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孩子,大多都生活在城市的鋼鐵叢林中,他們對于鳥語花香的認識基本都來著于書本和影像,真正能置身大自然中親身體驗的機會少之又少。
孩子與大自然之間的距離除了空間路程,還有那些反對的聲音。“外面到處都是灰塵和細菌,孩子生病了怎么辦?”“外面太危險了,不小心磕著碰著該怎么辦?”“與其在外面玩,還不如多上幾個興趣班……”
父母對孩子健康和安全的擔心無可厚非,只是這種過度保護杜絕了孩子本性的發展和思想的自由。孩子是否經常親近大自然,也許在表面上并看不出有什么差別,可隨著孩子的成長,這種差異就會在孩子的三觀中表現出來。
就像《喚醒孩子的內驅力》這本書中寫的那樣,千萬不要小看那茂密的樹林、潺潺的溪流、飛舞的螢蟲、無垠的草原……對孩子來說,這些并不只是“玩耍”這么簡單,更重要的是,大自然的一切就像種子一樣埋在了孩子的靈魂深處,讓他們能夠不斷追尋這種美好。
01 親近自然,讓孩子擁有更豐富的想象力
想象力,是形象的延伸,是在頭腦中創造出新形象的能力。
每個人都有想象力,只是程度不同。缺乏想象力的人,通常是因為自己的想法被禁錮在眼前現實的牢籠里,無法天馬行空地去創造出一些新的東西。而想象力豐富的人,他們對萬物充滿好奇,能夠通過細致的觀察,放飛自己的思維,創作出更多偉大的作品。
而大自然是孕育想象力的溫床,在某一個時間點,孩子們曾經看過的花、摸過的樹、踩過的雪、爬過的山,都會為他們的想象力插上翅膀,讓他們成為想法獨特的孩子。
舉個例子,如果孩子曾經置身于冰天雪地中,看到過萬物悄無蹤跡,大雪紛紛落在湖面、松樹、草地上之后,當他再去描繪蒼茫而邈遠的場景時,才能真切地感受到大自然的氣息,自然而然產生恢宏的想象力。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大自然的浸潤是無聲無息的。它將自己的奇妙之處深深埋在每個親近自己的孩子心底,讓孩子們的好奇催生出更多美妙的想象力。
02 親近自然,讓孩子擁有一雙審美的眼睛
美學家蔣勛說:“一個人審美水平的高低,決定了他的競爭力水平,因為審美不僅代表著整體思維,也代表著細節思維。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就是培養他的審美力。”
而培養孩子審美最好的地方就是大自然。大自然是一切美的源頭,它的美是誰也無法模仿的。
很多人說,大自然無非就是些花花草草,沒什么美的。這可能是因為他們從小就沒有被鍛煉出一雙發現美的眼睛。審美并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需要不斷地浸潤和練習。
著名畫家梵高曾經對弟弟提奧說:“你要盡量多地出去走走,要保持你對大自然的愛,因為這是愈來愈深刻地理解藝術的正確道路。畫家們理解大自然,熱愛大自然,并且教導我們去欣賞大自然。誰要是真心熱愛大自然,誰就能夠隨處發現美。”
人們認可藝術的價值,卻很容易忽視藝術恰恰是來源于大自然,是因為大自然的豐沛和瑰麗才讓藝術不朽,讓美存在于我們的生活之中。
03 親近自然,讓孩子擁有美好的心靈
如果一個人從小便親近自然,觀察落葉繁花,欣賞一切美景,那么在他未來的人生里,就會一直保持自己的天真和質樸。
他會在日后的生活中抱有永恒的希望,并天然地抵制戰爭、殘忍等一切人間的邪惡。哪怕自己遭遇艱難困苦,也會以淡然的心境面對遍地荊棘。
正如畢淑敏所說的那樣:“你必得一個人和日月星辰對話,和江河湖海晤談,和每一棵樹握手,和每一株草耳鬢廝磨。你才會頓悟宇宙之大,生命之微,時間之貴,死亡之近。”
大自然對心靈的陶冶和凈化,就像春風化雨般潛移默化。即使置身于最常見的自然環境中,一片綠葉,一泓清泉,一叢野花,也會使孩子產生對世界萬物的同情心,萌發了內心最純良的善意,真正培育美好地人格和心靈。
帶孩子走進大自然吧,去感受自然天氣的多變與神奇,去探索自然萬物的故事與奧秘,去欣賞自然景色的綺麗壯闊!讓孩子待在大自然中,我們甚至無需刻意去教育、引導他,大自然會教給他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