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和我一樣,覺得手機給我們的生活已經帶來了巨大的改變,并且已經逐漸形成了困擾的話,您一定要看一下這本書,叫作《深度工作》,它的英文名字叫作《DEEP WORK RULES》,就是要深入進去工作。
看完這本書,你會了解到,如果一個人天天沉迷在手機的打擾之中,就是時不時地要看一下電子郵件,時不時地要看一下手機,時不時地看一下微信上有沒有人回短信,長此以往,你的大腦會形成一種疾病,叫作心智殘疾,就是真的會形成大腦的殘疾。這是有生理學依據的,我們待會兒會慢慢地講到這一點。
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感受是,我在看完了這本書以后,決定要給我們公司再招聘一大批的實習生。那至于為什么,我們講到這本書結尾的時候你就能夠理解了。這是一本向手機宣戰的書,所以我希望更多的人幫助我們把這本書傳遞給更多的人。
那天我在馬路上開著車,前面有一個小伙子騎著車送快遞。然后我就發現,他一邊單手騎著車一邊單手看手機。摩托車,這是多么危險的一件事!我相信大家在生活中都曾經見過這個場景,所以如果人們能夠把手機稍微遠離一點點的話,可能會救回很多條人命。所以一定要學習一下怎么樣進入到深度工作當中。
書是從榮格開始的。榮格是一個很有名的心理學家,他有一個自己的小閣樓,他把它叫作榮格的塔樓。榮格的塔樓不允許別人進去,那是他工作的地方。那個塔樓里沒有電,就是他不通電。不通電的好處就是不需要照明,他晚上就絕對不會工作,一定是在白天日光充足的時候工作。深入地思考和寫作兩個小時之后,他出來會進行冥想或者散步。用這種方法,榮格創作了大量影響世界的作品。
榮格的塔樓就是一種深度工作的環境。那么什么叫深度工作?書中有一個定義:
在無干擾的狀態下,專注進行職業活動,使個人的認知能力達到極限。這種努力能夠創造新價值,提升技能,而且難以復制。
我回顧了一下,在我的人生當中,每一次產生巨大變革之前,都會有那么幾個晚上睡不著覺。就是真的進入到了深度思考當中,也不會看手機,甚至連拿筆記一個東西的習慣都沒有,就是在大腦當中不斷地創作、不斷地創作。
因為人們創造一個東西至少是兩次。第一次是在腦海當中創作,第二次是在生活當中創作,所以在腦海當中去創作一個東西的感覺就是深度工作的感受。大家可以回憶一下,你有多久沒有進行過這樣的深度工作了?沒有深度工作,我們就總是淺層次地不斷重復。
那么與之相對的就叫作膚淺工作。膚淺工作的定義是什么?這個定義其實也很重要,因為你將來要減少很多膚淺工作,所以你得知道什么叫膚淺工作。膚淺工作的英文叫作Shallow Work,它是指對認知要求不高的事務性工作,往往在受到干擾的情況下開展。此類工作通常不會為世界創造太多的新價值,而且容易復制。
比如你在嘈雜的工作環境之下照樣能夠處理的問題:回復那些并不是那么重要的郵件,或者很重要但是沒有深度思考的郵件。還有跟很多人坐在一起不停地開會。開會是一個很重要的事,但是如果開會的時間過長,它就會變成一種膚淺的工作,因為它缺少大腦深度的思考。
這本書的作者把整個理論的推演建立在“深度工作假設”之上。“深度工作假設”就是一種不言自明的大家能夠接受的狀態。他說,什么叫深度工作假設?就是深度工作的能力目前正在日益稀少,而幾乎同時,它在社會經濟中的價值也日益提升。因此,能夠培養這項技能并將其內化為工作生活之核心的人將會取得成功。
喬布斯經常要把自己關在一個禪室里邊去深入地思考,這個和榮格的那個小樓是非常相像的。
所以這本書的作者說,未來有三種人能夠越來越貴。
第一種人是能夠和機器對話的人。
就是他能夠操縱機器,比如那些編程的程序員。程序員非常重要,很多公司卡殼都是卡在了好的程序員身上。好的產品經理、好的程序員都變得越來越貴,就是因為他們才能夠操縱機器,因為將來的很多事情是由機器來實現的。
第二類人是IP。
就是他已經成為了一個超級明星,像J.K.羅琳這樣的人,就算別人拿她的名義去寫一本小說,都能夠大賣。這就是IP的力量。
然后第三種人就是資本家。
他能夠有錢去投入到更多的產出當中去。所以這三種人在未來會變得越來越貴。
那么怎么才能夠成為這三種人當中的一類?
