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退休鍋爐工小腦萎縮,啥都不記得,卻記得抗美援朝時部隊番號
七十年前,當大多數中國人還沉浸在新中國剛剛建立,人民站起來的喜悅中時,有一群最可愛的人為了保衛鞏固這個新生的政權,他們喊著“保家衛國”的口號,辭別了父母親人,千里迢迢奔赴朝鮮,去與侵略者戰斗,將鮮血撒在了異國他鄉。中國人不會忘記這群最可愛的人,而這群最可愛的人也不會忘記那段崢嶸歲月。
七十多年過去了,這群人已經老了。滄海桑田七十年,即使忘記了一切,那些故事卻恍如隔日,依舊清晰。
滄海桑田·恍如隔日
“老先生,您還記得您當年的部隊番號么?”安徽省淮北市烈山區退役軍人服務中心主任馬華倫向時年九十二歲高齡的抗美援朝老兵宋良友問道,“27軍81師241團3營12連”,這位被小腦萎縮和腦血栓等疾病纏身的老人立刻清晰地回答道,要知道,老人因為身患疾病,連平時和人正常交流都略顯困難,但是一提起抗美援朝時的事情,卻立馬精神矍鑠起來。
那么究竟是什么樣的故事,飽經風雨七十多年,還依舊讓老人歷歷在目。
積貧積弱·立志衛國
一九二八年九月,宋良友出生在安徽省懷遠縣柳城鎮鉬郢村一個貧困的農民家庭里。那正是個戰火紛飛,國家積貧積弱的年代,宋良友的童年和少年時期正是在這種動蕩和不安中度過。那些年正值日軍侵華,年幼的宋良友親眼目睹了小鬼子燒殺搶奪,奸淫擄掠等殘害中國人的暴行,對侵略者仇恨的種子和保家衛國的志向在年幼的宋良友心中深深地扎下了根。
因此,很小的時候宋良友就把加入八路軍打鬼子當成自己的夢想,可惜那時候他太小了,日本鬼子在他十七歲那年就投降了,雖然沒有機會打鬼子,但是他保家衛國的理想依舊像一團烈火一樣在他心中燃燒著!終于,在一九四九年九月,如愿加入了隸屬于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野戰軍建制的第27軍81師241團3營12連,并光榮地成為了一名戰士。
這個時候,我軍已經消滅了盤踞在大陸上的大部分國民黨反動派,解放戰爭勝利在即。宋良友跟隨部隊參加上海戰役,在戰斗中,宋良友表現得極為英勇,不懼犧牲,經歷了戰火的洗禮,宋良友最終也成為了一名合格的戰士,很快他就從一名普通的展示光榮的升任為班長。
上海戰役結束后,新中國成立了,國內的仗打完了,人民勝利了,普天同慶。宋良友以為趕跑了侵略者,反動派,這下就可以安居樂業了。他原本準備轉業復員回老家種地或者去煤礦當一名工人,深藏功與名,全身心地投入到新中國的建設中去。可是哪知風云突變,鄰國戰火突起,燒向了我鴨綠江畔。
侵略者又來了,并向這個剛剛勝利的國家發起了挑戰。“安居樂業”要先放一放了,宋良友心中的那團火又燃燒了起來。
風起云涌·遠赴朝鮮
一九五零年六月二十五日,距離新中國建立還不到一年,朝鮮戰爭爆發,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假借朝鮮戰爭之名不斷侵擾我東北邊境,戰火漸漸蔓延到了鴨綠江邊。
和平來之不易,為了守護住這和平,中央決定派出中國人民志愿軍前往朝鮮參加抗美援朝戰爭。
志愿軍們只能暫時放下國內和平安逸的生活,去到戰火紛飛的朝鮮,為了守衛新中國的和平而戰斗。宋良友就是其中的一位。
1950年10月,中國人民志愿軍“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正式進入朝鮮作戰,開始了中國人民抗美援朝的偉大序幕。
