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游記總目錄 << **
維也納(Vienna)是奧地利首都,歐洲著名的大都市,聯合國的四個官方駐地之一。自13世紀中期至20世紀初期,維也納曾分別作為神圣羅馬帝國、奧地利帝國和奧匈帝國的首都及統治中心而聞名世界,在哈布斯堡王朝(Habsburg)幾百年的統治時期,維也納一度發展為歐洲的文化和政治中心。二戰后,奧地利被英、美、法、蘇四國劃分成四個控制區,直到1955年才獲得獨立并成為永久中立國。
維也納的古典主義音樂在世界上聞名遐邇,素有“音樂之都”的美譽。舒伯特、老約翰·施特勞斯、小約翰·施特勞斯、李斯特等均出生于此,曾在維也納學習、生活和創作的音樂家更是數不勝數,其中包括維也納古典樂派的三位杰出代表海頓、莫扎特和貝多芬。每年1月1日,由維也納愛樂樂團在金色大廳舉行的維也納新年音樂會至今依然蜚聲世界。
讓我們直接進入正題吧。早餐后,大巴駛離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前往奧地利首都維也納。
大約正午12點,我們到達了坐落在維也納西南部的美泉宮(Schloss Sch?nbrunn)。這座壯麗的巴洛克式建筑是一代女皇瑪麗婭·特蕾莎于黃金時代擴建的宮殿,曾是神圣羅馬帝國、奧地利帝國、奧匈帝國和哈布斯堡王朝家族的皇宮,如今自然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美泉宮得名于一眼泉水。相傳當年的皇帝馬蒂亞斯狩獵至此,飲一泉水,心神清爽,便稱此泉為美麗泉。1743年,瑪麗婭·特蕾莎女王命宮廷建筑師將其按洛可可風格改建為奢華的皇家夏宮,而特蕾莎的丈夫弗朗茨一世則醉心于皇室花園的擴建。最終落成的宮殿有1400多個房間,面積2.6萬平方米,僅次于法國凡爾賽宮,是歐洲第二大宮殿。
宮中的房間都是巴洛克或洛可可式的裝飾,極盡華麗。好像不允許拍照,但是沒留下照片我轉眼就想不起看過啥了...所以...呃...手機摁兩下應該沒什么關系吧...(>_<|||)
喔,好像還沒介紹過我們的女主角——瑪麗婭·特蕾莎女王。瑪麗婭·特蕾莎是神圣羅馬帝國皇帝查理六世的長女,憑借其尊貴的血統得到了奧地利、匈牙利、波希米亞三頂王冠,并使她的丈夫和兒子也獲得了神圣羅馬帝國皇冠。
在民間,她有個更有趣的稱號:“歐洲丈母娘”。講真,差不多整個歐洲的王子都是她的女婿。她一生生了13個女兒和3個兒子,其中五女瑪麗婭·克里斯蒂妮和夫婿一起擔任過荷蘭和匈牙利總督;八女瑪麗婭·阿瑪麗婭與波旁·帕爾瑪公國的費迪南公爵結婚;第十三個孩子卡洛琳娜與那不勒斯國王費迪南結婚;而最有名的則是她的小女兒,法國國王路易十六的王后瑪麗婭?安托瓦奈特。
逛了大概一小時,走出宮殿進入花園。
懶得爬上凱旋門了,看看時間也差不多了,于是我在噴泉前逗留一會兒之后,2點開始往回走。
2點15走回大門,準備乘車去下一個景點。
剛過3點,我們到了位于維也納心臟地帶的英雄廣場(Heldenplatz)。廣場因為有分別打敗了土爾其軍隊和拿破倫軍隊的歐根親王和卡爾大公兩位奧地利英雄的雕塑而得名。
廣場的一側便是著名的霍夫堡宮(Hofburg)了。從13世紀開始,直至1918年君主帝國滅亡,霍夫堡皇宮一直是奧地利哈布斯堡皇室的重要居所。剛才參觀的美泉宮是夏宮,而霍夫堡宮則是冬宮。
霍夫堡宮最古老部份算是舊皇宮的正門“瑞士人大門”了。從中世紀起,在歐洲人心目中“瑞士人”就是“忠誠”的代名詞,當時歐洲各國幾乎所有的宮門都專請瑞士人把守。
邊走邊拍,花了快半小時才逛到廣場的另一端。
來到了卡爾大帝騎馬雕像面前。這個沉重的雕塑全部支撐點只有馬的兩只后蹄,不論是受力還是平衡都十分難實現的。
廣場這一端有霍夫堡皇宮的大門。
穿出大門就是瑪麗婭·特蕾莎廣場(Maria-Theresien-Platz)了。很自然,廣場中央有瑪麗婭·特蕾莎女王的青銅坐像。