你要能夠學會迅速地掌握一門復雜的工具。大家千萬不要覺得拿手機能夠P圖算是掌握了一門復雜的工具,那個真的不算,你需要學會一門別人學不會的語言,這時候它才是一個復雜的工具。或者你的工作質量和速度達到了精英層次。
那無論你是要快速地學會一門復雜的機器語言,還是希望能夠把自己的工作效率提高到一個精英的層次,具有洞見、創造力和執行的速度,都需要深度工作能力的幫助。
我們都學過《刻意練習》這本書,《刻意練習》告訴我們,人要通過3F原則不斷地努力,在一件事上集中注意力地練習,才能夠讓自己變得更強。這本書給我們提供了生理依據。為什么一個人重復不斷地訓練某一個動作,就會讓他變得更強?
是因為我們大腦當中有一個特別重要的物質,叫作髓磷脂。髓磷脂是在神經元之間產生連接的東西。我們經常說,他的大腦神經元產生了更多的連接,那是因為他大腦神經元周邊出現了大量的髓磷脂,這時候他的神經元之間才能夠建立緊密的連接。刻意練習可以使我們的大腦出現更多髓磷脂。而如果我們天天從事的是膚淺工作,我們的髓磷脂的數量就會不斷地下降,所以你的大腦連接力就會下降。
所以我希望大家能夠真的理解刻意練習的精髓:它的生理層面在于髓磷脂的多少,通過練習可以讓你的大腦分泌足夠多的髓磷脂,帶來神經元的連接。
但有人說,我們看到很多成功人士,很多領導或者大老板,他根本沒有時間做深度的思考。他的時間一天到晚被大量的會議分割,在這兒出現,在那兒出現,跟這個人握手,跟那個人簽字,那這種人怎么辦?
作者講,有時候有些人到了一定忙碌的狀態,的確是很少有深度工作的機會了,他沒法把任何一個思想都深入地思考再去做決策。但那是因為他手下有了很多的人,他手下一定有人要進行深度思考。否則的話,這個公司不會有長足的進步。
為什么好多企業家都喜歡去沙漠走一走?這就是進入一個跟日常的繁雜生活完全不一樣的節奏當中,給你一個深度思考的機會。所以,未來如果你沒有掌握深度工作的能力,你很難進入到越來越貴的人群當中。
那么深度工作為什么很難?
第一個原因是外部環境的影響,讓我們分神的東西太多了。
第二個是有一個度量的黑洞,就是你不知道自己每天到底在手機上花了多少時間。
大量的人反映,這一天不知不覺就過去了。你問他干了點啥,好像也沒干什么,回復了很多的郵件,跟大家聊了很多天,給很多人點贊等等。
移動互聯網有一個特別有意思的現象。隨著我們這種互相點贊的機能不斷地增加,實際上我們形成了一種對虛假的存在感的需求。
我們每一個人在寫朋友圈的時候,實際上這個水平根本沒有達到過去一本雜志的水平。過去你要看一本雜志,哪怕是看《故事會》,它也需要經過人的編輯,需要經過認真地校對、編輯,有沒有故事性,還要跟別的故事比拼,才能夠出現這么一個東西。那個東西是有人認真加工過的、最起碼在某些層面真的值得看的東西,所以我們會花時間去看雜志、看報紙、看小說。
但是現在的朋友圈質量非常低下,很多人可能就說一句話,拍一個照片,或者莫名其妙地發幾個表情包,然后就這么扔上去了。但你為什么還要看?
因為它有一個潛規則,就是我給你點贊,你給我點贊。人們為了輕易地獲得他人給自己大量的點贊,進而獲得這種存在感,所以拼命地在上面發出內容。哪怕是垃圾的內容,也會跟別人產生互動。這種存在感的幻覺使得我們更多地沉迷在互聯網上,然后每天只要發了一條朋友圈,就等著看有多少人點贊。這是一個難以度量的問題。
還有就是最小阻力原則。《思考,快與慢》就提到過,人的大腦有一個習慣,能不動腦就不動腦。所以當我們的大腦在遇到周圍一大堆復雜的事要處理的時候,我們優先選擇的都是那個最容易處理的事,比如回電子郵件,或者是發一條朋友圈,或者我在朋友圈里邊問一下,我跟別人先聊一聊。
我們總是喜歡選自己最容易干的那件事。為什么呢?最小阻力。因為那個事又不需要太費勁,然后還能夠獲得你的存在感,所以大家就會把力量都使到那個方向去。
我見過特別多這樣的人,我身邊能夠看到很多人總是忙忙碌碌,做了特別多的事,但是那個重要的事遲遲都沒有推進。為什么呢?因為那個事阻力最大。你不去做那個阻力最大的事,你就沒法進入深度工作,你總是在膚淺的那個層面上不斷地浪費精力。
然后第四個非常不好的問題就是忙碌代表著生產能力。
就是因為人們很難度量他人的工作,所以我們度量的方法就是看他忙不忙,看他有沒有加班。所以大量的人喜歡在公司里邊扮演著特別忙碌的角色,把自己搞得好累,似乎就對自己有了一個交待。這個會潛移默化地影響我們每一個人。所以一定要小心,你是不是在用忙碌度量你的工作。
那么深度工作的意義是什么呢?