宋良友所在部隊被改編為中國人民志愿軍第九兵團,總兵力十六萬余人,司令員兼政委為宋時輪將軍。宋良友所在部隊為27軍81師241團3營12連。
在改編之前,27軍一直駐扎在南方福建沿海一帶休整,時刻為解放臺灣枕戈待旦。
但是由于作戰任務緊急,來不及準備后勤補給,首長在宣讀了中央軍委“緊急入朝”的命令后,就火速一路向北行軍了。
宋良友和戰士們穿著南方單薄的軍裝坐著“悶罐車”一路北上來到了天氣漸漸寒冷的丹東(當時稱安東)。
由于進軍太急,九兵團入朝作戰時所需的冬季裝備和物資原本已集中到預定整訓地區沈陽、梅河口一帶,但是因為臨時改變計劃,部隊只穿著華東地區的冬裝,就倉促進入屬于高寒地區的朝鮮北部。
進入朝鮮后,宋良友目睹了這個被戰火摧殘的國家,在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的炮火下,說這里是“尸山血海”一點都不過分。在這里,只有一種顏色,那就是炮火轟炸后的黑色;在這里,只有一種聲音,那就是難民的遍地哀嚎聲;在這里,只有一個信念,那就是我們的志愿軍渴望趕走侵略者早日回歸祖國。
嚴寒赴朝鮮·血戰長津湖
抗美援朝第一次戰役后,“聯合國軍”稍事調整后兵分兩路繼續向北進犯,直逼朝鮮政府臨時所在地——江界。為遏制其攻勢,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和中國人民志愿軍急調宋良友所在的第9兵團入朝,擔負東線作戰任務。
第9兵團于1950年11月初入朝后,決心采取“迂回切斷、包圍殲擊”的戰法。為達成戰役的突然性,10余萬志愿軍翻山越嶺,隱蔽接敵。衣著單薄的志愿軍晝伏夜行,嚴密偽裝,忍受著酷寒、饑餓和疲勞在覆蓋著厚厚積雪的山脈和樹林中連續行軍,以驚人的毅力克服千難萬險,悄無聲息地抵達了預設戰場,并通過大范圍的穿插迂回包抄,成功將美軍陸戰第1師和步兵第7師截為5段,形成了分割圍殲的有利態勢。
時年十一月二十七日至次月二十四日,宋良友所在部隊與美軍王牌部隊海軍陸戰隊第一師,第三師,第七步兵師以及韓軍第一軍團總共十萬余人在朝鮮長津湖地區展開了激烈的戰斗。
長津湖位于朝鮮北部的高海拔高寒地區,這里平均海拔一千五百米,因為當時正值隆冬,又下了幾十年不遇的一場大暴雪,當時的氣溫達到零下四十多度。
宋良友的部隊在來到朝鮮前一直在南方修整,戰友們大多數也都是南方人,又因為戰事緊張,戰士們倉促地穿著華東地區的冬衣就來到了朝鮮,來到了這冰天雪地的長津湖。
由于缺乏御寒的衣物,戰士們在雪地露營時,只能蓋著那比單薄的棉厚后不了多少的薄被。因為后勤衣,食,住,行,醫療藥品,槍支彈藥跟不上,出現了很多非戰斗減員,好多戰士被凍傷,手腳,耳朵潰爛,流出膿水。還有些戰士因為凍傷不得不截肢。
為了伏擊美軍,打其出其不意,志愿軍們匍匐在雪地中隱藏行蹤,準備時機。11月27日晚,已經匍匐了六天六夜,神志已經被凍到模糊的宋良友突然聽到沖鋒號吹起,他突然來了精神,一個激靈起來就像公路上的美軍發起了沖鋒。沖鋒時他發現有些戰友依舊靜靜地趴在雪地里。直到戰斗結束,宋良友才知道他的那些戰友們已經犧牲了,被凍得像冰雕一樣,依舊保持著準備進攻的姿勢,但是他們卻再也沒有站起來。
戰斗中我軍火力遠不美軍,當時宋良友的班除了步槍和手榴彈,就剩一挺捷克式輕機槍,但是因為當時天氣太冷,槍栓被凍住了。
