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莫名其妙的笑,控制不住自己
這個問題如果轉化為技能,我們應該覺得孩子需要學習什么方面的技能呢?
如果是控制笑的技能,那這個不聚焦,要分場合來定,對嗎?
如果是將問題轉化為技能,那么應該想一想,在哪個場合先控制笑會比較簡單易行?
那么控制笑是個問題的話,相對應需要學習的技能是什么呢?控制笑的技能?肯定不是的……
2、一是,他在學校里會一直拿隔壁班同一個小朋友的鉛筆,其他人的其他的東西都不拿;二是,他喜歡乘公交車,很多時候一個人偷偷的去乘車,很是傷腦筋
這兩個問題提的比較好,因為很聚焦,沒有很寬泛。
一直拿隔壁小朋友的東西,如果是固定的話,從心理學角度講,最好能和孩子了解一下具體原因,如果孩子不行,能否去對方孩子那邊了解一下情況?從什么開始?這個是問題產生的背景,我們需要了解一下。對方性別是什么?有沒有可能是青春期希望引起對方注意?這些都需要了解一下。
然后就是想一下孩子需要學習的技能是什么?是不拿筆嗎?感覺跨度有些大,如果很難改,我們是否可以考慮換一個東西拿?
舉例1:在對方孩子鉛筆盒里放一些積分卡片,讓孩子去拿積分卡,滿多少可以換一支鉛筆,慢慢過度到去制定地方拿積分卡換鉛筆,漸漸替代掉這個行為習慣。
舉例2:有沒有可能去那個孩子那里給對方一支鉛筆先,然后每次去拿回上次的鉛筆,再給他一支新的,下次再拿回上次的,給一支新的……之后再慢慢變成去一個地方找到一本固定的筆盒,放入一支新的,取回上次放的鉛筆。
類似的思路,家長可以思考一下。
公交車這個事情感覺比第一個問題難一些,可否放到下一個技能?
3、拿了東西不歸位,想讓她把自己的東西歸位
現在很多孩子拿了東西不歸位,我們就想著讓孩子做游戲,學習什么技能會讓孩子把東西放回原位呢?
舉例1:蓋章——把一個東西放回固定位置就蓋章,一開始不建議多,就挑1-2個孩子可以做到的,看看孩子是否感興趣?
舉例2:顏色區域——把某一類標注顏色的東西放到相同顏色的區域,這個更簡單易行,算是個歸類游戲,看看孩子對于學習一個找顏色技能有沒有興趣?
4、還有喜歡和抱分不清,他經常說媽媽我喜歡你就要我抱,我站在那里就摟著我的脖子往我身上跳,跟他講過喜歡可以在心里喜歡,你現在長大了媽媽也抱不動了,下次還是這樣?
孩子有肢體語言的表達,很多時候也是因為會有安全感的需要,或者是語言表達的障礙等,直接用肢體語言來表達會簡單直接有效果……
有沒有可能找個替代品讓孩子抱?或者換一個肢體語言來表達呢?
讓孩子把愛的表達放在心里,孩子一開始會覺得不適應,慢慢的來替代比較容易一些。
有沒有可能學習挽手臂的技能?喜歡我就拉著我的手臂;有沒有可能給我手心蓋個章?喜歡我就在我手心留下記號;有沒有可能在出行的包包里放上一些紙鶴類似的東西或小卡片和貼紙,喜歡我就給我一個卡片或給我貼一個貼紙?
這樣會讓孩子還是有一個行為上的表達,慢慢替代掉原來的方式。
5、山家輝:他是不聽指令,脾氣犟,沒有時間性,沒有紀律性做啥都沒耐心,學習方面更不提,寫作業磨蹭,數學也弄不懂
這個問題太籠統太寬泛了,不聽指令是指哪些指令?如果從上次的分享里面去思考一下?學習完成哪一個指令的技能是較為簡單易行的呢?不聽指令自然沒有紀律性了。
脾氣犟,表面解讀是這樣沒錯,但是孩子不肯配合背后的訴求可能會是什么呢?是否他的訴求我們一直沒有解讀清楚?或者是我們的溝通方式并非是孩子喜歡的?
孩子耐性不夠,我們自己的耐性夠嗎?有沒有可能平時的溝通里,我們也顯得不夠耐性呢?
孩子學習拖拉,寫作業磨蹭,多半是缺乏安全感,能量在內心沖突中消耗殆盡了。在安全中孩子能探索。足夠的寬容,允許孩子犯錯,再用足夠的堅定去幫孩子一起糾正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