這里邊有一本書,叫《全神貫注》,是一個叫作加拉格爾的人做的研究。他們研究了很多夫妻關系。在夫妻關系當中,有夫妻倆經常吵架,然后吵架的時候,兩個人都特別憤恨對方,整天都盯著對方的缺點,比如自私、懶這樣的。很難調解他們,你不斷地跟他們講道理、提要求也沒用。
后來加拉格爾他們做了一個實驗,就是教這些人集中注意力,教這些人深度地思考,然后進入冥想,甚至進入了正念當中,去思考對方有沒有優點,或者把事情集中在怎么解決這個問題上,而不是過度地去批評他。
因為批評對方是一件容易做的事,批評對方、挑毛病是我們的天性,這個符合最小阻力原則。為什么遇到一個事,我們就喜歡站出來挑別人的毛病,指責別人?因為容易,這樣做簡單。比這個難的是什么呢?比這個難的是,你思考一下,這里邊怎么做才有效?怎么才能夠讓這個事變得更好?我能夠做些什么?你看,這個阻力增大了。
他們去帶領大家做這樣的測試,并且用大腦監控的儀器去監控人們大腦的狀況,看哪個區域亮。他們發現,僅僅是改變了人們的思維方式,僅僅是改變了人們看待這個問題的方式方法和思考它的深度,就立刻改變了夫妻之間的關系。
所以《全神貫注》這本書就是告訴我們,最重要的解決問題的方式是不要走那條最簡單的路線,而應該把注意力集中起來進行深度思考,才能夠解決問題,它對我們的大腦是有影響的。
大家會覺得,程序員這種工作是特別難于進入這種狀態的,因為他們整天跟電腦打交道,每天坐在電腦前面不斷地敲東西。
但這里邊有一個案例,我特別喜歡。就是有一本書叫《程序員修煉之道》,在這本書的前言當中,他們竟然引用了古代石匠們的工作準則,前言當中用了中世紀礦工的信條:我等采石之人,當心懷大教堂之愿景。一個程序員在教別人怎么寫程序的時候,竟然用這樣的話開頭,說“我等采石之人,當心懷大教堂之愿景”。
在這本書的前言里邊,他們提到:在一個項目的整體結構之內,總有空間展示個性和匠心,百年之后,我們的記憶或許如今日的土建工程師看待中世紀大教堂建造者使用的技法一樣陳舊,但是我們的匠心會得到尊重。
這就是一個深度工作者的喜悅之情。一個深度工作者用這種崇敬的心情去從事自己的工作,并且加入自己的深度思考,在這份工作里邊他會感受到幸福。所以有一句話:我將活出專注的人生,因為這是最好的選擇。
這個書的作者號召我們成為深度的智人。
大家都是智人,但是智人是一個人種,咱們這個智人的人種已經變得越來越膚淺化了。大家想的都是一樣的事,每天都拿著手機在刷同樣的熱點。你們沒覺得十年前,每天的熱點都不一樣嗎?每個地區的熱點都不一樣,十年前可能上海關心的和北京關心的事都不一樣。但是現在,全世界的人每天關心的都是一樣的事。
大家隨大流的想法、人云亦云的態度已經成為一種泛濫的災害了。所以一定要警惕,我們要努力做一個深度的智人,而不是一個越來越膚淺的智人。
那么接下來,我們來看怎么才能夠實現深度工作。實現深度工作要遵從四個準則。
第一個準則叫作工作要深入。
這個話說了跟沒說一樣,深度工作的準則是工作要深入。那別著急,我們說怎么樣工作深入。
第一個,你要知道,困難是來自于欲望的攻擊。我們有放松的欲望,我們有休閑的欲望,我們有走捷徑的欲望,我們希望最小阻力。所以欲望在一波一波地不停攻擊著我們。
那我們怎么才能控制住自己的這種欲望,能夠像榮格一樣走進一個閣樓,能夠像喬布斯一樣走進一個禪室,把手機放在一邊,然后認真地去思考?我每次要去寫書的提綱的時候,我都會特別鄭重其事地跟全家宣布,我關上門了,你們不要過來。你必須得有這么一個儀式感的過程。
那要做到這一點,有這么幾個步驟:
第一個是你需要有一套自己的哲學。什么哲學?哲學分了幾類。第一類是禁欲主義的哲學。禁欲主義的哲學就是像禪師那樣,我不用手機了,我徹底不接觸這東西,然后我每天生活得很簡單,我讓自己封閉起來,深入地思考。這個特別適合作家,特別適合數學家,就是他只需要自己去創造,在大腦當中去思考問題就好了。
所以第一種是禁欲主義的方式,我徹底斷絕了,我對這些膚淺的東西一概不看。
第二種叫雙峰哲學。什么叫雙峰哲學?榮格所采用的就是雙峰哲學,就是我一天當中有跟人群打交道的時間,有休閑的時間,有吃飯喝酒的時間,然后我要留出另外一部分時間來專門做專注的工作。