經過一夜的戰斗,雖然打了個美軍措手不及,宋良友和他的戰友們取得了很好的戰績,但是畢竟是面對的美軍王牌部隊,訓練有素的美軍第二天獲得補給后便開始激烈反擊,二百多輛美軍坦克組成一個大大的環形工事,子彈像潮水一樣涌來。
當時作為班長的宋良友沖在最前面,本著誓與陣地共存亡的信念,人民志愿軍勝利了,但也付出了巨大的犧牲。有的團,打得只剩下了幾個人
晚年,每當宋良友回憶起這些事,都不禁落淚,久久地不能釋懷。
本以為,無情的冰雪寒風會吹退這群身穿單薄衣服的南方士兵的攻擊,但是,這群士兵的意志就像一團熊熊的烈火,燒退了寒風,讓戰士不再感到寒冷,火光照亮了整個長津湖地區。最后這團烈火匯合成一支堅不可摧的鐵拳,擊退了敵人的進攻。
最后,據統計,宋良友所在的志愿軍第9兵團此役戰斗傷亡19202人,凍傷28954人,凍死4000余人。數字是冰冷的,但是英雄的故事卻像那團烈火一樣,會一直的燃燒下去。
幸運的是,宋良友在這場戰役中活了下來,這也為他在不久之后的新興里戰役中的英勇表現做了鋪墊。
殲滅北極熊·功成新興里
新興里是位于長津湖東側的一座村莊,這座小小的村莊,因為這次戰斗的殘酷與血腥而被載入世界戰爭史冊,由于改村莊地理位置極其重要,扼豐流里江入湖口,江上有公路橋。
擔任進攻新興里美軍的是志愿軍第27軍第80師。在受領任務后,為查明當前敵情,保障師指揮部和后勤部的安全,并力求在前進中相機殲敵一部,以迎接主力渡江,師部特命第239團4連沿窄軌鐵路及其以南山地,由東向西搜索前進,實施滲透。
而宋良友所在的第81師被命令協助主力第80師殲滅在新興里的美軍。兩個師共集結五個步兵團。其中以四個團擔任主攻前往殲敵,以一個團進行攔截美軍的補給以及切斷美軍的補給,以此實現甕中捉鱉,關門打狗之勢。
而此時駐防在新興里的美軍是步兵7師31加強步兵團,這支部隊是美軍陸軍精銳部隊之一。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該團團成功攻入俄羅斯的西伯利亞,被美國總統伍德羅?威爾遜授予“北極熊團”稱號,并親自授予“北極熊”旗。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31團隨第7師參加過太平洋戰場上的阿留申群島、馬紹爾群島和沖繩島等戰役。
可以說這支部隊有著豐富的作戰經驗。
27日晚,志愿軍悄悄潛入新興里,當槍聲響起時,大部分美軍還在睡夢中,他們無論如何也沒有想到志愿軍的出現,更來不及抵抗,只有抱頭鼠竄。在志愿軍的勇猛沖擊下,美軍第31團團部及其警衛連被打得七零八落,大部被殲,包括團長在內的幾位指揮官也全部被擊斃。當志愿軍戰士沖進那座剛剛還燈火通明的房屋時,此時他們才意識到原來他們端掉的是一個團部,一面完好無損地團旗還安然掛在墻上,3部大功率電臺擺放在屋子地一邊。看來,驕傲的美軍萬沒想到志愿軍的出現。而志愿軍官兵也沒有想到,他們會在戰斗開始后不久,便先端掉美軍的團部,其意義不亞于斬首行動。
乘美軍混亂之際,志愿軍部隊直插美軍榴炮陣地,將美軍大部殲滅。至28日5時許,我軍以傷54名、亡13名的代價,斃傷美軍300余人,俘9人,繳獲電臺3部,榴彈炮12門,美軍第31團團旗1面。
隨后趕來的3營通訊班長張積慶收繳戰利品時撿到“北極熊團旗”,欲將其當蒸籠布使用,后經翻譯劉光銳認出此旗,由3營營長畢序陽上交團部。
在隨后的數晝夜連續戰斗中,志愿軍以劣勢裝備,同裝備有大炮、坦克的敵31團進行著殊死戰斗,有的連隊甚至拼到了只剩最后一人。但正是在英勇頑強、舍生忘死的戰斗精神支撐下,志愿軍最終將‘北極熊團’這一番號,從美軍的戰斗序列中永遠抹除。戰后,志愿軍授予該連‘新興里戰斗模范連’稱號以及"新興里戰斗模范連"錦旗。
