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到大,在我的印象中,每逢清明節,媽媽都會帶著我去祭祖。當然了,只是簡單地燒些紙錢,放點貢品。孩童時代,我一直以為全世界的人在那一天都會做同樣的事情。后來才知道,這是中國的傳統習俗。逐漸地,我把那簡單的做法視為一種儀式,只有那一天才能做,那樣才會有意義。
時至今日,又逢清明。自2008年以來,清明節被明確規定為法定假日,節日當天放假一天。后來在2009年,調整為放假三天。清明節起源于晉文公和介子推的故事,晉文公將介子推的忌日定為寒食節。介子推死后的第二年,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發現老柳樹死而復活。他便賜老柳樹名為“清明柳”,并曉諭天下,把寒食節的后一天定為清明節。發展至今,清明節的主要主題便是掃墓祭祖、踏青郊游。
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時光。在繁忙的工作后,帶著家人,陪同伴侶,或隨著朋友、單身一人,都可以享受漫漫春意。這不僅可以給上班族帶來一點休閑的時間,同時也能夠促進經濟的發展,一舉兩得。
但是,我想說的是清明節不只是一個游玩、狂歡、放松的節日。顯然,我們只是把它當作了“三天小長假”,只想著如何玩的開心、玩的盡興。如果我問你,端午節干什么?你肯定回答賽龍舟、吃粽子。中秋節干什么?吃月餅、賞月。清明節干什么?我猜,絕大多數的人都會說掃墓、祭拜祖先。為什么?因為這些才是那個節日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做法,可以說是一種儀式,能夠支撐其存在下去的儀式。我們周六、周日也會放假,那能說是清明節嗎?顯然不能。因為我們在一般的周末不會去掃墓,不會去祭祖!所以說,某個傳統,某個習俗之所以能夠經久不衰的重要原因,是我們會在那天做著特定的事情,比如春節。普通的周末能比嗎?雖說同樣放假,但氣氛完全不同,這便是傳統節日、特定時間、特定習俗的魅力。
說了一大堆,相信大家都明白我的意思了,就是清明節不單單是踏青郊游,還有掃墓祭祖,而且后者才是重中之重。因為傳統、文化能不能傳承下去,完全要依賴它的載體——特殊活動內容!如果沒有了特殊的事情,放假僅僅是游玩、狂歡,那某個節日早晚會被眾人遺忘。當然了,對于那個節日的名字他們肯定不會忘,因為那代表著放假,代表著放松。他們忘的是那個節日的傳統,那個節日的內涵。
如今大家都說過年沒意思,很無聊。對啊,能不無聊嗎?搶紅包、刷微博、玩電子游戲……這些平時都做夠了的事情,又搬到春節,可能有意思嗎?而且線上線下存在巨大的反差,能有幾個人體會到滿足呢?記得在我小時候,每逢過年,那叫一個開心。我知道,你們小時候一定也是這樣的。那時候我們提著小燈籠,點蠟燭那種,拿著爆竹、火柴,一群孩童走在漆黑的、燭光點點的馬路上,也有一些大哥哥、大姐姐,我們時不時地扔出一支爆竹,讓其在屬于自己的舞臺上綻放。晚上九點多的時候,回到家中,準備吃餃子,在那之前一定要去給祖宗磕個頭……這就是我們童年時的過年,現在仍然很向往。
但是不能夠無情地把責任推給信息時代,我們自己不懂得傳承、弘揚,又怎么會留得住傳統與文化呢?每一個節日都有很長的淵源,他們發展至今,萬不可消失在我們的時代、信息的時代。清明節本來就是踏青郊游的節日,但也煩請各位抽個時間,哪怕半天,去祭拜一下祖先,緬懷一下逝去的親人,這樣才能夠把這個節日傳承下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