把你的生活配置成雙峰,兩塊事情。這種我覺得跟普通人就接近一點,比如定期閉關,這就是典型的雙峰哲學。
第三種叫節奏哲學。節奏哲學就是養成一個習慣。我覺得像我現在用的就是節奏哲學,就是出差的時候就看書,回到家的時候寫筆記,然后不會客的時候就干這兩件事。這只是我生活的節奏。
第四種叫作記者哲學。為啥叫記者哲學呢?就是隨時隨地有想法了,就立刻進入深度工作狀態。記者寫東西,沒有人會告訴他,你一定要安靜才能寫。在戰亂環境之下,在火車上,走到哪兒他都可以隨時進入這種深度工作的狀態。
這四種方式都是不同的深度工作的哲學。你可以選一個,你是禁欲的、雙峰的、節奏的還是像記者這樣?我選的可能是節奏哲學。
然后接下來你就要做到習慣化。當你選好了一個哲學以后,你要把它變成你生活的習慣,就按照這個東西去做。在一開始的多天或者是一個月之內,你會覺得不舒服,因為你要跟自己拗著干。但是一旦過了這些天,它成為了一個習慣以后,你就輕松了。所以挺過這一段,你就會發現,它變得不再很累。這個不需要我們再論述了。
還有一個辦法就是要有大手筆。什么叫大手筆呢?J.K.羅琳在寫《哈利波特與死亡圣器》的時候,突然沒靈感,她覺得寫不出來了。因為她也有名了,找她的人就特別多,然后又有孩子什么的,就是好多事讓她沒法深入到《死亡圣器》那個復雜的故事邏輯當中去。
怎么辦呢?她就跑到當地找了一家最好的城堡酒店,愛丁堡巴爾默勒爾酒店,一晚上好幾千塊錢,然后她把自己關在里邊,不出門,就在這個房子里面住著。你想想看,一天好幾千塊錢,這真的是大手筆,她用這種大手筆把自己封閉在這里邊,然后好認真地去創作。
這就是大手筆,你得為深度工作付出一點成本,有可能你更加容易深入進去。你不要用東方哲學跟我們講,那都是妄念,都是我們自己造作出來的。我們沒有達到那個境界的時候,真的需要外部環境的幫助。所以J.K.羅琳把自己封閉在一個大飯店里邊。
還有一個特別有意思的例子。彼得·尚克曼是一個暢銷書作家,他有一次在美國受到一個邀約,要寫一本書,然后一直抽不出時間來寫,但是截稿期馬上就要到了,你猜這哥們怎么辦?
他花了買了一張從紐約飛到東京的機票。紐約飛東京差不多十幾個小時,然后一路單程飛過去,把那本書寫了一半。寫完以后,到了東京一落地,喝了一杯咖啡,買了票,又回紐約,在回紐約的路上寫下半本。回到紐約,差不多稿子已經寫完了。
你說,這不是作嗎?你在紐約呆著不能寫嗎?有可能真的寫不出來。所以看起來他很作地做了這么一件事,但是這個投入產出比很劃算,他寫了一本書。所以要勇于使用大手筆。
很多公司會做這樣的大手筆,就是把整個公司的人封閉在一個地兒什么的,但是那樣往往變成了唱卡拉OK和玩桌上足球這樣的東西。所以我覺得個人的大手筆是更重要的,我們需要給自己創造一個這樣的環境。
然后,獨立和交流是要協調起來的。在做深度工作的時候,絕不僅僅意味著你一個人,跟誰都不交流了。牛津大學、劍橋大學都有著一個非常重要的儀式感的東西,就是下午茶。一到下午茶時間,這些教授們就都出現在咖啡館,然后大家可以互相聊天,這個時候特別容易激發不同思想的碰撞。
榮格也沒有把一天的時間全都用來寫作和思考,他還有大量的時間散步、冥想、和他人開酒會、聊天。所以你需要留出一些交流的時間,但是那些留給深度工作的時間一定是給它的。
然后,要用商業般的計劃來看待你的工作。好多人對于深度工作沒有追蹤,也沒有考評。導致的結果就是,我只是下定了一個決心,然后干了幾天,慢慢地又回到過去的狀態。所以我推薦大家用商業的監督目標的方法來監督你深度工作的效果,效果就會倍增。
接下來,也需要有自己的安逸時光。據統計,一個人在一天當中能夠真正進入深度工作的時間是四個小時。當然,如果這個人修煉得很高,像王陽明那樣,隨時隨地都能夠處在定中,那當然時間會更長,他已經不費勁了。但是像我們這樣的凡夫俗子,一天能有四個小時真正地進行深度工作,這已經相當了不起了。
