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世界遵守著二八法則,多數的財富掌握在少數人的手里。
相信很多人將“賺錢致富”作為自己人生的奮斗目標,但是真正窺探到致富奧秘的人并不多,往往都需要有聰明的經濟頭腦,但是擁有經濟頭腦不僅僅只有富人,還有可能是騙子。
日常生活中充斥著形形色色的騙局,騙局的存在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高段位的騙局,讓人難以識破,損失慘重。
這些高段位騙局的背后往往是高智商騙子,他們擁有令人艷羨的學歷、收入、社會地位、名聲,但是他們卻走上了歧途,用謊言來欺騙了投資者。
今天我們通過兩部由真實故事改編而成的金融騙局電影,來見識一下“騙子王者”,看看他們如何一騙萬金。
你能想象得到的華爾街精英們的生活有多紙醉金迷嗎?金錢、情色、權利、毒品……任何你想象不到的奢靡生活都在《華爾街之狼》中被詮釋得淋漓盡致。
影片是根據90年代華爾街傳奇證券經紀人喬丹?貝爾福特同名自傳小說改編而來,貝爾福特曾創造了3分鐘賺取1200萬美金,31歲就坐擁億萬資產的傳奇,但是就是這樣一個“精英式人物”卻是一個不折不扣的金融騙子。
01 ?金錢至上
貝爾福特出生在紐約市的一個中產家庭,父母都是會計師。從小就展現了自己的商業天賦,10歲就懂得給鄰居提供鏟雪服務賺取20美元的酬勞,在16歲時通過在海灘上銷售冷飲賺取大學學費。
高中畢業后進入了巴爾摩的牙醫學院,貝爾福特受拜金主義影響,毅然從醫學院中退學,在一家冷凍食品公司做起了銷售員,憑著過人的口才和推銷技巧,貝爾福特成為了公司的銷售王牌。但是這樣的成功并不能滿足他追求利益的野心,他希望能賺到更多的錢,所以將目光投向了華爾街。
貝爾福特憑著自己的推銷口才進入了當時老牌證券公司L.F. Rothschild,沒有任何證券交易背景的他,只能從最底層的聯絡員開始做起,每天要撥打500個電話找尋潛在的股票客戶。但是在這里他遇到了影響他一生的導師馬克·漢納,教會了它華爾街要義—“金錢至上”:作為一個股票經紀人最重要的是讓客戶多買股票,將傭金袋袋為安。
正當他打算大展拳腳的時候,卻碰上了1987年“黑色星期一”股災,他所在的證券公司倒閉,成為富人躋身上層階級的美夢破滅了。
但是他仍然把求職目光放在股票經紀人,轉而投身長島一家粉單仙股交易公司。
美國的粉單市場其實是場外OTC(柜臺交易)市場,在這個市場上市的公司不用披露財報、暴漲暴跌、容易被經紀商操控股價,股價一般都低于1美元,所以被稱為仙股,也被稱為垃圾股。
一般懂得股市規則的人都不會購買這種垃圾股,但是這家公司專門向社會底層人員入手,管道工、電工、郵差等等都是他們的目標對象,就是抓住了他們渴望金錢的欲望。
那么又是什么促使貝爾福特留在了這樣一個不入流的證券交易公司?因為50%的交易傭金。藍籌股的傭金僅有1%,而仙股的交易傭金高達50%。
貝爾福特憑借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舌在粉單市場中如魚得水,用一些專業的詞匯和編造股票上漲的謊言,忽悠了一個又一個的無知投資者購買仙股,自己卻無本生利從中賺取了一半的高額傭金。
“我把垃圾股賣給了垃圾人,自己賺得盆滿缽滿,他們的錢在我口袋里更好,因為我更懂得花錢”
02 ?貪婪萬歲
高額的傭金收入讓貝爾福特意氣風發,這時他遇上了鄰居多尼·阿佐夫,這次相遇徹底改變了各自的人生軌跡。
他們集結了一幫三教九流的人員,在一個租用的汽修廠里成立他們的Stratton?Oakmont股票交易公司,用同樣的套路賺取仙股交易傭金。在日益膨脹的野心下,底層人員的錢已經不能滿足貝爾福特,他把目標鎖定了美國1%的精英階層。
因為他認為:1%的精英階層都是人,表面看都很理性,但是都有任性致命的弱點——貪婪。
他首先把自己的公司包裝成一家在華爾街根基深厚、讓人放心的公司,將每一個人都打造成為高級、專業的人士,從而來獲取對方的信任。
其次給全公司的銷售人員進行銷售技巧培訓,先引導他們購買藍籌股,藍籌股行情好,股票上漲促使客戶對Stratton?Oakmont深信不疑,繼而向他們推銷垃圾股,鼓吹未來向好的暴漲行情,不斷讓客戶買入大量的仙股。
