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本對兒童的審美教育具有重要的價值,教師可以利用繪本進行兒童審美教育。在指導兒童閱讀繪本的過程中,教師應注重引導兒童了解繪本的畫面細節,激發兒童的審美想象,使兒童養成良好的審美情感。
繪本是通過一系列配有文字或無文字的圖畫為兒童講述故事或傳遞信息的書,其與有圖畫的書并不是相同的概念。繪本通過圖畫與文字兩種形式,向兒童講述故事、傳遞情感,是一門藝術。繪本為兒童打開了了解多元世界的大門,為兒童提供了多樣的藝術風格和豐富的繪畫技巧。繪本創作符合兒童的審美趣味,是貼近兒童繪畫的藝術形式,受到兒童的喜愛。繪本在藝術形式、版面設計和構圖上都具有美感,對兒童的審美教育具有重要的價值。基于此,文章探討如何利用繪本對兒童進行審美教育。
一、引導兒童感知畫面細節,建立最初的審美感知
圖畫是繪本的核心,也是其主要表達媒介。繪本圖畫不同于一般的繪畫作品,它不僅要為兒童提供視覺享受,還應具有一定的敘事能力。“圖畫是圖畫書中故事的表達語言,圖畫書通過圖畫來表達故事,圖畫充當了文學故事的表態媒介。這是圖畫書與單純的以文字為表達媒介的幼兒讀物相區別的地方。”
與文字相比,圖畫的特點在于更直觀、形象,更容易被兒童感知和理解,也更容易吸引兒童的注意力。在閱讀過程中,教師應通過引導兒童感知繪本畫面的細節,使之充分感知繪本畫面的敘事性。如,在指導兒童閱讀《大衛,不可以》時,教師可以引導兒童關注畫面的細節:大衛兩只腳的腳尖踩在一把椅子的邊緣,身體傾斜45度的細節;大衛左手緊緊抓住壁櫥的下方,右臂向上高高舉起,伸開五指,想要拿媽媽放在壁櫥最上層的餅干桶;大衛緊抿著嘴巴,兩只眼睛緊緊盯著那只餅干桶,不達目的決不罷休;等等。
這些雖然只是畫面中的一些細節,但已經有了強烈的敘事意味,畫面中一個個細節的疊加,組成了整個幽默、滑稽的故事。對于繪本來說,圖畫就是其生命;對于繪本的圖畫來說,細節就是它的生命。加拿大圖畫書研究者佩里·諾德曼指出:“一本圖畫書至少包含三種故事:文字講的故事、圖畫暗示的故事,以及兩者結合所產生的故事。
圖畫書所提供的獨特樂趣,就在于我們感受到插畫者如何利用文字與圖畫的差異。”教師的職責就是為兒童讀出“文字講的故事”,引導兒童充分感知繪本畫面中的細節以感悟“圖畫暗示的故事”,使兒童最終體會“兩者結合所產生的故事”。
二、以故事激發趣味,觸發兒童的審美想象
“兒童讀者之所以能夠再建文本,不僅是由于兒童已經具有并不斷發展著的文本感知能力,而且還由于他們能夠根據文本所提供的已知的圖式或框架來破譯、填補、豐富、完成那些空白和未定點。”②兒童的精神生活“充滿了驚濤駭浪和令人驚奇之事”。兒童處于“自我中心思維”和“萬物有靈思維”階段,他們往往主客體不分,把主觀情感與客觀認識融合為一。他們認為外界事物都是有生命的,因此常常將無生命的物體看作有生命的、有傾向的物體。李歐·李奧尼的《小藍和小黃》是一部抽象派的繪本作品,作者用一藍一黃兩個近似圓形的抽象的色塊象征兩個好朋友。在成人看來,這只是一本講顏色的書。
但對兒童來說,這本書講述了一個關于愛與融合的故事。兒童能調動自己原有的知識經驗理解畫面,能從中獲取信息,豐富自己的體驗。正如松居直所說:“如果想象力豐富,人就能看到看不見的東西。圖畫書與想象力有很大的關系。”在充滿想象的繪本閱讀中,兒童的審美想象被激發,他們意識中“自我中心思維”的敏感神經被觸及,審美經驗中的那些最富有特征的東西被喚醒。
二、捕捉繪本中的情感元素,積累豐富的情感體驗“經常以具有相似的情感基調的作品作用于審美主體的情感世界,可以使審美主體原有的情感模式得到調試、充實、凈化,素質得到全面提高,行為趨向真、善和美。”在繪本閱讀過程中,兒童可以得到美的熏陶,教師應幫助兒童養成良好的審美情感。在指導閱讀《猜猜我有多愛你》《逃家小兔》時,教師應引導兒童感受母親的愛與眷戀,體驗親情的溫暖。
在指導閱讀《大衛,不可以》《不要再笑了,裘裘》時,教師應引導兒童感受幽默、體驗快樂。在指導閱讀《菲菲生氣了》時,教師應幫助兒童認識情緒并成為情緒的主導者,使兒童學會宣泄憤怒和悲傷。在指導閱讀《大腳丫跳芭蕾》時,教師可以用大腳丫學跳芭蕾的勵志故事培養兒童勇敢、堅持的品質。教師應整合繪本中隱性的、內在的審美情感,引導兒童感受和體驗多樣的審美情感。
繪本創作者熊亮說:“有時候一本好的兒童書(指繪本書籍)能影響一個孩子的未來,不是普及課本可以取代的,它具備了講故事性質的同時,也有紙上美術館的作用。”繪本蘊含的藝術審美和情感,是幸福的種子,也是審美教育的種子。編輯:大咖繪本館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