休閑和安逸的時間有一個好處,就是它能夠提升你的洞察力,恢復能量。你們知道,人的專注力是耗費精力的。這個我們在很多本書里頭提到過,一個人要長期專注或者控制自己是需要耗費很多能量的。這時候你需要休息,然后把它補充回來。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我們的大腦是不會輕易停的。比如,你思考了一個特別嚴肅的事,思考得好累,到點兒了,干脆別思考了,休息吧。你表面上看起來是休息了,但實際上,在潛意識的層面,你的大腦還在想那個東西。
這就是為什么我們很多人會在休閑的時候突然靈光乍現。嘣,有一個燈泡被點亮了,有一個事突然想明白了,這種感覺就是休閑的時光所帶來的靈感。所以當你能夠慢慢地放松,把深度工作放在一邊,開始放松的時候,反倒靈感可能會涌現出來。所以洞察力和能量,都是來自于安逸時光。
這是第一個準則。就是需要有哲學,需要習慣化、大手筆、獨立和交流,然后跟蹤你的計劃。
第二個準則是你要學會擁抱無聊。
人們為什么閑下來就看手機?我就發現一些騎摩托車的人,騎摩托車還不夠刺激,他還需要單手騎摩托車,單手看手機。我最同情的就是這些孩子,因為那是生命,那是在拿生命在開玩笑,每年有多少起這樣的案件不停地發生。但是大家寧愿死,都要拿著個手機看一下。因為我們太恐懼無聊了,我們覺得無聊是一個不能接受的事情,所以在任何地方都閑不下來。
這里邊就提到了心智殘疾的問題。我給大家念一下:一旦你的大腦習慣了隨時分心,就是像我們現在這樣,隨時就要拿起手機來看。即使在你想要專注的時候,也很難擺脫這種積習。就是你說,我現在是因為沒事,所以等我需要專注的時候,我就能專注了。沒那么容易。
更具體地說,如果你生活中潛在的每一刻無聊時光,比如排隊五分鐘,或者在餐廳坐著等朋友,都是用瀏覽智能手機來打發的,那么你的大腦就可能被重新編排。從某種程度上說,就像是納斯研究所里所說的心智殘疾。這時,你的大腦已經不能夠勝任深度工作,即使你也會經常安排時間來訓練專注的能力。
這就是為什么我們需要擁抱無聊。你必須得能夠學會跟自己獨處,你的大腦才不會發生器質性的改變。
所以當我們的大腦被碎片化所整理,我們就會變得心里邊無時無刻像貓抓一樣的。我覺得我有一段時間,問題最嚴重的表現就是,我開車的時候只要遇到堵車,我都會拿起手機來看一眼。我對自己很不滿意,我當時覺得我怎么會被控制成這個樣子,有什么重要的信息?其實壓根都沒有,沒人找我,沒有任何重要的信息。我們太需要從外在的東西當中得到反饋了。
所以我現在慢慢地開始訓練自己開車的時候就不看手機,堵車也不看,紅綠燈也不看,這時候我才能夠慢慢地去擁抱無聊的時間。無聊的時間是有效的,它會讓你的大腦慢慢地學會專注。
有好多人嘗試“網絡安息日”,就是我們一周里邊約定哪一天或者哪一天的幾個小時不看網絡。作者說不對。“網絡安息日”為什么不對?網絡安息日證明你大量的時間都會投入到網絡當中,你只是偶爾拿出一點點時間來做一個安息日。不對,你應該把它改成偶爾分心。
知道這個區別嗎?偶爾分心,就是我大塊的時間是不在網絡當中的,我偶爾拿規定好的一個時間拿起手機來看一會,這個才對。而不是說我大塊的時間都在網絡當中,我拿出一小塊時間來不看。
我現在把我的兩部手機全部調成了靜音。就是不看,完全不聽這個手機響,然后不到點不看手機,就是到了需要看的時候偶爾看一下。所以有好多人覺得跟我聯系很費勁,那就對了。因為我需要做深度的工作,我的工作不能夠被別人全部左右。如果每個人找我,我都需要立刻給回復的話,那我就沒法讀這么多書,沒法去完成我更想去做的事。
我會覺得最大的原因是在于,我的手機真的已經都關了靜音。就是過一段時間,我去看一眼,有沒有特別熟悉的號碼或者比較緊急的事,就回一下,大量的時間就去做自己該做的事。
當然,我知道大家的借口是說,那是你,你現在可以這樣做,我們現在做不到。但是我覺得你可以嘗試著朝這個方向走一走,不要用這個東西當借口,然后使自己輕易地被互聯網控制,這是一個最起碼的要求。所以要做到偶爾分心,而不是“網絡安息日”。
作者列舉了美國總統羅斯福的一個學習方法。羅斯福在上大學的時候就是一個博物學家了,他所發表的關于鳥類的論文已經能夠達到專業級別了。那你會發現這樣的孩子他深度沉浸在學習當中,別的學科怎么樣呢?別的學科成績照樣很好。為什么呢?
