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再一次聽了弘丹老師講的如何挖掘寫作素材的課程,邊聽邊寫,記錄了快四頁紙,聽完以后感觸很深。以下分幾點來講述一下:
一、如何構建文章?
第一次網上看到21天愛上寫作時,心里起了漣漪,想想自己很喜歡去記錄生活小事,要不要學習一下,最近總感覺自己的邏輯思維很差,記錄文字也很啰嗦,總結能力不好,于是給自己報了名,第一節課聽完,嘗試著去寫,發現頭腦很多事可以寫的時候,下筆卻無從所適,一片空白。輸入-處理-輸出。是那個環節出的問題呢?輸入要保持一定的閱讀量,要有自己的思考能力,還要不斷的練習去輸出。要學會揣摩思考事情,對于自己剛寫出來的文章不要急著去比較他人的文章,沒有誰一上來寫就可以寫出好文章,要相信自己的輸出是自己的思考,不斷去改進,成長。網上有一個理論是說堅持一件事積累到10000小時時,你就可以成為專家,可我們可以把目標定低一點,堅持100小時去養成寫作的習慣并提升其技能,會看到不同的變化的。時間的累積會讓你看到你想要的。文章的構建要分為“前、中、后”,首先選題要有切入點,內容要有大綱去構造組織,然后要進行修改打磨自己的文章,要根據主題去篩選內容,最后等其發酵。好文章都是不斷修改沉淀出來的。
二、如何挖掘收集素材
生活上的素材,要隨時記錄,記錄身邊所能觸發你的那些句子,事情,生活小事,用筆去記錄那些文字和事情累積起來。等待時間去發酵你平時收集的素材來寫作,每篇文章都是要經過時間的累積和打磨的,在生活中去記錄你所思所想所看到的,要學著把那些積累的文字存放起來,到一定時間再去展示出來,然后等待發酵開封的那一天,最后你會聞到香氣的,酒香不怕巷子深。不要去心急著去完成,時間會給你更好的證明。閱讀上的素材,要學著閱讀優秀文章兩遍以上,因為第一遍容易讓作者的思路引導著自己,形成不了自己的思考,當第一遍你看懂文章之后,你再去看文章,帶著批判式行為是看,去形成自己的思考,然后記錄里面的文字,總結文章中你贊同的,不贊同的,要學會欣賞好的優秀作品,你才能更好的去寫出好文章,要去分析作者是怎樣描述的,去比較,去模仿你認為好的文章的那些寫法去記錄這些文字。當你積累多了,輸入多了,思考到位了,文章就出來了。
三、如何拆書式的閱讀
總會發現自己看了很多書,卻沒有什么改變,懂得很多道理,可還是沒有過好生活,有時候會發覺看書很枯燥乏味,其實我們應該改變思維模式去閱讀,書不一定要全部看完,書中的某一個點你能運用起來就證明你掌握了整本書。用書中的方法去改變你的生活才是閱讀,在網上總是可以看到很多培訓,很多人都會自稱自己是知識的搬運工,為什么呢?那是因為買一本書只要幾十塊,而把書中的方法應用起來并講出來就需要上千元的費用,所以我們閱讀是要去學習書中的方法來改變生活,而不是單純的看,隨意的看,不改變行為的學習,無論是參加線上線下培訓都是浪費的。拆書式閱讀首先要學著去提問,以自己為中心去發覺書中的知識,然后用自己的思考把書中的知識用自己的文字記錄一遍,當你積累到一定的知識時,然后再去分享出來你所積累的知識,這是一種提升過程。
四、如何形成自己的素材庫
記錄下來的文字要學著去整理形成自己的素材庫,運用網上自己熟悉的工具(如:印象筆記、表格、語音記錄等)去記錄分類整理,可以參與一些網上的寫作平臺去記錄自己的輸出。不積硅步無以至千里,文章需要時間的積累來發酵的。藝術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五、總結
1、形成自己的獨立思考
2、隨時記錄累積素材
3、好文章需要發酵
4、100%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