維也納藝術史博物館和自然史博物館分別位于廣場兩邊。這兩棟建筑如宮殿一般富麗堂皇,并且——它們是一模一樣的雙胞胎(好吧,據說穹頂上的那尊雕像有一些不同,我反正看不清...)。
除了建筑牛逼,博物館的藏品也是很厲害的。自然史博物館是維也納乃至奧地利最大的自然博物館,亦為世界十大自然史博物館之一。而藝術史博物館是弗蘭茲·約瑟夫皇帝時期為了陳列哈布斯堡王朝幾百年來收集的藏品而建造的,擁有許多令人窒息的藝術珍寶,也屬于世界上最著名的博物館之一。
可惜行程中并沒有安排進入參觀的時間(跟團游的總是會有這些遺憾!)。
聞名世界的維也納國家歌劇院(Wiener Staatsoper)也在附近。它是“音樂之都”維也納的主要象征,世界四大歌劇院之一,素有“世界歌劇中心”之稱。國家歌劇院是一座高大的方形羅馬式建筑,正面有5個拱形大門,樓上有5個拱形窗戶,窗口上佇立著5尊歌劇女神的青銅雕像,分別代表歌劇中的英雄主義、戲劇、想象、藝術和愛情。
歌劇院始建于1861年,歷時8年完工,于1869年建成開幕,首場演出的是莫扎特的歌劇《唐·璜》。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舞臺被盟軍炸毀,整棟建筑也在1945年3月12日被火燒毀。重建后的歌劇院于1955年11月5日第一次演出,劇目是貝多芬的費德里奧,由卡爾·伯姆指揮。全世界最著名的作曲家、指揮家、演奏家、歌唱家和舞蹈家,都以能夠為在維也納國家歌劇院演出而感到榮幸。
和歌劇院相隔不遠就是市中心繁華熱鬧的行人購物區了。我們將在這里消磨之后的兩個小時。
溜達了十幾分鐘,來到了圣斯蒂芬大教堂(Stephansdom)。這座教堂坐落在維也納市中心的中央,故又有”維也納心臟”之稱。它是維也納的象征,是奧地利最重要的哥特式建筑,也是世界最高的教堂之一。
圣斯蒂芬大教堂始于12世紀,建成于1433年,高137米。整個教堂的建筑風格呈奇特的混合式,朝西的正門是羅馬風格,尖塔是哥特式,而圣壇是巴洛克風格,這正是人們歷時四個多世紀并不斷改建、修建的結果。大教堂內有一座皇家墓穴,放置著神圣羅馬帝國的腓特烈三世,以及帶領奧地利人擊敗土耳其人的歐根親王的棺木,還存放著七十二個哈布斯堡王朝皇族成員的內臟(我并沒有去參觀這個地下墓穴)。
走進大教堂,縱使是最近閱教堂無數的我也不免被驚艷了一把。
這座教堂巨大的彩色玻璃窗上并沒有拼出傳統的圣經人物或者故事,而是偷懶般地直接使用了大塊的純色...但是!投射進來的光線將整個教堂打上了絢爛夢幻的色彩,幾乎有點——呃,舞廳旋轉燈光的味道。
感受了快半小時,戀戀不舍地走出圣斯蒂芬大教堂。
教堂前有輛可愛的小車在賣各式甜點。
糾結了一陣,摸摸口袋最后還是沒買...
剛把被甜品粘住的視線拔回來,突然發現整個廣場的人都仰著頭——
喔,好厲害!這似乎是我第一次在現場看到高空走鋼絲耶!
圍觀了好一會,我繼續往前走。沒幾分鐘就路過了位于Graben大街中央的“黑死病紀念柱”。這個歐洲最大的巴洛克式的“黑死病紀念柱”是為了紀念1679年死于鼠疫的受難者(這場瘟疫幾乎奪走了三分之二維也納人的生命)。
站在紀念柱下一回頭,就能看到圣彼得教堂了。這是一座修建于1701年到1733年的羅馬天主教堂,建筑風格是比較經典的巴洛克式,外觀動感強烈,上面的穹頂是凸出的曲面,而下面兩層墻體則是凹入的曲面,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六點,覓食時間到!
六點多集合后,我們坐車去了今天(也是維也納整個行程)的最后一站:城市公園(Wiener Stadtpark)。這個最受維也納人歡迎的公園內有眾多名人塑像,其中最著名的當數“華爾茲之王”約翰·施特勞斯的鍍金塑像,俗稱“小金人”。
和“小金人”合影留念完就該去旅館啦。
明天呢,要去奧地利另外兩個著名的小城:莫扎特的故鄉薩爾茨堡,以及兩屆冬奧會的舉辦地因斯布魯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