張羅著接學生上船。看著船里擠滿了學生,傳出一陣陣讀書聲,Rezwan 覺得一切都值得了......
家長們見到Rezwan也總感激道,“謝謝,謝謝,真是太感謝你了!”很多城里的老師受到感染,也自發的來到這里教書。
有了更多人的自發參與,Rezwan又相繼從李維· 斯特勞斯基金會(the Levi Strauss Foundation)和比爾以及梅琳達·蓋茨基金會(Bill and Melinda Gates Foundation)收到了10萬美金和100萬美金的捐款。
這也使得船隊又增加了一些船只。
Rezwan又進行設計把它們變成了水上圖書館、水上職業和農業培訓學校。學生們可以在船艙里的圖書館里自習;而他們的父母則可以在甲板上聽有關可持續農業和其他農業新技術的講座。
專家們會向這些家長們傳授種植抗洪水的水稻和甘蔗的訣竅。
這樣在澇季,他們也能有足夠的糧食而不用去城市謀生。
Rezwan說:“原本很多人一年只能種一次糧食,但如果洪水停留時間過長,這意味著連這次機會也沒了。”
隨著資金越來越多,Rezwan開始解決因洪水停留造成的糧食問題。他設計出“漂浮農場”,在這些船上有菜園,雞舍和一個小型魚池,既能維持自己的需要也可以進行販賣。
“我們希望能幫每一位居民滿足基本的需求,例如增加收入、用上電,和外界順暢溝通等等,”Rezwan說,“最終我們希望找到一種用科技對抗洪水的方式。未來哪怕環境再惡劣,村民們也可以留在自己家里,并且能夠種植糧食。”
截止到去年的統計數,Rezwan他們已經造了111艘這樣的漂浮船這些船每年能服務超過1000戶的家庭,這種模式也已經在菲律賓、尼日爾利亞、岡比亞、巴基斯坦、越南和柬埔寨的部分地區開始推廣。
設計建筑的目的可能是試圖理解和解決問題,但設計的最重要的素養可能是“溫度”。
每個建筑師所處的人生階段不同,所具有的能力也不同,但只要有一顆為普羅大眾服務的心,就是一個有“溫度”的建筑設計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