因為羅斯福每天學習的方式就是突擊式的深度學習,他每天留出六個小時的時間來,就是這六個小時學習就是學習,沒有別的事好分心。當然,也是因為那時候完全沒有手機、電視這些東西。然后他可以既做鳥類博物學家,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又能夠把那么多繁重的功課做得非常好。這個叫作羅斯福學習法。當他學習的時候,誰都沒法打擾他。
我們知道康德,康德就是從來沒有出過他們那個小鎮的哲學家,他每天的生活規律的程度就是,整個小鎮的人會把康德的節奏當作時鐘來對。因為那時候沒有那么多鐘,所以大家就會在他一出來就知道是幾點了。生活規律,深度思考,每天在散步的時候慢慢地冥想,他就成了偉大的哲學家。
所以第二條準則,要學會擁抱無聊。無聊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學會跟你自己相處,把手機放遠一點,慢慢就習慣了。
一個有過七天閉關的人跟我講他的感受,他說他去禪七,那個師傅要求把手機都收了。收完以后不許說話,整個七天不許說話,互相眼睛都不能看,就是連眼神的交流都沒有,每個人就低頭,這七天就這么過。
他第一天就受不了了,去找師傅,他說,我想退出,我要看手機,我可能有很多急事。師父說,你再堅持一下。
然后一直到七天結束的時候,把手機發還給他。你知道他的反應是什么嗎?他手里拿的那個手機,他覺得好陌生。他說,我要這東西干嗎?他用了好長時間才適應。打開手機,里邊有些東西要看。他愣了很長時間,完全對那個東西無感了。這就是擁抱無聊的結果。
第三個就是要學會遠離社交媒體。在這個部分有一個特別有洞見的原理,叫作“任何益處法”,這是作者發明的。什么叫“任何益處法”呢?
大家說,你不能一味排除社交媒體。為什么呢?因為它畢竟還是有作用的。比如,它可以賣東西,我昨天在網上賣我的書,我一發就賣掉。比如,社交媒體可以用來救人,社交媒體可以把走失的小孩帶回家等等。它有好處,所以我們大家應該擁抱社交媒體。
這個叫作“任何益處法”,只要有一點點益處,我們就會忽略掉它所帶來的負面結果,然后就會撲上去。
有一個特別有意思的案例:美國有很多農場主,他有大片的農場,那個農場會產很多的草,然后同時他會養牛什么的,就需要那個干草的草料。那么他需不需要買一個干草壓捆機呢?你們在國外有沒有見過那種草,都是一摞一摞的,做得特別漂亮?方方正正的一塊,或者是圓的那種干草壓捆機。買一個干草壓捆機,就可以把自己地上的干草打成捆,然后放在那兒。
按照正常人的想法,那當然應該買,因為你是農場主,你還不應該有這么一個設備嗎?用這個設備去壓捆,不就不用買別人的草了嗎?但是有一個農場主給大家算了一筆賬,算完賬以后,大家說,原來買干草壓捆機這么花錢。
我們看到的好處是,干草壓捆機買回來了,你可以自己打包做這些草,然后不用買別人的草。壞處是什么?第一,買干草壓捆機需要花錢。第二,你自己做了這個草,還需要交稅。第三,如果你自己做了這些草的話,你就沒有時間去做別的事情,比如養殖。
所以當他能夠把整個的買干草壓捆機的投入、產出和機會成本全部算了一遍以后,發現正常人都不會買它,正常人都會干脆去買別人打好包的草,會更便宜。
但是我們很多人不愿意做深度的思考,所以我們覺得聽起來有好處,我們就去做了。所以“任何益處法”會導致我們精疲力竭,注意力散亂。
我經常跟我老婆說,你少看點手機。我老婆說,我這是談業務,我這手機很忙。她用談業務的這一件事就遮蓋了所有在手機上浪費的時間,然后就會不停地以這個為理由拿著手機,從來都不愿意放手。我相信這種狀況在我們的生活中比比皆是。