就這樣Stratton?Oakmont僅靠仙股銷售賺取了大量的傭金,進行瘋狂的擴張,搬進了紐約高檔的寫字樓,《福布斯》雜志社的采訪邀約,大量的年輕人都以能在Stratton?Oakmont成為一個股票經紀人為榮,高喊“賣出去或死去”。
每日股市收市之后,公司里各種聲色犬馬、紙醉金迷,每個人的臉上都寫滿是貪婪。
03 ?深陷泥沼
Stratton?Oakmont迅速擴張的同時,充滿了爭議,被華爾街主流稱作誘騙投資者購買高風險股票的野雞證券公司,另外貝爾福特也不滿足于推銷股票業務,開展了證券承銷商業務,將貪婪罪惡的雙手伸向了粉單IPO市場。他們找到一家專門做女鞋的公司Steve Madden Ltd.,將它包裝上市。
在前期工作中,先是把創始人史蒂夫塑造成在未來能和阿瑪尼、香奈兒媲美的設計天才;然后給股票經紀人“打雞血”,讓股票經紀人要像“電話恐怖分子”一樣瘋狂地向投資者推薦這支股票。
在實施過程中,Stratton?Oakmont的經紀銷售向自己的目標客戶推薦Steve Madden Ltd這支股票,告知稱公司前景巨大,發行價位在4.5美元左右,打新股股價肯定會攀升,可以放心買入,在這個基礎上Stratton?Oakmont就獲得了一大批散戶的割韭菜基礎。
Stratton?Oakmont利用粉單市場股票容易被經紀商操控的特點,先以4美元左右的價格將股票賣給中間人,再通過開設的“老鼠倉”(親屬、操盤手等賬戶)低價買回,掌握了大量的股票籌碼,受供求關系影響,股票被迅速拉升到高位,行情一片向好,經紀銷售人員趁此機會不斷讓更多的散戶在高位接盤買入,股價被拉升到22美元,這時Stratton?Oakmont的“老鼠倉”在高位進行拋售100萬股,名正言順地割韭菜,3個小時將2200萬美元收入囊中。
“所有命運的饋贈,早已在暗中標明了價格”。
Stratton?Oakmont的這種斂財行為引起了美國證監部門的關注并進行調查。2004年,貝爾福特被判有罪,在加州監獄坐了22個月的牢。服刑期間認識了喜劇明星湯米?鐘,在他的說服下寫出了自己的自傳《華爾街之狼》。
出獄之后,貝爾福特大部分的財富都已經用于賠償受害者,但他成為了一個銷售導師,在世界各地進行“直線式”銷售的宣講教授,每小時收入高達3萬美元。
貝爾福特貌似失去了所有,但又好像什么都沒有失去。他憑借《華爾街之狼》獲得了名利,甚至讓人推崇,忘記了他曾經是“金融騙子”的身份,也忘記了他腳下踩著的受害者。?
你能想象650億美元是怎樣的一個資產規模嗎?650億美元秒殺了很多上市公司的總市值,這樣巨大的數額,居然是一個名為麥道夫龐氏黑洞的詐騙金額。
《欺詐圣手》就是根據2008年美國史上最大數額龐氏騙局改編,但是電影中并沒有對麥道夫如何實施龐氏詐騙進行描述,只是呈現了麥道夫龐氏騙局被揭露后眾叛親離的人生百態。小編通過翻閱一些報道和相關書籍,為你們呈現“麥道夫龐氏騙局”。
04 ?名聲大噪,神壇人物
伯納德?麥道夫出生在紐約的一個猶太人家庭,1960年大學畢業之后,利用當救生員和安裝花園噴水裝置賺來的5000美元起家,創立了伯納德?麥道夫投資證券公司,從事證券經紀業務,專門擔任股票買賣的中間人。
20世紀80年代,麥道夫積極推動場外電子交易,開創現代證券市場,其公司成為了當時美國最大的可獨立從事證券交易的交易商。
1991年,麥道夫成為納斯達克董事會主席。在他的帶領下,納斯達克成為了能與紐交所抗衡的證券交易所,創建了納斯達克指數。
麥道夫叱咤華爾街幾十年,投資的基金、股票行情甚好,他的客戶包括社會名流、世界知名銀行、頂尖投資機構等等,擁有很高的社會聲譽和豐富的人脈資源。
“如果麥道夫是騙子,他將把全世界一半的人拖下水”,2018年12月,麥道夫龐氏騙局被揭發時,受害者名單中包括富通、紐約投資公司、瑞士銀行、匯豐銀行等眾多金融機構、華爾街金融大鱷、社會名流,真正是騙倒了“掌握半個世界財富”的人。
05 ?野心膨脹,布局20年
騙局被揭發之后,麥道夫除了對自己的罪行供認不諱之外,一直保持沉默,沒有人知道為什么一個已經獲得巨大成功的人,要鋌而走險進行龐氏詐騙?
