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憂雜貨鋪》是一個都市故事。王俊凱這個boy,卻自帶著童話氣息。
我原先只期待去吃一塊樸實的蛋糕,可是導演為了賣相,加送了我一層不薄的奶油。
問題來了:吃,還是不吃?
一個國家改編另一個國家的文學作品,總會水土不服。
像韓國改編余華的《許三觀賣血記》,不倫不類談不上,但那種原著與生俱來的精神氣,消失殆盡。
《解憂雜貨店》原著通篇很克制,東野圭吾故意不讓讀者的任何情緒溢出。恨不得你是面無表情、內心復雜地看完這本書。
而電影版則是打了很多色素:想你笑,想你哭,想你熱血沸騰。
《解憂雜貨店》這個故事的內核,我覺得導演可能是有什么誤解。
我就從來沒想象過,《解憂雜貨店》里的三個身上都是故事的孤兒小朋友,會笑得那么天真爛漫:
這也是原著和電影版的距離,一頭非主流紫的迪麗熱巴,和一個大寫的王俊凱“哈哈哈”+顯嫩背帶衫。
……那邊的阿姨粉請放下你的五米長刀!!我想先活著把《解憂雜貨店》原著講完:
【1】回答在牛奶箱里
3個十幾歲的小朋友在大深夜鬼鬼祟祟地進入了一間廢棄的雜貨鋪,
他們分別是:有點溫吞的幸平、中間老好人翔太、脾氣暴躁的敦也。
他們在雜貨鋪里找到了一本雜志,講到這家雜貨鋪的背景:雜貨鋪叫“浪矢雜貨鋪”,因為“浪矢”的日文跟“煩惱”的日文很像,人們就戲稱“煩惱雜貨鋪”。
雜貨鋪的主人浪矢最后把這個玩笑升級,認真搞起了煩惱咨詢業務,后來越來越多的人會寄信到鋪里來,在80年代的日本還傳為一段佳話。
三個闖入者屁股都沒坐熱,就從門簾下收到了第一封奇怪的來信。
這封來信在電影版并沒有出現,可能是劇組覺得這個故事對于中國的讀者來說,不接地氣。
來信者自稱“月兔”:她是奧運會的候選人,明年有望參加奧運會。可同樣是奧運候選選手的男友這時患上了癌癥只剩下半年的生命。
是選擇陪伴愛情,還是追逐夢想?
熱心腸的小朋友們沒辦法做到坐視不管,發出第一封回信,可對方似乎連視頻電話是什么都不知道。
聰明的小朋友很快得出結論——跟電影《觸不到的戀人》一樣,他們可以通過牛奶箱跟33年前的人通信。
1980年,日本最終因為戰爭站隊的原因,抵制參與莫斯科奧運會(中國也抵制了)。
這意味著,完全沒必要糾結這個問題了,陪伴男友就好了。
為了勸阻月兔不要做無用功,幾個小朋友甚至教唆對方把男友的病情曝光給家人,以求得親人力量的支持。
但月兔最終還是跑去做了集訓,因為她發現:參加奧運是男友的愿望,也是她從童年開始就追尋的夢想。
月兔最后的來信完全出乎他們意料。她沒有放棄奧運會。
雖然努力到最后,不僅沒有入選參賽名單,對日本來說奧運會也不復存在,她也絲毫不后悔。
她覺得她得到了比金牌更有價值的東西,為此打心底感到高興。
——《解憂雜貨店》
甚至,月兔感激了幾個小伙伴在信里的“百般阻攔”,感謝他們用惡狠狠的話語考驗她對夢想的熱愛。
雖然幾個小伙伴覺得又好氣又好笑,但是他們都覺得“得到別人夸獎還是挺高興的?!?/p>
電影版選擇把這個故事刪除,其實并不高明。
沒有了這個故事,《解憂雜貨店》的劇情會更加緊湊和集中。然而正是這個故事,讓電影版缺少了原著里的一種氣質、一次重大的故事轉折:
幾個無知無畏的少年,生平第一次以旁觀者的身份目睹了一場與己無關的人生。
他們就像一張白紙,不知道如何向人生“提問”,更從來沒有得到過“答案”。
而現在擺在他們面前的,是讓他們震撼的“原來人生還可以這樣選”。
電影版,選擇省略這個至關重要的成長點,是遺憾的。
【2】深夜的口琴聲
電影版正是從第二個故事切入,開始講述。
這個故事,電影版改得很“本土特色”。夢想著靠音樂實現夢想的 90 年代北漂男子,留著飄逸的長發。
他的音樂被當眾嘲笑,他迷茫,他焦慮。
可能導演覺得這會引起北漂的共鳴吧。
嗯,并沒有。
反倒是原著里,那個大半輩子沒有受到任何嘲笑、身邊人客觀公正地安慰他“你只是沒有天賦”的克郎,更讓人感同身受。
那位客人替克郎問:“他有可能成為職業歌手嗎?”
