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到23歲的人生,前路就充滿了本我與超我抗爭的選擇題。
(一)
還有一個月她就滿23歲了。
即將立秋的深圳,仍然發出了橙色高溫預警信號。
她穿著條紋短袖,黑色運動褲,碎花休閑布鞋,外出買床上書桌。回到宿舍樓下的時候,正好看到了門口上貼的一張報裝寬帶的廣告:“獨享40M寬帶,60元一個月。”
“報裝嗎?好想要有wifi的宿舍生活。”心里出現了個小女孩,軟綿綿地攤在沙發上。
“寬帶一般都要報裝一年的,這一年我要一直在公司宿舍里住嗎?”
“我要自己出去租個好點的房子住,過點文青點的生活嗎?在家里種些多肉什么的。”
“可我每一個月的工資只有3000。”
二十出頭的年輕人要不要剛畢業就過上了優質的生活?
(二)
提著床上書桌一步步上樓。宿舍這一帶的環境比較差,宿舍的樓道里也常常有人亂扔各種生活垃圾,樓道里常常夾雜著小孩子的尿味。
她在心里邊盤算著報裝寬帶的問題,邊開了宿舍的門。擺好床上書桌,等待電腦開啟的時候,刷了刷朋友圈,正好看到以前一位舊同學曬出了她和舍友合租的舒適大房子的歡樂合照。小資生活、寬敞客廳、充沛陽光、柔軟大沙發、賣萌抱枕、三五舍友半躺沙發,還有一只小貓。再配上一句感嘆周末美好生活的文字。
她心里有點羨慕了。
有點掙扎,也有點動搖。曾經自己也是個生活無憂的小公主。
“二十出頭的青年們,是不是一定要過得生活艱苦,磨煉身心?”她試圖用傳統的“必先苦其心志”的思想去安慰自己,可這個說法連自己也無法信服。
因為個人發展的最重要因素在于個人的心態啊,又不是看過得有多苦。個人發展主要看個人是否足夠積極爭取和主動學習啊。艱苦與否只是成長路上的一個輔助因素而已,積極的人即使生活舒適一樣有一顆爭取的心啊。
然后她還是轉瞬想到了工資的問題。只有3000工資,要存點錢下來學投資基金或者保險,她也想要自己能存點錢來買些書、學畫畫,投資自己。
等到這樣想的時候,心里忽然就釋懷了。自己在怎樣的實際情況之下就做什么事情呀,工資只有3000就做3000能承擔的事情呀。把“住更好的環境”、“投資理財”、“買書”、“學樂器”等等一些想法按需求優先級的順序排起來的時候,“住更好的環境”這個需求就沒那么重要了。
處在怎樣的實際情況就做什么事唄,還沒有好的居住環境就沒有唄,因為你能支配的資金里還有更重要的需求等著你實現呀。
(三)
人生啊,真的是充滿了很多要與本我的享樂作斗爭的選擇題啊。
那些意欲清閑舒適的享樂潛意識,就如古老又粗壯的藤蔓,每時每刻都在生活的每個角落里攀爬出來,絞纏住你想要前進的雙腳。
她常常就有這樣的感受。晚上十點以后加班回家,就會一直玩手機,超過12點了也不肯睡。周末難得擁有自我支配的時間,計劃好要看多少頁書,最終一定會在床上玩手機度過一天。
只是,時光虛度厭了以后,你始終會忍不住問自己一個問題的。
我已經二十多歲了,我要的到底是什么?
“二十三歲了,我要的是什么?”她也問了自己。
離開了學校,再沒有人為你安排課程計劃和學習進度,要成長到什么程度,真的完全靠你自己的了。
你的工作如何總結,你的休息時間如何安排,你的短期職業規劃,你的短期人生規劃……
只是二十三歲的她,在盲目摸索著換過三份工作的她,也已經不再是當初那個迷茫的小姑娘了。
在焦慮的探索中尋找答案,也在長達了將近一年的探索中找到了答案。找到了自己的特長,找到了想要的目標,也找到了職業方向。
她開始心里開始默默地擬畫起了草圖來了。畫矩形。畫關聯曲線,然后把大目標、拆分出來的每一個小目標,為小目標而執行的事項,逐個填進了矩形里。
總要有一個目標,然后才會有實現的行動啊。
那天早上,她提早了半個小時去上班,夏日早晨的陽光正好,我看見她在筆記本上寫下了三個計劃。
【職業規劃】:
三年到五年的職業規劃,她想要達到的職位就是【產品經理】,去掌握不僅僅是技術所需的知識。為了這個目標,她分了年度計劃、季度計劃和月度計劃。最后制定的每日計劃里畫出了幾類打卡表,每天都要完成每日計劃并打卡。
【理財規劃】:
三年到五年的理財規劃,她想要自己開始有計劃地存錢作一些額外的投資,讓工資增值。每個月都預先列好下個月即將產生的費用支出,心里有個預算清單,下個月就不會隨便花錢了。畢竟清楚地算出了她再亂消費的話,就真的要吃土了。而讓她萌生了清晰的理財想法的原因,是那天中午她接到了一個樓盤推銷電話,佛山一個小戶型首付僅需18萬。
【個人投資】:
三年到五年的個人投資規劃,她反而沒有太針對性的想法。自己皮膚正在變差,那就把一小部分錢花在種草護膚品上面吧。覺得自己對哪方面的知識感興趣,那就去買紙質書買電子書去看吧,心理學也可以、哲學也可以、文學也可以、增加更多的代碼書也可以。寫日記就大多是時間上的投入了,但真的很想自己能堅持下來寫日記的習慣。學畫畫的話,就真的想花錢花時間去學了,只是存錢以后,還是想先用來理財投資呀。
已經進入職場的我們,這次真的要學會自我規劃了。
(四)
當你糾結,就把利與弊寫下來。
當你糾結的時候,就把利與弊寫下來,常常你寫到一半的時候,那個不甘心就已經釋懷了。也說不定一篇日記就此產生,就像現在的這篇碎碎念一樣。
因為不想自己再被惰性所操控,不想心里兩個小人激烈打架,最后還是一個說我們繼續睡覺吧,另外一個說好呀好呀。所以她找到了一個不再縱容惰性的好方法,就是分析利弊。當事情的弊端顯得現實又迫切的時候,你的行動力就會來了。
或許你看完她這篇日記的時候,當時仿佛受到了鼓勵,但共鳴太淺,過后又會忘記。但是她想告訴你,能有這兩千多字的想法的時候,這些就真的是成了她寶貴的生活經歷,她才能如此順暢地與你娓娓道來。
不是方法論,也不是熬雞湯,而是她的成長經歷里真的逼她走到了這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