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們經常會跟孩子約定一些事情,并且希望孩子能夠信守自己的諾言。
一旦孩子不能遵守諾言,我們一定會拿出“說話要算數”這句話來教育孩子。
可是,我們自己一定可以做到“說話算數”嗎?
未必。
你原本答應孩子晚上陪他一起玩個游戲,可是這天的工作特別繁重,加上晚上你還要加個班,你如何實現你的諾言?
很多時候,生活并不是一成不變的,我們會遇到很多變化,而這些變化可能會讓我們改變原先的計劃。
02
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是否要強迫自己實現之前跟孩子的約定?
如果你勉強跟孩子玩,你可能心不在焉,聰明的孩子一下子就察覺了,可能會跟你發脾氣。
這時候你的焦慮爆發了,我為了陪你玩班都不加了,你還跟我鬧脾氣。
你知不知道為了陪你玩這么無聊的游戲,我今晚要熬通宵啊!
最后大家都不會開心。
還不如把實際的情況告訴孩子,再約定一個更合適的時間跟孩子一起玩。
面對這樣的變化,孩子一定會帶著情緒,但這也會讓孩子更加明白事情是變化的,我們需要學會靈活地應對問題,并且需要學會體諒他人。
03
相信很多家長會擔心,如果我們經常讓“說話不算數”的事情發生,孩子是否會失去責任感和擔當呢?
而且古語有云:“言必信,行必果。”
其實,我們一直都誤讀了孔子他老人家的意思了。
為了更清楚孔子想表達的意思,我們一起來看看完整的原文。
子貢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行已有恥,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
曰:“敢問其次。”曰:“宗族稱孝焉,鄉黨稱弟焉。”
曰:“敢問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為次矣。”
這段話是什么意思呢?
子貢問道:“怎樣才可以叫做士?”孔子說:“自己在做事時有知恥之心,出使外國各方,能夠完成君主交付的使命,可以叫做士。”
子貢說:“請問次一等的呢?”孔子說:“宗族中的人稱贊他孝順父母,鄉黨們稱他尊敬兄長。”
子貢又問:“請問再次一等的呢?”孔子說:“說到一定做到,做事一定堅持到底,不問是非地固執己見,那是小人啊。但也可以說是再次一等的士了。”
孔子他老人家并沒有要求我們必須“言必行,行必果”。相反,他十分鄙視那些不分情況,不注意變化,非要堅持到底的人。
生活中總是充滿著變化,原本約好今天要去看朋友,可是因為自己臨時有事,所以要把時間延后;本來周末想出去玩,可突然要出差,只能留到下個星期了……
這類事情幾乎充滿著我們的生活,如果孩子無法靈活應對這些變化,對他們來說生活會變得困難重重。
04
要教會孩子有擔當并不是要求孩子一定要一根筋地實現之前的約定。
而是要讓孩子知道,我們需要考慮當時的情況,而不是只想著之前的約定。
只有這樣,孩子才能更寬容他人,更能應對生活中的變化,變得更有擔當。
所以根據實際情況,會說話不算數的孩子反而更有生活的智慧。
作為家長,我們不必執著于“說話算數”這件事,我們對待孩子的方法也會更靈活多變,親子關系也會更輕松融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