評論家沉吟著:“還是別抱這個希望為好。歌唱得跟你一樣好的人多的是,如果你的聲音很有特色,自然另當別論,但你沒有。”
——《解憂雜貨店》
克郎初中開始就喜歡吉他。在原著里,他甚至為了追逐音樂夢,辛辛苦苦考上的大學也主動退學了。
比起電影版的“進父親安排的事業單位”,克郎的選擇更加艱難——他不繼承家業,家族傳承下來的魚店就會斷后。
原著里的這個小城音樂人,要比電影版里的,付出更多,精神上的打擊更沉重,連選擇也更艱難。
他把這個煩惱求助解憂雜貨店,來自未來的幾個小朋友,很真誠地表達了他們的羨慕妒忌恨——
在這些小朋友眼里,放著好好的家族事業不做,追求有一頓沒一頓的夢想,傻的嗎。
父親也病倒了,電影版里的克郎心不甘情不愿地提出進事業單位,原著里的克郎選擇繼承魚店。
和電影版一樣,父親義正言辭地拒絕了他。
“為家里著想有這么不對嗎?”克郎瞪著父親。
“這種好聽的話還是等你有點成就再說吧。你一直堅持音樂,搞出什么名堂了嗎?沒有吧?
既然你不聽父母的話,一心撲在一件事上,那你就只剩下這件事了。
要是連這件事都做不出,倒以為自己干魚店沒問題,那你也太小看魚店了?!?/b>
——《解憂雜貨店》
后來,解憂雜貨鋪的幾個小伙伴聽到了克郎在寄信時吹的口琴,認出了他是一位偉大歌手的恩師。給他回了一封言辭溫和的信:
我相信,將會有人因為你的歌而得到救贖。請你始終堅信這一點,堅信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解憂雜貨店》
原著里的克郎是在二十多歲的時候收到這封鼓舞著他前行的信。
到了六十歲,他在音樂上的造詣,仍然是默默無名。
偶爾以業余歌手的身份,到一間孤兒院表演節目。他演唱自己的歌曲《重生》,打動了孤兒院的一位和弟弟相依為命的小女孩。
孤兒院失火,克郎用生命救回了小女孩至愛的弟弟。
小女孩日后成為了著名歌手,克郎的《重生》成為了她烙印般的飲歌。
雜貨鋪里的三個小朋友早預見了克郎的死亡,但這回他們不像第一封信那樣,魯莽地替別人做出選擇。
尊重生命里的每一個決定。這是小朋友們上的第二堂課。
【3】在思域車上等到天亮
這個故事,是講解憂雜貨鋪的原主人:浪矢雄治的故事。
浪矢雄治已經很老了,是個孤寡老人,每天就靠給寫惡作劇信件的小孩子回信,寄托生活的意義。
有一回收到一個懷上了有婦之夫孩子的女人的來信。浪矢給那個女人的回信是:沒有給孩子生存的勇氣,就不要生。
后來浪矢在報紙上看到一個帶著孩子的女人開著車投河的新聞,他意識到很可能是自己的回信毀了兩條生命的一生。
再加上他患了肝癌末期,自知時日無多,他決定關閉解憂雜貨鋪。
大半年后,他又讓自己的兒子開車帶自己回到雜貨鋪,并且交給兒子一封信:
在浪矢33周年忌日的零時零分到黎明這段時間,解憂雜貨鋪一夜復活。
也就在當晚,浪矢收到了來自未來的感謝信。
包括,那個開車投河女人的女兒的來信。
從小在孤兒院長大,女兒因為知道自己的母親帶著自己投河,一直自卑地認為母親是恨自己,才帶著自己尋死。
直到她無意中看到了浪矢的信,知道母親是鼓起了勇氣把自己生下來。投河只不過是因為母親體力透支的意外。
浪矢收到這封信,算是了結心結。
【4】聽著披頭士默禱
電影版對原著的改造,整體大概60分。但在這個故事上,達到了80分。
甚至電影版的演繹,比原著更讓人心碎。
富二代浩介小朋友迷戀著披頭士。1971年日本經濟危機,家道中落的浩介家,父親正計劃帶著家人深夜出逃,躲避巨債。
有點中二病的浩介小學生,對父親和母親感情淡薄。
他用“保羅·列儂”作為筆名,給解憂雜貨鋪求助,就是想著讓雜貨鋪的老爺爺浪矢發現自己父母的行為,從而間接揭發他們。
保羅·列儂:我爸欠錢要跑路了,我不想一輩子東躲西藏,我該怎么辦?
