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遇而安》之我讀——這不是本成功勵志書
“四十年的經歷,真實從容,順應本心,不執迷,不惘然。”
孟非在自序中描述自己的書“寡淡如我,如果有人肯讀完它并由衷地認為很有意思,我只能認為:這是一個奇跡”。這本書確實沒有太多意思,但也不是那么無聊。書中沒有太多震撼打動人的地方。前部分寫小時候,更多的是對重慶,南京印象的描寫,還算不無聊。中間部分才更多寫到自己,尤其寫了在印刷廠上班以及剛到江蘇電視臺當臨時工的事情。最后就是各種小游記。
首先對于孟非小時候那些事,著實看過沒有太大印象,就知道他語文成績很不錯,但理科成績很糟糕,高中跟朋友偷過試卷,卻錯偷成模擬試卷。那時候他就開始抽煙了(難怪現在牙不好,隊長發現孟非嘴有點歪,懷疑他是為了遮擋黑了的牙齒)。他不是好學生,也算不上真正的壞學生。高考落榜后去印刷廠當了印刷工人。
孟非很少描述自己那時的生活多么苦,也沒有什么抱怨,反而更多描述大家的努力,以及工友間的義氣。而后是他的工傷,以及后來與領導大吵一架毅然離去。
孟非真的如他自己描述的那頁“真實從容”。他沒有就此墮落不振,但也沒有其他名人自傳中那樣“幡然醒悟,奮起拼搏”的感覺。從他的平凡到大紅大紫,真的給人感覺就是“順其自然”。也許認真做好手頭上的事情,不去做白日夢,踏實真實,就是他的性格,他的本質。
成功的開始,并非在開始就被預料到了。一切從一開始就是毫無征兆的。他也說他主持《非誠勿擾》時,根本沒想到這個節目會這么火。對于捧紅他的讀報節目和非誠勿擾,他沒有太多地描寫,仿佛他未曾有過任何刻骨銘心地挫敗或努力,反倒是對于之前不出名時做平凡不太起眼的工作有更多的描述。不知他是可以如此,還是無意中流露出了他那本真的心境。
不說不代表不存在,不代表沒有努力投入過,不代表沒有過挫折痛苦。因為他已經習慣了在很不起眼的事情上都認真投入,所以到了讀報和非誠上,他也只是秉持著一貫的態度而已。
自己對自己的總結,可能更多是對自己的交代。有些話,不必說出來。
對于非誠勿擾,他也僅是引用兩篇他人的文章,依他的話說“自己評價這個欄目恐怕不太適合,自己夸自己總是不太下的去嘴”。
之后就講了他當臨時工跟攝影隊去新疆拍攝“西域風情”紀錄片、在體育欄目工作時去希臘德國、以及任新聞頻道主持人時去以色列等的所見所聞所感,對于每個國家他也表達了自己的看法。但說實話,我對于地理歷史知識較少,光看新疆篇里那長長的弟妹都很犯迷糊,更何況以色列等國家的歷史背景、宗教信仰等更是知之甚少,看起來缺乏興趣,缺少共鳴也是很正常的。至于在增長見識方面,當然也算是了解了一些風土人情,但也只算是零碎片段,畢竟不是知識普及類書籍,不可能做到知識結構很系統。
總之,這本書適合本來就對孟非這個人十分感興趣,或是也很容易從他的各種新疆、希臘、德國、以色列的介紹中獲得共鳴,或是處于較低層臨時工等身份卻又心懷大志,或是有志于從事電視臺行業的人閱讀。
但是——記住,這不是一本勵志書。
《隨遇而安》之我感---活得真實
感觸最深的莫過于孟非身上的兩大特質。
第一,從容。感覺他不管身處哪個地方,沒感覺出他的任何不滿不甘。他沒有強烈地表示出他急于奮發成功的欲望,卻一直在用行動做好他正在做的每一件事情。以前我一直在這個世界的矛盾中猶豫。有人說“砌墻工應該記住自己不是在砌墻,而是在建一座宏偉的教堂”,有人說“如果你天天惦記著你的教堂,會無法專心于手頭累磚砌墻這么重復枯燥瑣碎的事情,應該活在當下”。任何單獨一種可能都有點極端,只是看兩種想法的分量比例。我感覺孟非應該是后者居多的。不是不上進,只是知道有些事情不能太著急,要一步步慢慢來,做到手頭上的事情才是最重要的。所以,他身上的這一點,對于浮躁的我來說,也是十分可貴且重要的。而他整本書包括標題“隨遇而安”的基調,也都是強調這么一種“做好現在,順其自然,自然會水到渠成”的感覺。
第二,表達能力強,幽默。在“他們說《非誠勿擾》”這部分,邀請的張紅軍寫的文章“本色孟非”,就總結了孟非的三大優點,細看來,大多是夸贊他的語言能力。孟非自己也說過自己語文好,但經過張紅軍這么一描述點撥,更加佩服孟非的口才。他的語言能力,不張揚,不炫耀,個中底蘊需慢慢觀察品味,不容輕易看出。
最后用張紅軍文中引用的美國心理學家認為情商水平高的人應具有的特點做個結尾吧,據張紅軍表示,這些點在孟非身上都有,這也是他能夠勝任《非》節目并提升節目品牌影響力的內在保證。
社交能力強,外向而愉快,不易陷入恐懼或傷感,對事業較投入,為人正直,富于同情心,能認識和激勵自己和他人的情緒,無論是獨處還是與許多人在一起時都能怡然自得。
雖然別人所擁有的優點不都是自己要做到,畢竟人的性格各不相同,但是盡量活得真實這一點,我們都可以做到,幸福快樂地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