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了兩個月,今天終于提交了。走在學校的路,在細碎的夕陽下,沿著樹林一路自言自語,完全處于無意識的狀態。看著車外班車司機圍在一起聊天,一天的慌亂被這樣的慢節奏一下子拉長了。
1
近半年內,我在新媒體上也花費了不少錢,遇到了很多有意思的小伙伴。參與度最高、收獲最高的社群,反而是免費的或者不花錢的。為什么產生這種結果呢?因為自己的價值導向,我選擇和自己喜歡的人一起努力。他們不是宣傳稿中的大神,是和我一樣有著七情六欲的凡人。
今天,永澄老師在公眾號里面,提到了窮人思維do have be 和富人思維 be do have。
Be 成為,可以理解為價值取向、低層認知,也可以理解你對自己在生活、工作、組織的角色如何定位?
Have 擁有,可以理解為完成的目標、獲得的榮譽、收到報酬,有可能是精神的,也可能是物質上的。
Do 行動,采取的措施、行動。最近流行的習慣養成打卡。行動需要遵循smart原則。尋找大目標的最小行動,這是一個有意思的嘗試。
2
去年年底的時候,表妹找我哭訴,說她讀研很困惑,像陀螺一樣圍著導師轉,今天可能還在長春,明天就去沈陽,后天又去了四平。然后我給了一堆意見,大意就是要自己心里有數,早點下手寫論文。
現在再去回想這件事情,我覺得我犯了一個底層錯誤,為什么導師的要求不可以拒絕?有些要求明明很不合理。表妹的問題在于她不知道自己的定位在哪里,把前途和錢途都壓在老板身上。曾經的我還開玩笑一般地和表妹說,老板的事情,都是大事,沒有小事。我們曾經都卑微到塵埃里。
人之所以做事沒底線,是因為沒有為自己設定底線。別人的過分要求,你滿足了,人家還覺得為自己爭取了利益,你活該被別人要求做這個做那個。
沒有心里的be ,do 和have 遲早有一天會偏離軌道。底層認知沒有被打破,我們依然是迷宮中的老鼠。
3
最近看奇葩大會,里面有一個意思的議題,人在集體中應該偽裝自己么?有一個觀點,我們靠才華在組織中存活,而不是互相迎合。
繼續表妹的話題。 我有個同學讀研期間在師兄的帶領下“積極”地當起了老板的行政秘書。舉個栗子,長春冬天零下二十度,她四點起床去財務排隊拿號,八點才開門。她畢業后,她一個人的活,最少三個人一起干。最近一次聯系我,說她老板給和她同一個單位的師兄數額8萬小項目,當年的諾言和謊言通通不見了。
這讓我想起網絡上一個吐槽,一個上海的白領,36歲,未婚,和一個異地男人搞網絡愛情,情人節他給她買了兩包大棗說是情人節禮物,同時在朋友圈曬了送給老婆的鉆戒。錢或許不重要,但是指出那些直指人心的答案。
回到原話題,這些例子,不是控訴老板們都是天下烏鴉一般黑。而是說,我表妹和同學都沒有搞清楚一點,她們只能靠自己的才華和作品在專業領域里贏得關注和影響力,而不是靠和老板微弱的感情。即使暫時有了,一旦你離開平臺(故事里面的老板)也會馬上消失。你的才華、時間還有臉面,都在你的作品里面,而不應該在那些微弱的感情中。
別人給的have 遲早要還的,只有自己的be 和do是自己的。
4
一直以來,我都是行動派,一邊干一邊摸索。成長的過程也是一次又一次減少錯誤的過程。我是天生的bug系統,叮叮哐哐地走了一路。看到自己的膚淺,才想起要寫改變的內容太多。夜深了,早點睡吧,下次想起在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