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龍應臺
本書是作者“人生三書”的其中一本,另外包括《孩子你慢慢來》、《親愛的安德烈》。本書收錄了七十三篇散文,寫父親對的逝、母親的老、兒子的離、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共行,寫失敗和脆弱、失落和放手。
一、有些路,只能一個人走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母子女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曾幾何時,我們還是依賴父母的孩子,處處被關照、保護,慢慢地我們長大了,過馬路時會松開父母自然的牽手, 雨天會不顧他們的提醒任由雨水打濕頭發與衣服,開始慢慢的變得沒有耐心去聽他們的嘮叨。漸漸地,他們變老了,甚至開始忘記我們是誰,我們變成了他們的依靠,從小鄉村隨我們來到大城市,常常交錯在時光的記憶之中。
我們都知道了,母親要回的”家“,不是任何一個有郵遞區號、郵差找得到的家,她要回的”家“,不是空間,而是一段時光。
當我們有了自己的孩子,發現時光似乎開了一個大玩笑,我們變成了曾經的“父母”,重復的做著他們曾經為我們做的每一件事,而孩子變成了當初的自己,漸漸地從依賴變地獨立。才漸漸恍惚時光的飛逝。
一件事情的畢業,永遠是另一件事情的開始。
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只能一個人走。失去摯愛的悲痛、年老體弱的無能為力、內心的孤獨,很多時候,很多路,我們只能自己走,自己扛。
二、從十二歲到五十歲會發生什么?
如果五十六歲時去參加小學同學會,看看十二歲的玩伴今天變成成什么樣了。我們的眼睛了,頭發白了,密密的皺紋自額頭拉到嘴角,從十二歲到五十六歲,中間發生了什么?
“孩子們,今天十二歲的你們,在四十年之后,如果再度相聚,你們會發現,在你們五十個人之中,會有兩個人患重度憂郁癥,兩個人因病或意外死亡,五個人還在為每天的溫飽困難掙扎,三分之一的人覺得自己婚姻不很美滿,一個人會因而而自殺,兩個人患了癌癥。”
“你們之中,今天最聰明、最優秀的四個孩子,兩個人會成為醫生或工程師或商人,另外兩個人會終其一生落魄而艱辛。所有其他人會經歷結婚、生育、工作、退休,人生由淡淡的悲傷和淡淡的幸福組成,在小小的期待、偶爾的興奮和沉默的失望中度過每一天,然后帶著一種想說卻又說不出的`懂`,做最后的轉身離開。”
時間能改變很多,今年30歲了,回首過去的點點滴滴以及同學們的現狀,發現很多細小的選擇都決定了我們現在所處了狀態,早早退學的人,很早開始工作,現在孩子都上學了,自己也在掙扎中;而選擇努力讀書的同學,則過著另一種生活,畢業、找工作、在大城市掙扎。每個人對生活有自己的理解,無所謂對與錯,重要的是當下自己的感受,是否無悔當初的選擇、是否滿意目前的狀態、是否感到幸福滿足。
三、什么——那些伴隨一生的愚鈍
我有一種鄉下人特有的愚鈍。成長在鄉村海畔,不曾識都會繁華,十八歲才第一次看見同齡女生用瓶瓶罐罐的化妝品,才發現并非所有的女生都和我一樣,早上起來只知道清水素顏。在臺南的鳳凰樹下閑散讀書,亦不知何謂競爭和進取;畢業后到臺北,大吃一驚,原來臺北人人都在考,申請留學。
這種愚鈍,會跟著你一生一世。在人生的某些方面,你永遠是那最后“知道”的人。譬如,年過五十,忽然驚覺,怎么這么多朋友在讀佛經?他們在找什么我不知道的東西?
五十年代,彼得·席格把《圣經·傳道書》里的詩譜成了曲:
【凡事都有定期、天下萬物都有定時
生有時、死有時
栽種有時、拔出所栽種也有時
殺戮有時、醫治有時,拆毀有時、建造有時
哭有時、笑有時,哀慟有時、跳舞有時
拋擲石頭有時、堆聚石頭有時
懷抱有時、不懷抱有時
尋找有時、放手有時,保持有時、舍棄有時
撕裂有時、縫補有時,靜默有時、言語有時
喜愛有時、恨惡有時,爭戰有時、和好有時】
難的是,你如何辨識尋找和放手的時刻,你如何懂得,什么是什么呢?
四、跌倒——誰能教我們面對挫折與失敗?
在我們成長的過程里,誰,教過我們怎么去面對痛苦、挫折、失敗?它不在我們的家庭教育里,它不在小學、中學、大學的教科書或課程里,它更不在我們的大眾傳播里。家庭、學校和社會只教我們如何去追求卓越,即便談到失敗,也是雞湯文告訴你如何絕地反擊。
我們拼命地學習如何成功沖刺一百米,但沒有人教過我們:你跌倒時,怎么跌得有尊嚴;你的膝蓋破得血肉模糊時,怎么清洗傷口、怎么包扎;你痛得無法忍受時,用什么樣的表情去面對別人:你一頭栽下時,怎么怎么治療內心的創傷,如何獲得心靈深層的平靜。
誰教過我們,在跌倒時,怎樣的勇敢才真正有用?怎樣的智慧才能度過?跌倒,怎樣可以變成行遠的力量?失敗,為什么往往是人生的修行??修行的路總是孤獨的,因為智慧必然來自孤獨。
是的,我們沒有學過。很多痛苦我們都是自己承擔,慢慢地修行,去跑步、去讀書、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漸漸學會面對自己的孤單也痛苦。
>>>>>>>>>>>>>>>>>>>>>>>>>>>>>>>>>>>>>>>>>>>>>>>>>>>>>>>>>>>>
閱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