然后還要知道“關鍵少數法則”,就是“二八法則”。你會發現在你的人生當中,給你創造80%價值的東西,是來自于20%的努力。你的公司當中,創造80%價值的東西是20%的突破。所以我們應該把注意力放在那些能夠帶來關鍵性突破的少數事情上,而不是全面地花費精力。
然后可以嘗試著刪除一些應用。作者的辦法是,你可以試著很多天不用你手機上的一些應用。過一段時間以后,你看看有沒有人反映,有沒有人跟你說,我找你,沒用啊。在哪兒呢?如果有這種反映的,你把這個留下。如果你一兩個星期沒用過這個東西,都沒有人給你反映,你把它刪掉就好了,以后就不要再用。這樣可以減少你手機里的應用數量。
我的手機現在已經基本沒啥用,基本我拿起手機就是看一下朋友圈,然后看看有沒有人掃我的碼入會什么的,還有導航可能用一下,別的應用幾乎都沒用。這就是精簡,讓你減少對這些東西的依賴。
還有一個東西很重要,如何看待我們生命中的十六個小時。有很多人認為,一天最重要的時間是工作的八小時。我們見過很多上班族白天元氣滿滿地去上班,然后晚上疲憊不堪地下班。一旦晚上疲憊不堪地下班之后,你就會發現,他會揮霍這十六個小時,這十六個小時留出一點時間睡覺。甚至很多人舍不得睡覺,就一直耗到晚上,在那不停地刷劇。
為什么呢?因為我們在心里當中,就把那十六個小時當作了一天中的贈品,我們終于把這一天重要的事干完了,剩下的時間是揮霍的時間,是玩的時間。
為什么要這樣想?作者說,除了八個小時之外,剩下的十六個小時,你應該把它視作一天當中的一天。那么要留出足夠的睡眠時間,并且要嚴格地按照我們講的《睡眠革命》,睡夠五個以上的睡眠周期,好好睡覺。剩下的時間就是你跟別人有區分的時候。
你搞錯了一件事,我們大腦和我們四肢的肌肉是不一樣的。我們的四肢肌肉,你干了八個小時的活,出來再干八個小時的活,你就累趴下了,那肯定不行。但是你的大腦不是這樣,你的大腦想了八個小時這樣的問題,換一個角度想八個小時那樣的問題,你的大腦根本就不累。反過來,如果你在這一天當中產生了新知,你第二天會生活得更加愉快,更加輕松。大腦的運作機制和我們的肌肉的運作機制是不一樣的。
所以如果你是從事體力勞動的人,你剩下的十六個小時,我就不建議你再去開個滴滴打車,再去賺錢。如果你從事腦力勞動,或者你從事體力勞動,你剩下的時間應該去做腦力的工作,就是去思考一些在工作當中沒法深入思考的東西。
你可能會說,工作的八個小時,我沒法不看手機,因為老板會找我。
那么在工作的八個小時之外,你能不能給自己留出兩到三個小時的時間來進行深度思考?人和人的差別,從來都不體現在工作的八個小時當中,而是工作之余的十六個小時當中,在工作之余的時間安排,才決定了人和人之間的差距。這就是為什么在同樣的一個公司里邊,人跟人的成長速度會不一樣。
所以我特別欣賞這里說的這句話:把這十六個小時當作一天中的一天,而不是把它當作工作之余的贈品去揮霍。
這是第三個準則,叫作遠離社交媒體。
第四個準則叫摒棄膚淺。
其實說起來,這四個原則都差不多,就是需要深度工作,然后減少膚淺的思考,遠離網絡。簡單地講,就這幾句話。但是它每一個原則里邊所給出的方法,我認為都是很有意思的。
摒棄膚淺是說什么呢?有一個美國的互聯網公司,他們有一天突然宣布,我們公司改成四天工作制。他們在硅谷宣布改成四天工作制以后,硅谷其他的公司就特別惱火,他們說,你這樣做,讓我們的員工怎么辦?我們的員工現在聽說這邊是四天工作制,他們也跟我們鬧,你是不是不想干了?
