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讀《我與地壇》,心情總會跟隨作者跌宕起伏的命運或悲或喜,看到作者在生死邊緣痛苦掙扎,心中充滿了熾痛;看到母親在苦難中堅忍付出,心中感動著愛的偉大;看到生命在文字中精彩綻放,心中嘆服著奇跡的魅力!這就是用苦難創造的生命與愛的思考,這就是史鐵生用文字鑄就的真實人生!
? ? 讀《我與地壇》,讓我們更進一步了解了作者史鐵生,他的不幸來源于那段非常的歲月,知青下鄉,病痛折磨,導致身體癱瘓,變成殘疾。然后,很長一段時間的消沉、煩悶、逃避,他用真實的文字記錄了那段艱難的日子,“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間幾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搖了輪椅總是到它那兒去,僅為著那兒是可以逃避一個世界的另一個世界。”多次嘗試治療均以失敗而告終的他經常會失魂落魄地跑到家附近的地壇公園,不間斷地思考生與死的問題。那是一個多么痛苦、迷茫、找不到方向的史鐵生啊!
? ? 地壇之于史鐵生,有著特殊的意義。因為不幸的史鐵生在那里終于用很長時間想明白了一個道理:“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然后又用更長的時間去思考為什么活著,并尋找到了不幸命運的救贖之路——寫作。
? ?
幸運的是,上帝給了史鐵生超凡的文學天賦:簡潔優美的語言,敏銳的感受力,豐富的想象力等,再加上對生命、對命運獨特而深邃的思考,最終成就了一個偉大作家。命運讓他去思考命運,苦難驅使他去回味苦難,理性的思考使他戰勝不幸。他已有了超越生死的灑脫與超然,讓自己看似殘缺的生命活出了尊嚴、活出了價值、活出了精彩!
? ? 讀《我與地壇》,我們還必須了解一位偉大的母親形象,正如史鐵生這樣寫道:“她艱難的命運,堅忍的意志和毫不張揚的愛,隨光陰流轉,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鮮明深刻。”他以平實樸素的文字、凝練沉重的筆觸冷峻而平緩地向我們描述了艱難苦患中的母子深情。“我也看見過幾回她四處張望的情景,她視力不好,端著眼鏡像在尋找海上的一條船,她沒看見我時我已經看見她了,待我看見她她也看見我了我就不去看她,過一會兒,我再抬頭看她就又看見她緩緩離去的背影。”這些句子乍看起來就像繞口令,又像捉迷藏,但是卻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多么焦慮不安、多么強作鎮定、多么窘迫地去表達愛的母親啊!一個在小心地找,一個在小心地躲、一個在偷偷地看,一個在默默地愛,多么沉重而痛楚的牽掛啊!情有多深,心里就有多苦!
? ? “現在可以斷定,以她的聰慧和堅忍,在那些空落后的白天后的黑夜,在那些不眠的黑夜后的白天,她思來想去最后準是對自己說:‘反正我不能不讓他出去,未來的日子是他自己的,如果他真的要在那園子里出了什么事,這苦難也只好我來承擔。’”既想讓兒子出去又擔心他的安全,既關心兒子的現在也憂慮他的未來,在日日夜夜的糾結中母親就這樣煎熬著,盡自己所能為兒子默默地付出著。母親不是哲學家,卻通曉樸實的人生哲理,并潛移默化地運用這些哲理來影響兒子的人生道路,這正是母親深刻過人,智慧超群的地方。
? ?
母親的苦難與深情,史鐵生是在老人去世之后才體會到的,“那時她的兒子還太年輕,還來不及為母親想。他被命運擊昏了頭,一心以為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一個,不知道兒子的不幸在母親那兒總是要加倍的。”讀到這里的時候,我不禁會想起曾經班里的幾個孩子,即使家里條件不好,也不讓別人說自己貧困,而且總是大手大腳花錢,買零食,上網吧,毫不含糊,從來不考慮父母掙錢是多么不易,支撐起一個家庭是多么艱難,犯了錯,父母說幾句,還鬧離家出走。或許孩子的年齡小,還不能換位思考,無法體諒父母的苦衷,但真的希望這些孩子若干年長大后也能像史鐵生那樣回憶起這些點點滴滴,真正理解父母的一番苦心,一腔深情。
? ? 讀《我與地壇》,我們更應該讀出一種對生命的哲學思考,正如史鐵生曾說:“生命的意義就在于你能創造這過程的美好與精彩,從不屈獲得驕傲,從苦難提取幸福,從虛無中創造意義。上帝讓我終生截癱就是為了讓我從目的轉向過程,追求使你充實,當生命以美的形式證明其價值的時候,幸福是享受,痛苦也是享受。”特別是對于現在的孩子來講,從小缺乏苦難和挫折的鍛煉,他們不知道生命的意義何在,稍微有一點痛苦就會怨天尤人,不思進取,自然也就無法體會享受痛苦的過程其實也是一種幸福,一種別樣的美麗!
? ? 所以,作為語文老師,很有必要讀一讀《我與地壇》,因為這樣有助于更好地給學生講好《秋天的懷念》一課。也很有必要讓學生課外讀一讀《我與地壇》,了解史鐵生不僅僅是一個文學大家,還是一個“身殘志堅”的典范,更能帶給我們一種精神的力量,他用殘缺的身體說出了最健全最豐滿的思想,他用生命的苦難表達了最本真的明朗和歡樂,他用睿智的言辭照亮了我們曾經幽暗的內心。
? ? 讀《我與地壇》,正視所有的苦難,勇敢地活出最美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