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語言的屬性談語言學習方式
提到語言,我們能想到很多,其中一個也許容易被忽略,但也值得我們去思考的問題,那就是,語言的屬性是什么?
關于語言的屬性,從不同角度有不同的提法,有人說,語言是一套音義結合的符號系統,社會屬性是語言的本質屬性。因為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它存在于運用之中。也有人說,人類的經濟活動與語言密不可分,而且在某些領域,語言和語言知識已經成為重要的經濟資源,語言是經濟活動中不可缺少的要素,因此,語言具有一定的經濟學屬性,從特性來看,語言的特性有:創造性、結構性、意義性、指代性和社會性與個體性等等。
這里,本人不想從語言專業角度來談語言屬性,而是想從語言學習的角度,從管理大師德魯克先生對信息的詮釋的角度等來談談自身對語言屬性的看法以及其對語言學習方式的影響與啟發,供大家參考。
德魯克先生在他的“從分析到感知”一文中,曾有這樣一段話談信息,他指出. “Information”itself is indeed analytical and conceptual. But information is the organizing principle of every biological process. Life, modern biology teaches, is embodied in a “genetic code,” that is, in programmed information. Indeed, the sole definition of that mysterious reality “life” that does not invoke the supernatural is that it is matter organized by information. And biological process is not analytical. In a mechanical phenomenon the whole is equal to the sum of its parts and therefore capable of being understood by analysis. Biological phenomena are, however, “wholes.” They are different from the sum of their parts. Information is indeed conceptual. But meaning is not; it is perception."
這段話猛地一看,著實令人費解,也許學過生物學的朋友容易理解,這里,我想舉個不太恰當但簡單易懂的例子,來談談自己的理解并進一步闡述自身的看法。
譬如說有一頭豬,我們若只從物質角度來講,我們可以將其分解,豬頭,豬身,豬腿等,每一部分都清晰可見,簡單易懂。同樣,我們也可以重新將其拼合,組成一頭完整的豬。但是,從生物學的角度看,我們分解重組后的這頭豬,只是一頭死豬,它不再具備生命的活力,也不再具備靈性,也不能表達情感意愿。所以,從生物學的角度來說,一頭豬是不能分解的,它的部分不等于整體,而且,我們如果想了解它,只能去接觸,去感知,而不能采用機械的方式,將其分解組合。
稍微復雜深入一點,我們知道生物由遺傳密碼DNA組成,而這些遺傳密碼實質上是由信息組成,但是,由這些信息組成的生物則具有生命,具有靈性,想了解,理解他們,只能去接觸感悟,而不能用對待機械的方式,如分解組合等。
說到這里,大家也許有些明白,那么,我們再回到主題,即,從語言學習的角度,語言的屬性是什么?
這個問題,如果讓我來回答,我個人認為語言具備生物屬性,也就是說,語言具有靈性,有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之處,同時,語言也有物質屬性,也就是說,語言是可以被分解組合的。
如果我們同意以上看法,那么,我們的語言學習就必須二者兼顧,缺一不可。如果我們只看重語言的物質屬性,將其分解成單詞,語法,句子等等,去機械的記憶背誦。那么,這樣學出來的語言,大概算是僵硬的語言,從語法角度講,它也許沒有問題,但它的問題是沒有活力,沒有靈性,它不能打動人心,也不會激情四射。
真正的語言學習,除了意識到語言的物質屬性,更重要的是要深深感受到它的生物屬性。體會到語言是有生命的,有靈性的,每一篇好文章,都是如同“東家之子,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 ”(宋玉: 登徒子好色賦),給人美感,每一本好書,都能給人啟發,發人深省。所以,我們學習語言,除了機械記憶外,更重要的是用心,去體會,去欣賞,去感悟。
生物屬性的另一特征是個體能反映群體,而群體則是個體的集中體現。從這個角度看,我們學的每個詞,其音,形,義,都能反映其所處的整體語言特征,因此,如果我們留心,我們就可以從此見微知著,以小見大。感受目標語言的魅力。此外,我們讀的每本書,也能反映其所處語言的整體語法特征,由此,我們也可以在閱讀中學語法,學詞匯。另外,如果我們能意識到感知的重要性,那么,我們和目標外語的每一次接觸,每一點碰撞,其實,都是我們的學習,也都是我們的進步。
最后,再引述德魯克先生的一句話,他說,And, of course, any “ecology” is perception rather than analysis.In an ecology, the “whole” has to be seen and understood, and the“parts” exist only in contemplation of the whole.
從這個角度看,如果我們能認同語言的生物屬性,那么,我們不妨試著從整體的角度,去接觸它,感受它,欣賞它,體悟它,這或許不失為一種學習語言的新途徑。或者說,一種有效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