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鳴
——岳飛
昨夜寒蛩不住鳴。驚回千里夢,已三更。起來獨自繞階行。人悄悄,簾外月朧明。
白首為功名。舊山松竹老,阻歸程。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弦斷有誰聽。
夢中的場景不斷變換:戰場,殺戮,仇恨,無奈,西風獵獵,馬蹄呼嘯,聲聲廝殺驚醒了往日舊夢。西窗下,秋蟲聲起,斷斷續續,嗚嗚咽咽,似訴說,似嘆息,嘆息他空有一腔報國志,也曾憑欄長嘯,壯懷激烈,渴望從頭收拾舊山河。可到頭來,秋風蕭瑟,蟋蟀聲聲,只能望月嗟嘆。
那時的他,英姿勃發,初露崢嶸。18歲從軍,從岳家莊出發,后遇知己宗澤,委以重任,從此文韜武略才華初綻。精彩的生命華章就要鋪開,可是命運從來就不肯好好地厚帶他。你永遠不知道它什么時候以什么樣的面貌示人,上一刻還華彩滿目,下一刻便已暗流洶涌。
1127年,風雨飄搖的北宋終于滅亡。剛剛建立的南宋朝廷更是一無祖先的氣勢,偏安于一隅。更由于幽微難言的心思,在形勢好轉的情況下還是一味議和。名將宗澤連上24封《乞回李鑾疏》,甚至以自己的子孫性命發誓一定可以收復失地,可是高宗視如惘聞。
建炎二年(1128年)宗澤憂憤成疾,后來與世長辭,岳飛悲痛欲絕。親自扶靈柩至鎮江安葬了宗澤,宗澤于他而言,已經不僅僅是首領,還是他人生路上的伯樂、導師。對他賞識有加,百般照顧,可是那個剛正不阿,深明大義的老人就這樣吐血而亡,岳飛深感無限的悲涼和絕望。
再后來,朝廷讓杜充代印,抗金失利,大片河山被金兵鐵蹄踏過,民不聊生,‘’嘆江山如故,千村寥落‘’。岳飛心情極度郁悶,看不到抗戰的方向。
這一天私自回家探望久別的老母親,知子莫若母,雖表不知道戰場的情形,但看兒子的神情,她也知道兒子一定不夠順利,坐對兩沉默。回想丈夫臨終遺志,以及親眼所見金兵殘暴,百姓孤苦。拿來細細鋼針,一點一點在岳飛背刺上‘精忠報國’四字,那滴落背上的眼淚燙傷了岳飛的心,他發誓,一定要踏破賀蘭山缺。
再次回到戰場,杜充叛變,岳飛接管帥印。從此收失地,平叛亂,組建岳家軍, 一路所向披靡,金兵聞之喪膽。岳家軍紀律嚴明,金將兀術嘆曰‘’撼山易,撼岳家軍難‘’。
紹興四年(1134年)四月,岳飛率大軍第一次北伐,一路上攻取郢、隨,大戰李成,連下三郡。此時夕陽西下,殘陽如血,白天修羅地獄般的戰場漸漸沉寂下來。西風漸起,喊殺聲和戰鼓聲似乎還在耳邊。每逢這樣的時刻,眼前總是閃現無數人的影子,張所,宗澤……以及死在戰場的數不清的人。
他們,以生命為代價去換取百姓的安危,是的,犧牲了那么多的人,為的是有一天打敗外敵,百姓安居樂業。岳飛心情激蕩,在他深邃、堅毅的眼睛里,仿佛看到了無限美好的圖景。失地收復,金軍遠離中原,再也不敢進犯,百姓安居樂業,經濟繁榮,大好河山歌舞升平。
這樣的時刻,是多少人夢寐以求的,是多少人愿意用生命去換取的。他岳飛一生所求不也如此嗎,每念及此,總是心潮澎湃,不能自持:怒發沖冠,憑欄處,瀟瀟雨歇。。。
可是,命運卻從來不讓人如愿,功勛日升,也漸漸的被猜忌。趙家王朝骨子里忌憚武將,害怕陳橋兵變的戲碼再次上演,再加上秦檜挑撥,大臣掣肘,北伐愈加艱難。
岳飛第三次踏上北伐的戰場,沙場點兵,躍馬馳騁,直搗黃龍,近在咫尺。可是,功業就此戛然而止,十二道金牌勒令回兵,
如今壯志未酬,阻撓重重,英雄志不得伸展,回想初衷,終究是意難平。獨自披衣徘徊,蟋蟀低吟,月色朦朧。想他岳飛,雖出身寒家,但自幼便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目睹外地敵入侵 ,便立下凌云壯志,誓將踏破賀蘭山缺 。
彼時不過一端方少年,便得英雄周侗賞識,收為關門弟子,亦師亦父的周侗對他關愛有加,文武都悉加調教,待出山之時,已是驚天才情。
能文,卻不尚文,幾首偶感之作,便已流傳千古,如劃過夜空的流星燦爛于宋詞的天空中。不是不能風流儒雅,只是他知道亂世之中,唯有鐵騎才能救國家于危難,才能護百姓于平安;能武,箭術冠絕一時,湛盧劍披荊斬棘,那柄妖龍所化的瀝泉槍舞動起來更是驚天地泣鬼神,白龍駒飛過戰場,是無數金兵的噩夢。直搗黃龍,近在咫尺!
可是所有的一切在24道金牌之下只能硬生生地停下。多年奮戰功虧一簣,心在滴血啊!此時此刻,只有那低吟的蟋蟀明白他滿腹心事,瑤琴彈斷也訴不盡滿腔的憤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