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南朵
書籍檔案
1.主編:靳埭強、李昊宇
2.本書背景
中國和德國政府舉辦了一個歷時三年的德中友好活動,旨在增進德中雙方的相互理解與信任,為長期成功合作奠定基礎,開拓德中合作新領域,塑造一個積極、富于創新、面向未來的德國形象。
在德國的產品設計領域,DDR時期的設計以其簡潔的形式語言成為設計史上獨立的形式符號。在德國,已有理論家和學者對德國20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的產品設計作了系統的總結,而中國在這一方面的系統研究則剛剛起步。
本次論壇里兩國專家將以20世紀50至80年代期間德國和中國的產品設計為出發點,討論在產品設計領域中設計受社會主義因素影響的程度,系統地討論自建國以來中國產品設計的發展狀況。
會議之后,整理了發言和文章,結集成本書。
前言
慚愧地說,作為一個剛入設計不久的小白來說,書中很多內容都讓我很難讀懂。但我仍然想寫這篇讀書筆記是因為,書中確實有幾句話震撼到我,為我這對設計還是一片混沌的腦袋抹開了一點灰塵,透進了一點細微的光亮。
抄襲的后果
剽竊不僅是盜用他人的知識產權,而且剝奪了本國設計業獨特的文化特性。在外界看來肯定如此,實際上這種做法嚴重損害了名族的創新意識、特有的創新能力和不可替代的設計能力。
人們沒有意識到,如果此舉一旦達到了一定程度、毀壞中國產品的聲譽,會出現一種危險:由于缺乏創新力和響應的培養,絕望的人們只能到傳統、民俗的舊箱子里尋找素材——久遠時代的特性被轉化為中國設計的庸俗之作和偽文化。
……
親愛的中國朋友,你們不應該收到這樣的待遇!你們是一個偉大民族的一員,擁有令人羨慕的民族文化和自然資源,擁有精神和物質財富,在應對社會和自然危機方面富有經驗。您們有能力向世界提供極為特別的獨特的產品。
時常看到對于:新手如何入門產品設計一類問題的回答,回答最多的就是多看別人優秀的作品。
我也經常利用零碎時間打開微信關注的設計類公眾號看別人的設計。但看久了,總覺得這些作品雖好但并沒有在我的腦中留下什么,只是在看的過程中,腦子里一閃而過對這個產品的膚淺的判斷:這個設計挺可愛的,這個設計挺小清新的……
曾看過這樣一句話:好的設計師抄襲創意,偉大的設計師竊取靈感。起先我并不能理解這句話,后來我才慢慢體會到在看別人的優秀作品不應該僅僅停留在表面的,這個產品帶給你或優雅或奢華或精致之感,也不應僅僅滿足于分析產品的顏色、材質、線條,更應該透過這個產品,去體會產品背后設計師的理念和想法,甚至通過產品結合時代,去感受生產這個產品的這個時代的面貌。
這才是打開優秀作品的正確方式呀。
模仿分為三個等級:仿生、仿物、仿意,其中以仿意為最難。也就是當你觀看了某位攝影師的攝影作品后,回來你能根據你看到的作品所帶給你的“意”創造出一個產品,而你手中的這個產品所帶給人的情感體驗和那個攝影師的作品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這便是模仿的最高境界。
但如果你在看了這個攝影師的作品之后,回來研究作品的構圖、色彩比例、景深虛實等等內容之后,依樣畫葫蘆也去拍一張一模一樣的相片來,在表達情感時難免過于生硬。就算僥幸,你的這幅作品同樣帶給了別人和原作一樣的感受,但是下次當你還想表達同樣的情感時,也許你只會用同樣的構圖、同樣的色彩、同樣的式樣來表達。
這難道不是畫地為牢,讓自己一步步走向封閉嗎。
存心欣賞
我們擁有很多東西,天天見,習慣了它的存在,就不懂得珍惜它、欣賞它,不知道它的好。……那怎么用心去看呢?我們不光去看它的形,也不光光看它的顏色,或者它是否看上去高貴,而是看它后面的很多想法,和所體現的精神。其實,我們對身邊很多產品也一樣的習慣了它的存在,沒有真正的欣賞。……從各方面很用心地去欣賞過去的作品、設計和它們體現出來的時代精神,容許我們窺探未來。
只要旅游,必定拍照發朋友圈。
只要觀展,必定拍照發朋友圈。
只要參加個厲害的演唱會、歌舞劇表演、音樂會,必定拍照發朋友圈。
……
從什么時候開始我們做每件事是為了表現給朋友圈里的“朋友”看的?從什么時候開始我們做什么事都希望被別人關注?
如果你想旅游,就去存心欣賞風景。如果你想觀展,就去存心欣賞作品。如果你想聽音樂會,就去存心欣賞音樂。
風景、展覽、音樂會,不是為了你發朋友圈存在的呀!
有點跑題了……
存心欣賞,不應停留在表面,應該在深度上挖掘背后的內涵。我想這點,無論是在產品設計的學習上,還應該拓展到對各個領域的學習上。延伸出去大概就是“刻意學習”和“10000小時定律”吧。
我是南朵,立志成為設計獅的大學狗一只。
如果你喜歡本文請點愛心~
歡迎各種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