浪矢回信:你問“我該怎么辦”,而不是“我們該怎么辦”。你跟親人的關系不太好吧?
保羅·列儂:我討厭現在的父母。
浪矢回信:你說討厭的是“現在”的父母。證明你曾經愛過,在未來也有可能重新愛上。和家人在一起是最重要的。
眾所周知,中二病小朋友是聽不進勸的。
人與人之間情斷義絕,并不需要什么具體的理由。就算表面上有,也很可能只是心已經離開的結果,事后才編造出的借口而已。
——《解憂雜貨店》
以上就是中二病小朋友的奇怪邏輯。
于是在父母出逃的晚上,浩介以上廁所為借口,帶著把披頭士唱片賣掉拿到給同學的零花錢,逃跑了。
陰差陽錯地成為了孤兒院的一份子。
他一生都隱瞞了自己真實的身份。
他長大后成為了一個小有成就的雕工(但遠遠沒有電影里,成為藝術大師那么大反差),看到解憂雜貨鋪“一夜復活”的公告,他內心是覺得好笑的:
看,我沒有聽勸和討厭的家人在一起,我也活得很好。
多年后,他遇見當初同學的妹妹,隱藏著身份,不經意地問起父母的情況。
父母為了不讓債主找到逃走的浩介,也不讓浩介成為人質過著東躲西藏的日子,而雙雙自殺。
父親把母親和車推進海里,然后回到家中上吊自殺,留下遺書:妻子兒子已經被他殺死了。
在知道這個真相后的浩介有沒有哭,原著沒有寫。
但電影版里的浩介卻哭慘了。電影版里僅有的淚點估計就是這里了吧。
浪矢爺爺果然是正確的。只要全家同舟共濟,一起回到正路上來也完全有可能。
就因為自己單獨逃走,這條船失去了方向。
——《解憂雜貨店》
浩介最終寫了一封善意的謊言信,回復解憂雜貨鋪:他和家人在一起過上了富裕而幸福的生活。
浩介選擇和幾十年前任性的自己和解,選擇原諒自己——余生,他都終將在后悔中度過。這已經是最大的懲罰了。
【5】來自天上的祈禱
最后一個故事,回到三個小朋友所在的,33年后的解憂雜貨鋪。
在黎明即將到來前,他們收到了最后一封來自過去的信。
上班族,陪酒女。筆名:迷途的小狗。
小朋友中的敦也,是從陪酒女母親的家暴下逃出來的。他對于陪酒女,幾乎恨之入骨。
敦也:胡鬧!靠美色賺錢是不長久的!
迷途的小狗:我父母雙亡,在孤兒院長大,我需要錢。
敦也:你是認真的?行,那你有投資計劃了嗎?你說有大老板投資你,大老板靠譜嗎?你自己動動腦子!
迷途的小狗:可是我還有什么辦法賺錢呢?
敦也:聽我的,投資房地產,股票在1990年后馬上抽身做實業,后面投資互聯網。別陪酒了!
發完這最后一封信,黎明到來。
幾個小伙伴已經不可能收到迷途的小狗的來信了。
正打算離開雜貨鋪,他們卻在搶劫來的女人的包里找到了一封信,署名正是迷途的小狗。
原來他們搶劫的對象就是迷途的小狗。
而他們搶劫這個女人,是因為他們以為“迷途的小狗”拆掉孤兒院是為了實現自己的商業野心。
幾個小伙伴動身,出發返回“迷途的小狗”的家,自首去了。
故事的最后,無論是原著還是電影,都抖了一個“機靈”。
幾個小伙伴曾經為了測試是否能與過去通信,在牛奶箱里投了一張白紙。
33年前的浪矢收到這封空白來信,進行了一番回答。
這番回答,也送給所有看完這篇文章的你:
我這個老頭子反復思索了你特地寄來一張白紙的理由。我最后理解為,這代表沒有地圖。
你的地圖是一張白紙,所以即使想決定目的地,也不知道路在哪里。
換個角度想,正因為是一張白紙,才可以隨心所欲地描繪地圖。一切全在你自己。
對你來說,一切都是自由的,在你面前是無限的可能。這可是很棒的事啊。
我衷心祈禱你可以相信自己,無悔地燃燒自己的人生。
——《解憂雜貨店》
?【解憂雜貨鋪 · 全書完】?
原著:《解憂雜貨鋪》,作者:[日]東野圭吾
文案:安培
封面圖繪制:安培
圖片來源:日本電影版預告片《解憂雜貨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