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原文]
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
本章講述明“道”即可明白天下事。不出門戶,就能夠推知天下的事理;不望窗外,就可以認識日月星辰運行的自然規律。他向外奔逐得越遠,他所知道的道理就越少。所以,有“道”的圣人不出行卻能夠推知事理,不窺見而能明了“天道”,不妄為而可以有所成就。“道”生天地萬物,是自然之“母”,也是“道”所依存的。自然的所有一切皆可通過自身的體悟感知,但是這種體悟和感知所需要的純凈和融合是很難的。所以道教崇尚道法自然和天人合一,達到此種境地的人少之又少,但又并不是遙不可及的事情。“道”生天地萬物,又存附于天地萬物,這其中的深意包含自我本是天地萬物之中的一份子,之所以不能了然天地萬物和“道”之本,不過是自我內心的東西束縛了自我的體悟和感知。這些后天的東西是束縛自我的本,也是驅使自我淪于塵俗的根。自我的心境是否純然、純凈、淡然、不爭,這就要體察自內心中的“欲”有多少了。萬事萬物不過是“道”的外在表現,一切事物運行的規律和法則都是“道”的表象。提出表象靜心體悟方能覺察天地的大“道”。“道”雖然無相、無形、無聲、無色、無名,但是他的表象是有相、有形、有聲、有色、有名可體察的,自我內心存“道”自然可以體悟明了天地萬物的“道”。
生活中有很多人可以運用自我掌握的法則去體察天地的狀態。一般的體悟和洞察可以通過周易和奇門遁甲等方式體悟洞察,但是哪些方法并不是真正的能洞察和體悟(這里帶有自我的認知和觀點)。但是卻能做到預知“道”做運行的軌跡。個體在生活中生活的越久對生活的感知越深刻,最后的體悟是歸于“道”的。通徹的體悟自我的存在的狀態顯得有為重要,這與自我的行遠與否并沒有多大的關系。很多人崇尚“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但是這里面的前提是行路是需要自我的體悟的不是隨隨便便的走走,走馬觀的看看就能超越讀書所帶來的認知。大多數的人在垂老的暮年突然通徹了很多的天地的“道”,他既能預知自己的大限,也能預知后世的很多事情,這不過是他放下了很多東西使自我的內心處于安寧的平靜,這種安寧和平靜是與天地的云行狀態相合,也就是他處于“天人合一”的狀態。所以他能夠看到很多“道”的東西。
企業的運營者所做出的決斷也是這樣。如果決策受到了運營者自我內心所承載東西的左右,那么他所做出的決定也是受到這些東西所左右的。拋離自我才能看清本質。當然企業的運營者在作決斷的時候是有參考的,這些參考能夠使決斷者做出合理的決斷。參考的內容有:一各種現實表象的東西,包括技術手段獲得的情報,二企業運營和市場提供的參考數據,三企業運營者自我的“德”行,在決斷中的左右。這些東西的綜合就是企業運營者的決斷,這種決斷是帶有運營者自我的“德”和價值取向,也有對企業“德”和價值取向的判斷,還有就是企業運營者內心的狀態了。為什么提到了企業云者的“德”,這個是做出決斷的重要而且是很重要的參考。自我內心的欲望是否強加于企業很重要。
融于自然,體悟天地,無為方得大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