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久不寫文,感謝后臺還一直關注著沒有離開的人。
畢業(yè)后慢慢的發(fā)現(xiàn)一個奇怪的現(xiàn)象,有些人夠在時間上實現(xiàn)一個由量的積累到質的飛越,甚至是階層的飛越。比如我們知道的某個牛人,比如我們身邊某個牛逼的同學。
而有些人雖然很努力發(fā)展卻不管時光怎么延續(xù)依然在好像是在原地踏步,在他的身上看不到任何量的積累到質的變化的東西。比如在老家種地一輩子的農(nóng)民,在工廠打一輩子工的打工仔。
最讓人揪心的問題是,當這種事情發(fā)生在自己身上的時候,我們總會在心底歇斯底里的吶喊,明明當初那個資質背景和自己差不多的臭小子憑什么幾年之后就把自己甩得天遠地遠。
是啊,無論是誰遇到這種事情都會在心底吶喊,憑什么啊,我也在努力的奮斗啊,可是為什么別人就能夠越走越高越走越好,自己這么辛苦的折騰還只是在原地踏步啊?
很多時候我們都是帶著情緒去抱怨了,卻很少真正的思考,去反思,在最初始的時候到底是什么原因,讓兩個曾經(jīng)背景資源相差無幾的人隨著時間的發(fā)展迭代產(chǎn)生驚天的差距?
先來結論,這個初始原因是認知,我們對一件事物的認知,再說簡單一點,就是我們對一件事物的看法和想法。
為什么是認知?因為對一件事物的認知,是我們選擇與行動的最小單位。
對一件事物有什么樣的認知,最后就會產(chǎn)生什么樣的行動。
當我們對人、物、事建立起正確的認知與方法論,構成正確的最小行動單位之后,自然就能隨著時間的發(fā)展呈指數(shù)函數(shù)一般的蒸蒸日上,實現(xiàn)由量的積累到質的蛻變。
試想面對同一個狀況:
小朋友A覺得這個狀況應該是一個很棒的挑戰(zhàn),克服達成他將會帶來超級棒的成就感。
小朋友B覺得,臥槽,這特么是一個什么情況啊,根本不可能啊,我們又不是那些牛逼轟轟的大神,怎么可能辦得到嘛!
提問,假設A和B的實力水準相當,誰更有可能會成功達成目標?許多年以后A和B誰能夠過得更好?
我想答案肯定是A。
A對于同一目標有了那樣的理解,那么他就會去采取行動,去取證分析,這個目標情況到底有沒有可能達成,可以怎么達成?
如果不能夠達成,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不能達成,還是這個目標本身就是一個浮夸的目標根本不可能達成,然后A會一步一步的去落實行動。
當然最終A可能會成功,可能會失敗,但至少A有了向上迭代的可能。
B面對同一個目標情況有這樣的理解,他不會采取任何行動,甚至更多的是抱怨條件的苛刻啊,目標的夸張啊各種。
他不會在這件事情上產(chǎn)生任何結果,在喪失一個可能性的同時,更加浪費了自己的情緒能量和時間。
多年以后在回過頭來觀望,才發(fā)現(xiàn),當初幾乎同背景的兩人最終產(chǎn)生了天翻地覆的差距。當初那個小B甚至打心里有點看不起的小A,如今他只能抬頭仰望。
都說再往上走兩三輩,大家的先祖都是差不多的貧苦的農(nóng)村人,一個人的爺爺在那一天決定要出去闖闖,在外面才有更加廣闊的天地與可能。一個人的爺爺在那一天下定決心就在這個山卡卡里待著,反正有吃有喝還蠻不錯,干嘛要那么幸苦去折騰?
終于伴隨著行動,運氣,能力等各方面多方位的因素隨著時間不停的迭代組合,一個人的子孫成了今天的官二代,富二代,商二代。一個人的子孫成了今天大山里鄉(xiāng)村結合部的非主流二代,留守兒童二代,貧農(nóng)二代。
時間的力量(復利)就是如此的恐怖。
幾年前的那個大學暑假,我還在考慮到底未來是從文還是從理這么深奧讓自己迷茫苦惱的問題的時候,本專業(yè)的另外一個同學正在為了一個明確的目標——本專業(yè)最高資格證認證而努力。
如今,一個已經(jīng)完成當初在畢業(yè)幾年之內(nèi)要年入百萬的目標,而另外一個才剛剛醒悟。
啊,望天,這真是一件讓人感到遺憾的事情。
其實差距在那個同學定下明確目標的那一刻就已經(jīng)拉開,只是時間讓這個差距被無限的放大。
一個人有什么樣的看法與想法就會產(chǎn)生什么樣的行動,有了什么樣的行動就會產(chǎn)生什么樣的結果,這個結果會在時間的迭代下被無限放大。
這就是我今天的分享,我是蕭牧寒,希望你喜歡。喜歡就分享給更多的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