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朋友火急火燎的在qq上找我,連續四個窗口抖動,嚇得我以為她出了什么事,趕忙回復了消息。很快給我轉了一大段文字,大概內容就是:她同學的同學的老鄉的某個親戚生了嚴重的病,希望我能多少捐點錢,獻獻愛心。
我很奇怪的問了句:“你加入了什么志愿者協會嗎?怎么總是在轉發這種消息?”真的不是我冷血無情,這樣的信息,近兩個月,這是第四次了。她很快的發了語音:“沒有啊!我就是想為這個社會多做點貢獻,盡我最大的努力拯救那些有困難的人。”沒錯,她用的是拯救,隔著手機我都可以想象到她臉上一定帶著一種自信的,驕傲的,就像拯救了整個世界的神情。我默默的放下手機,再也沒做任何回復。
一擲千金的富豪未必就愛心爆棚,就算街頭乞丐也會有暖心的舉動
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人們開始習慣用金錢來衡量一個人的愛心。分發的錢越多,越是有愛心的表現。印象最深的就是08年汶川地震學校組織捐款,學校放了很多關于地震的視頻,希望我們回家跟父母要錢來幫助汶川地震中的人們。后來,我媽給了我20塊錢,神情悲憫:天災人禍,希望汶川少一些死難,早日恢復原貌。
我把20塊錢塞在文具盒的最底層,一直到班長收了以后才松了一口氣,深怕把這么多錢給丟了。后來才知道,20是我們班最低金額。學校開了表彰大會,按金額排名表揚。當然,名單里沒有我。校長著重表揚了那個捐了1000塊錢的同學,夸他有愛心,以后肯定也會有大的作為,讓我們像他學習無私奉獻的精神。大家都圍著那個同學夸贊,只有我很是落寞,苦澀,卻又不知道該說什么。我沒法說,20塊錢夠買一雙黃球鞋,我媽在地里穿著那雙黃球鞋破了又補,補了又破卻還是舍不得買新的;我沒法說,我不知道10張一百的人民幣放在一起到底有多厚,我在家里也沒看見過;我沒法說,其實我真的把我能獻的愛心都獻出來了……
從那時候起我便意識到錢真的是個好東西。不然,你看為什么同樣是想幫助困難的人,他卻得到了無數的贊美和認同,只因為他是1000,而我只是20。其實,我并不是出于想被贊美而去幫助。我難過的是你拼了全部的愛,全部的心想要去幫助別人,有人卻告訴你,你的錢太少啦,根本起不了什么作用。
愛心本就無價,何必用金錢來束縛?你不能用富豪捐款的標準來要求普通人。愛心也并非與金錢成正比。我是不夠大方,可也是最大能力之內,你憑什么嗤之以鼻?
愛心出自本能,當你從道德的層面去要求別人獻愛心本身就是不道德的。
不久前,朋友小英跟我抱怨某某企業的老總太摳門,完全沒有愛心。我覺得很納悶,畢竟在我印象里那個老總人爽快正直,對員工,對小輩都很大方。用南京話來說就是:很泰氣。后來經過講述我才明白原委。
大概在一個月前,大偉曾在我們微信群里轉發了一條關于自己同學得了白血病的文章,里面附了病例,治療照片,醫療收據等等,真實且感人,并且在發完這些后直接@了上面說的那位老總。老總也是爽快,直接要了支付寶轉了10000并在我們群里發了截圖。之后群里的幾個總經理也發了自己轉了500或1000的截圖憑證。一時,大家一片感激夸贊,說老總們真是豪氣啊。后來,小英的同學的妹妹也生了嚴重的病,一時小英的朋友圈刷滿了各種“獻愛心,挽留生命”的說說。聽說,她也私下找了那位老總,希望老總能幫幫忙。老總沒有直接回復,讓一位員工代為婉轉的拒絕了。社會需要幫助的人太多,他也不可能面面俱到,他不能改變世界。
小英抱怨了很久:“什么嘛?我又不是明擺著問他要錢,就算他不捐錢他可以幫我轉發,憑他的影響力肯定會有用的的啊!再說,好歹他也是企業老總,錢的多少是心意,一點社會責任意識都沒有嗎?”
可真是冠冕堂皇,又讓人無力反駁的理由啊。
可是姑娘,你有沒有想過,當你站在公平正義的角度以道德之名要求別人獻愛心本身的行為就是不道德的!你看到的是別人錢累積的結果,可曾想過累積過程的艱辛。憑什么你動動嘴幾句話別人就要把錢給你?別人愿意或是拒絕都是權利,沒有人有權評論。換而言之,就算馬云愿意把資產平分,也依舊有還有人需要幫助,需要更多的錢。何況,目前看來馬云也沒有這個意愿。世界很大,愛心無止。我們只能說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幫助別人,沒有人是上帝,我們也要生活,我們有權對別人強制要求的獻愛心 Say No!
當道德開始綁架,善良便披上了虛偽的面具。請不要讓愛心變質,也不要讓任何一個有愛心的人心寒。
愛心無價,貴在真情。沒有綁架的道德,只有真心的幫助,與君共勉。
陳小魚兒:用心生活,寫溫暖的文字,做溫暖的人,分享愛的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