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簾門的投遞口
牛奶箱
就是這兩者成為媒介,連接了過去和未來,也連接了過去種種的人和事。每一個人似乎都通過這個叫“浪矢”的雜貨店,與其他人的命運緊緊聯系在了一起。
第一篇是一名女運動員,她糾結于選擇訓練和將不久于人世的男朋友。幾次來往的通信后,運動員并沒有選擇陪男朋友走完最后的一段路,而是選擇了自己和愛人共同的夢想。對于她來說,男友最后說的那句“謝謝你帶給我的夢想”,還有臨終時滿足的表情就是最大的獎賞,就是對她選擇的最好安慰。
第二篇是一名吉他歌手,他糾結于選擇繼承父親的魚店和執著于自己的夢想。雜貨鋪在批評他認清現實的幾封信后,突然讓他堅信會有人因為他的歌而得到救贖,而最后,也就是他死的時候,可能也沒有真正明白這句話的含義。
第三篇是一個年幼的孩子,他糾結于選擇跟隨連夜潛逃的父母還是開始自己新的人生。他一直認為自己選擇逃跑是對的,卻在知道真相后為自己父母的良苦用心唏噓不已。生活還要繼續,只不過對于他來說,心境完全不同了。
第四篇是一位剛開始工作的女孩,她糾結于選擇現有的枯燥工作還是能賺到更多錢的陪酒工作。在幾次交涉后,雜貨鋪竟給出了預言般的致富方法,而這位女孩也依言蛻變成了一位成功女性。但她始終知道,只靠自己的力量,她不會有今天。
讀完這幾個故事,我也的確體會到了人與人之間的羈絆是何等脆弱(這些聯系在這里就不過多贅述了),也許某個人不經意間的一個決定,就會影響另一個人的一生。就像某位讀者所說“有時傷害,有時相助,人們總是在不經意的時候與他人的人生緊密相連”。
當然,我的關注點遠不止這些,通過我上面的敘述可以發現,每一篇的主人公都沒有采納雜貨鋪的最初建議,而是不斷地反駁直到雜貨鋪認同他們為止。其實想想,我們不就是這樣嗎?在你無法抉擇選擇擲硬幣決定某件事的時候,是不是在你拋向空中的那一刻就已經知道自己的答案了呢?是不是你所謂的尋求別人的答案其實就是希望得到對方的認同從而給予你做事的勇氣呢?
所謂解憂,不過是想要得到認可的借口罷了。
就像我的一個朋友,在淘寶購物時犯了“選擇困難癥”,向我求助在多種相近的物品中哪個更好,每當我說這個好的時候,她總是馬上反駁我說這個哪哪不好,我說那個好時,又馬上不屑地說自己用過這差那差云云。然后她問我某一個怎么樣時,我列舉了很多這款產品的缺點,奉勸她不要購買時,她馬上炸毛般地說這怎么怎么好,我怎么怎么不了解這款產品......于是我馬上明白了,她是要我認可她的選擇,而不是替她做選擇。其實她的心里早就有了答案,是猶豫,也是不夠堅定自己的選擇,需要外人來證明自己的選擇是對的。
我們不可避免自己會犯這樣的毛病,也不可避免身邊的人會拿這種無聊的事情來檢驗我們是不是與她心有靈犀。我們能做的,就是兩個字“認同”,適當的建議加上認同的姿態,是永遠不會激化矛盾最好的辦法。
所以解憂雜貨鋪—真的解憂嗎?我認為不然。當然,我想這本小說會讓你看到那些看似毫無關聯的人竟會奇跡般的有了交集,那些平凡的人不經意的決定就改變了另一個的人生軌跡。但是,這些主人公們到底是靠著雜貨鋪的勸告解答了困惑,并做出選擇,還是他們心中早已有了答案,可能只有他們自己知道了......
但不管怎樣,我們都不可缺少身邊人的聲音,不管是反對還是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