11月30日晚,27軍決定向新興里守敵發起總攻,第80師和第81師指揮所合并并由81師師長統一指揮。
當晚十一點,隨著沖鋒號的響起,志愿軍戰士們從四面八方向新興里發起進攻。
戰斗一直持續到12月1日清晨,但因為志愿軍裝備簡陋,戰斗一直處于膠著狀態。在美軍的機槍的掃射下,宋良友的戰友一個又一個地倒下。美軍31團雖然得不到救援和補給,但是天上依舊有美軍的飛機盤旋,地上還有美軍坦克火炮的猛烈炮火,但是宋良友和他的戰友們依舊奮力守護著陣地,打退了敵人一次又一次的進攻。
戰斗持續了三天三夜,最終宋良友守住了陣地,但是志愿軍也付出了慘烈的代價,全連戰士所剩無幾,連長,指導員,排長都犧牲了。
宋良友也險些在這次戰斗中犧牲,12月3日晚,當宋良友和戰友一起向敵人發起最后沖鋒準備全殲敵人時,一顆炮彈飛到了宋良友身邊,炮彈爆炸的氣浪把宋良友整個人掀起,隨后落到懸崖邊上的一棵樹上,腹部被炸出一個拳頭大的窟窿,宋良友當場昏死了過去。
不知道過了多久,宋良友被一陣槍炮聲驚醒,他強忍著劇痛,憑借強大的意志,用腰帶系起傷口,攀著懸崖上的草藤登上懸崖,返回了部隊。
盡管宋良友不顧自己的傷情堅持還要上戰場,首長卻擔心宋良友的身體命令他必須返回后方醫院治療,就這樣宋良友被戰友們抬進了醫院,在醫院,宋良友的肚子被縫了十多針,在昏迷了3天后人才醒過來。
從此,宋良友的肚子上留下了一道深深疤痕,他說這是他最耀眼的軍功章。新興里戰斗結束后,由于宋良友的英勇表現,被志愿軍總部授予戰斗英雄稱號,榮立一等功。
傷后涅槃重生·誓為戰友報仇
經歷了新興里一戰,宋良友暗下決心:一定要為犧牲的戰友們報仇雪恨,打敗美帝國主義侵略者!
直到1951年四月,第九軍團奉命參加抗美援朝戰爭第五次戰役,而宋良友再一次迎來了上戰場的機會。為戰友報仇的機會到了。
宋良友所在的部隊被敵人伏擊包圍,必須進行突圍,宋良友所在的241團當時擔任主攻,在沖鋒的最前沿。在成功突圍后有斷后掩護大軍撤退,為大部隊的最終成功突圍流出寶貴的時間。
經過宋良友和他的戰友們的英勇戰斗,宋良友所在部隊最終成功突圍,使我軍保存了大量的寶貴的有生力量。由于在此次戰役中的英勇表現,宋良友再次榮立一等功,這是他在抗美援朝中第二次榮立一等功。除此之外,宋良友還立過兩次三等功、三次四等功,可以說戰功顯赫。
在與侵略者的戰斗中,很多戰友犧牲了,宋良友也多次與死神擦肩而過,但他還是幸運地看到了戰爭的勝利,戰友犧牲的場面深深銘刻在他的腦海中,成為永遠不可磨滅的記憶。
深藏功與名·默默做礦工
朝鮮戰爭結束后,志愿軍們帶著勝利回到了祖國,宋良友也載譽歸來,他先是隨著81師復員建設團到地方參加了一年大建設,一年后于1954年年3月,宋良友從81師退出現役。
退役之后,宋良友隱瞞了自己的戰功,主動要求到最艱苦的崗位上去。一開始,宋良友暫時回到了農村老家,當了一名農民。不久之后,地方政府又安排他到淮南大通煤礦,去當砌磚工人。
對這個安排,宋良友表示堅決服從,他淡定地說:“我就是革命的一塊磚,哪里需要哪里搬!”正是因為有如此高的覺悟,宋良友在砌磚工人這個崗位勤勤懇懇的度過了三個春秋。
1958年11月,淮北礦區第一座煤礦——烈山煤礦投產,因為生產任務重,所以急缺大量工人。當時在淮南大通煤礦已經生活穩定的宋良友聽到這個消息,已主動請纓,報名北上,去支援淮北煤礦建設,為我國的大生產去貢獻一份力量。于是,宋良友離開他生活了三年的淮南煤礦,轉戰到淮北煤礦當更加艱苦的煤礦工人。