這個老板說,沒有啊,我四天工作制,但工作量沒變,我照樣還是給他們那么多工作量。但是這時候你會發現,為了在四天的時間里邊完成這么多的工作量,他們的效率提高了,他們之間的浪費、扯皮,還有那些無聊會議的時間都大幅減小,因為大家很快進入到深度工作的狀態當中。
為什么留出一天時間來?這跟谷歌是一樣的。谷歌說,一周五天里邊有一天你必須得做跟工作無關的事,這樣你才能夠保持創新。但是我問過谷歌的人,我說,你們是不是可以偷懶?他們說,沒有,工作量一點都不少。所以工作量沒變,但是時間縮小為四天,這時候效率反倒提升了,給了員工更多的自由時間。
還有一個概念叫作“膚淺工作預算”。就是如果老板讓我做很多的膚淺工作,我需要找他要這個預算。什么意思呢?
記得我在前文當中講過,我要給我們公司招更多的實習生。實習生就是膚淺工作預算,就是我們需要把大量的膚淺工作外包出去,讓更年輕的人來做這些膚淺工作。因為膚淺工作是很容易做的,訂個票,預約一個會議室,完成一個合同校對什么的,這些東西我們找更年輕的人來做。
如果我們能夠給每一個員工配一個活力四射的實習生,實習生會認為這是學習的過程,這很好,他們能夠外包我們很多膚淺的工作,我們員工才能夠針對他這個崗位進行深入的深度思考。這時候就能大幅提升整個公司的效率,關鍵是有助于每一個人的成長。所以,你也可以找你的老板去要膚淺工作預算。
然后,不要無休止地工作,就是不要把自己安排得連軸轉,一天到晚不停地工作。你真的需要給自己一些放空的時間,學習的時間,充電的時間,讓自己去空下來進行深入思考。
最后一招,可以建議一下,你自己看看要不要采納,叫作“要變得不容易聯系到”。
在職場當中,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就是收到郵件,當天之內一定要回,如果當天之內不回,就會被人視作沒禮貌什么的。大家都這么說的,但是我最早就想說,如果所有人給我發郵件,我當天都要回的話,那我這天還干不干別的事了?什么事都干不了了。
所以這本書開始向這個準則發出挑戰:為什么我非得回復收到的郵件?很多郵件本來就是抄送我,本來就是無所謂的。
所以有很多教授開始做一件事。他們在郵件里邊設置一個自動回復,就說,如果不是特別重要的事,我會不回復,請您習慣,或者請您諒解。如果有特別重要的事,如果您認為特別有價值,請您寫下來給我看看,我看了以后會聯系你。如果你把這樣的話寫出來,篩選一輪,你會發現,需要回復的東西就少多了。
所以我就不接電話,我沒有預約的電話一概不接。原因就是經常接到很多特別莫名其妙的電話,因為有的是推銷,有的是特別不太喜歡的事,他有你電話,就都給你打。那我就發現,我不接以后,真正重要的、需要找我的事,既然有電話,就可以發短信,你可以發短信告訴我大概是什么事,如果可以的話,我再回復你。
當你能夠讓自己變得不容易聯系到的時候,你可能會創造出更多有價值的東西。但是你需要平衡,如果你是一個職場新人的話,你要學我這個,可能很快被老板開掉,所以你要平衡禮貌和深度工作之中的關系。當然,如果用自動回復的方法,或者給自己設置一個這樣的簽名檔的方法,有可能本身就能夠達到禮貌和深度工作的雙贏。
工作要深入,擁抱無聊,遠離社交媒體,以及摒棄膚淺。
那么最后我們簡單地總結一下,深度工作為什么難?
深度工作所對抗的是我們內心當中那個向下走的動力,我們總喜歡休息,或者我們總喜歡取悅他人,我們總喜歡獲得存在感。這些東西都能夠很方便地通過現在的電子產品跟互聯網連接,就讓我們達到一個麻醉的感覺。
但實際上,越是輕松的方向,越是熵增的方向。我最近經常提熵增這個話題,熵是混亂度的一個度量單位。就好像家里邊本來沒有住人的時候,是非常整齊的,但是幾個人住進來,慢慢就會變得越來越亂,這是一個熵增的過程。深度工作是一個反熵增的過程。
我們每個人長大的過程是熵增的過程,我們變得越來越老,我們的身體越來越松弛,這是一個熵增的過程。但是通過鍛煉,增強營養,通過我們不斷地逆齡化,我們就是想做反熵增的東西。
反熵增永遠是很難的。但是反熵增是生命的一個特征,我們的生命就在努力地做反熵增。光合作用就是反熵增,光合作用就是把二氧化碳、水這些東西放在一起,然后產生氧氣,讓一個混亂的東西變成有秩序的東西。
所以如果我們希望我們的生命能夠反熵增,能夠變得更加有效率、年輕化,而不是任由它松懈下去、混亂下去,我們應該認真地思考深度工作這件事情。
我希望大量的團隊能夠討論一下關于深度工作的話題,列出一個清單,我們的團隊去實現深度工作,有以下事情可以做。未來屬于能夠約束自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