《紐約時報》點評道:麥道夫在獲得巨大成功后,不由自主地要捍衛自己的“神話地位”,自戀和控制欲也是不可排除的因素,另外麥道夫享受那種凌駕于受騙者和監管當局的樂趣,是一種典型的精神疾病。
其實歸根結底,是麥道夫自己日益膨脹的野心,不滿自于規矩地賺錢,想獲得更多的財富、更顯赫的社會聲望,為此他整整布局了將近20年。
1. 利用光環效應,打入精英團體。1990年左右,麥道夫成立了一家資產管理公司,旗下設立了私募基金產品。“麥道夫”的名字無疑是一個響亮的金字招牌,很多投資者慕名而來,但是麥道夫設置了投資目標人群,就是必須是富人俱樂部的成員。
富人俱樂部是一個猶太人團體,每年的會費高達25萬美元,在這個俱樂部里的會員個個都非富即貴。麥道夫更是在美國富人度假勝地棕櫚灘上購置房產,組了一個名為棕櫚灘鄉村俱樂部的團體,籠絡了一大批上流人士。
但是就算成功踏入了俱樂部的大門,也并不代表能成功讓麥道夫幫忙打理資產,麥道夫很懂得饑餓營銷之道,都是老客戶帶領新客戶入門,最低的投資額門檻,從100萬美元不斷上升,但還是止不住人們投資的熱情,能作為麥道夫的投資客戶成為了當時財富和地位的象征。
2. 承諾合理的投資回報率。麥道夫的投資計劃非常神秘,自稱自己的投資是一種“可轉換價差套利”(期權價差組合策略),向投資者承諾了每年8%至12%的投資回報率,這種在合理范圍內的投資回報率打消了很多投資者的疑慮,比一些號稱高收益的騙局更具有迷惑性。
即使在2008年次貸危機下,麥道夫都還對外聲稱自己的投資不受影響,依然穩賺,制造了自己投資策略非常成功的假象。
3. 利用漏洞,非公開審計。麥道夫在過去的十幾年的投資過程中,都沒有進行真正的市場投資,利用美國證監局的披露漏洞,從未進行過審計,所有的投資收益報告和賬戶信息都是在“神秘的十七樓”進行制作,事發后發現“神秘的十七樓”僅是一個三人的會計審計團隊,沒有權威的第三方審計介入。
也不是沒有人懷疑過的,但是投資者的賬戶上每個月都能收到真實的收益,只要有收益就沒有必要深究下去,這也是麥道夫在實施詐騙十幾年都無人識破的重要原因。但是實質上,投資者所獲得的收益都是源源不斷加入的投資資金,“拆東墻補西墻”。
06 眾叛親離,悲劇收場
麥道夫龐氏騙局看似天衣無縫,但是有個致命的弱點,就是資金鏈要充足,一旦資金鏈斷裂,騙局就像氣球一樣,一戳就破。
在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的沖擊下,市場行情急速走低,大量投資者的投資變得更加謹慎,減少了對麥道夫的投資,更有投資者要求大額贖回資產,這無疑給麥道夫致命的一擊,最終麥道夫隱藏了十幾年的龐氏騙局被曝光。
麥道夫名下的資產全部被拍賣用作補償受害者,其兩個兒子一個上吊自殺,一個患有癌癥,妻子終身在監管下生活,而他自己被判處了150年的監禁,監獄成為了他的棺材。
烽火結語
從1919年查爾斯?龐茲發明龐氏騙局以來,世界各地的騙子不斷地進行套用,手段不斷地進行翻新,組建了一個有又一個的龐氏金字塔,演變成為了原始股騙局、傳銷騙局等等,總是會有人上當受騙,因為這都來自于對金錢的欲望,不管是底層人員還是精英上流,都會因為人性的貪婪而陷入騙局的漩渦。
為了錢,可以摒棄道德;為了錢,可以不折手段;為了錢,可以丑態畢露;為了錢,可以失去理性思考;每一個參與過騙局的人都曾為騙局金字塔添磚加瓦。
這個世界從來都沒有變過,永遠是“金錢至上”,沒有人關心你讀了多少書,做了多少有意義的事情,只關心你的收入、名下是否有房子、車子的型號、衣服的品牌。
當然我們不能否認金錢的重要性,但是這不能成為某些人進行詐騙斂財的借口。獲取財富的方式有很多種,但是要通過自己勤勞的雙手,通過合法的途徑獲取,不能利用騙局的手段,不能因為高收益而沖昏了頭腦,更不能有不勞而獲的想法。每個人都想致富,都想成為一個富人,去享受財富給自己帶來的便利和地位,但是這一切都不能建立在欺騙他人和輕信他人的基礎上。
人人都想通往財富自由,害怕貧窮,害怕趕不上投資的風口,在這個全民焦慮的大時代背景下,充滿了慌張和焦慮的情緒,讓很多騙局野蠻生長,這些負面情緒更是被騙子利用,收獲了一大批的被騙者。
我們人人都無法逃脫,只能時刻提醒自己:金錢是個好東西,但是請理性判斷,取之有道。
“與魔鬼戰斗的人,應當小心自己不要成為魔鬼。當你遠遠凝視深淵時,深淵也在凝視你。”——尼采《善惡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