宋良友在平時工作中是一個扎實肯干的人,臟活累活總是他沖在最前面,對工友們照顧有加,在同事中人緣好,鑒于此,他很快被任命為班長,而且在他這個班長的帶領下,全班每月采煤量都位居全礦前列,宋良友也被工友們親切地稱呼為“火車頭班長”。
有些工友知道宋良友是參加過抗美援朝的老兵,在戰場上就是班長,但他們從未聽宋良友說起自己在戰場上立過功,工友們對他的榮譽一無所知。倒是常常聽他講起他那些犧牲的戰友。
宋良友一直在這個平凡的崗位上勤勤懇懇,任勞任怨地干到退休。
在戰爭時期,宋良友大大小小負過二十幾處傷,尤其是腹部的那處傷,傷痛時常發作,但宋良友沒有耽誤過一天工作。有些工友見宋良友傷痛難忍,常常勸他請假休息,但宋良友不想麻煩組織,不想耽誤手里的工作,幾十年來,他從來沒有向組織提出過任何個人請求,更沒有憑借自己的功勛向組織上索取過任何待遇。就這樣勤勤懇懇,甘于奉獻的一過就是一輩子!
宋良友不但在工作中未曾提起自己的功勛,就連自己的妻女,也一直“蒙在鼓里”。
直到2020年抗美援朝戰爭勝利70周年,淮北市退役軍人事務局擬對本市抗美援朝立功受獎人員進行走訪慰問,并編纂《淮北市抗美援朝英雄譜》時,大女兒宋華瞞著當時已經因小腦萎縮而神志不清的宋良友在采集表上填了“曾入朝作戰并立戰功”,這要是讓宋良友知道他是絕對不會同意這樣寫的。這引起了烈山區退役軍人服務中心主任馬華倫的注意,他立即對烈山區符合條件的抗美援朝出國人員進行逐一比對統計,當看到宋良友的信息采集資料時,主任馬華倫瞬間震驚了,在宋良友的退役軍人信息采集表上,赫然寫著:抗美援朝期間,榮立一等功兩次!
確認這些信息,馬華倫非常激動,立即向上級做了匯報,還親自上門拜訪了宋良友,向其家人通報了這埋藏了幾十年的榮譽。
在宋良友家中,大女婿馬繼財拿出了一張彎折得十分破舊的紙張,輕輕地打開,這是一張立功喜報,文字依稀可辨:
革命軍人立功喜報貴府宋良友同志在軍事演習任務中,創立功績,業經批準記三等功一次;除按功給獎外,特此報喜,恭賀宋良友同志為人民立功,全家光榮。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軍區、第三野戰軍司令部政治部頒發,一九五三年十月二十六日。
這份僅能找到的的獎狀,雖然只是三等功,卻見證了宋良友老人眾多戰功中不可磨滅的一部分。
從2014年開始,年過八旬的宋良友老人的小腦開始萎縮,第二年因突發腦血栓癱瘓在床,腦子開始糊涂,很多事情、很多人都無法想起來了,甚至自己的女兒都不認識了,但是唯有他在抗美援朝戰場上的部隊番號,記得異常清晰:27軍81師241團3營12連!
宋良友老人從不愿意回憶過去,一旦有人在他面前提起抗美援朝,就好像觸動了老人最敏感的神經,刺痛了他心底最柔軟的地方,眼淚不知不覺地就流了下來。他是在懷念犧牲的戰友。
即便偶爾提起抗美援朝,宋良友也從來不提戰功,他始終惦記的是自己犧牲的戰友,他經常說的一句話是“戰友們都沒有回來,就我一個人回來了,我為什么沒把他們拉回來啊!”說到這里,老人便情不自禁,泣不成聲。
抗美援朝距今已經70多年,英雄們都在漸漸地離我們而去,他們中的大多數人都向宋良友老人一樣,深藏功與名,勤勤懇懇的為國家奉獻一生。
英雄!永遠地活在我們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