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不是一本教孩子的書,而是一本愛孩子的書”......翻開書本,很快就被這句話吸引,“它就像一把打造了10年的金鑰匙,引領讀者了解兒童成長的規律,破解兒童內心的密碼”。
開始讀便被深深吸引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1、它告訴我們到底什么是敏感期?
平時帶孩子在小區玩,經常會聽到同齡媽媽們提到敏感期,可什么是敏感期?敏感期的孩子有哪些具體表現?敏感期會在孩子哪個年齡段內出現?她們卻含糊其辭,而我也僅停留在知道敏感期這個詞而已。
這本書中給了明確的解釋:
“所謂敏感期,是指在0-6歲的成長過程中,兒童受內在生命力的驅使,在某個時間階段內,專心吸收環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質,并不斷重復實踐的過程。”
原來它重在“內在生命力”、重在“專心”、重在“重復實踐的過程”。
比如剛出生的孩子特別愛吃自己的小手,好像那是人間美味;扔掉手里的搖鈴,你撿起來給他,他馬上又扔,并且無比開心的體驗著反復撿起、扔掉的過程;你給他講故事,他會不斷的要求你再講一遍。
之前我不明白孩子為什么要如此反復的做一件事情,記得寶寶一歲半的時候,有天晚上給他講睡前故事《烏鴉喝水》,講完了,他說媽媽再講一遍,最后一共講了12遍,他說:“媽媽寶寶困了”。
看完書,我才明白,原來這些只是受他內在生命力驅使的一種生命現象。
2、對敏感期有了更直觀的認識,很容易和自己孩子生活中的一些表現進行配對
書中收錄了200多個孩子敏感期的真實案例,這些案例是媽媽們和老師記錄的,看著這些文字,就好像看到一個活生生的孩子,又好像是看到自己的孩子一樣。
為什么會這樣呢?我想,因為每個孩子都會在那個階段表現出那樣的行為,這些不受外界任何影響,僅僅受內在力量的驅使,是每個孩子生命成長過程中都會經歷的階段。
比如“執拗敏感期”,一般在3-4歲進入執拗敏感期,或者3歲前進入這一敏感期,突然有一天,當孩子說“不,我就不”,從原來的可愛懂事,到現在你提的任何建議他都會用“不,我就不”來回復你時,我經常聽到大人會責備說:這孩子怎么越大越不聽話了,我也同樣這樣責備過孩子。
真的只是孩子不聽話了嗎?
孫瑞雪老師在這個章節點評到:“兒童自我意識一旦覺醒,就開始用抗拒和拒絕別人的方式有意識的練習使用自己的意志,喜歡說不,面對家長和老師的話,不管喜不喜歡,同不同意,都說:不 ,我就不。”
哦,原來孩子不只是在和大人對抗,而是他進入了執拗敏感期,孩子開始說不,我們不應該只從成人的角度,一味的認為孩子不聽話,而是應該從孩子成長的角度來看待,因為孩子自我意識的覺醒,意味著他的生命過程又上升了一個新階段。
這個階段,我覺得能做的,就是要理解孩子,跟他溝通,引導他說出自己內心的想法,這樣才更利于幫助孩子順利的度過這一敏感期。
3、看待孩子敏感期表現時,開始學著反思自己,怎樣幫助孩子順利度過各種敏感期?
孩子的自我意識一旦覺醒,各種敏感期會接踵而至,比如執拗敏感期、追求完美、藏、占有欲等等。
看“追求完美”這個章節的時候,看著看著便笑了,因為我的寶寶也這樣做了,特別是對食物的要求上:我把葡萄剝了皮給他,他會生氣的扔掉,然后去拿碗里完整的葡萄,再美滋滋的吃掉;剝桔子,每一瓣都必須完完整整的,有一點扣破了皮,他都說爛了爛了,不要不要;吃餅干,每一塊必須完完整整的,缺一個角都不愿意......
再看3-4歲章節之前,每每遇到這樣的事情,我都忍不住要發火。
現在,孩子出現類似這種情況時,我會反思自己,會問孩子,你需要媽媽幫忙嗎?或者問他,你要大塊還是小塊?讓他自己去選擇,當他說“不”時,我會鼓勵他把內心的想法說出來,跟他一起找原因。
寫在最后:
既然幸運的看到這本書,那在面對孩子每一個敏感期,就更應該理性的,從孩子成長的角度來看待問題,給他自我的機會,讓他自己去做、去經歷,自己決定、自己選擇,在他哭鬧、焦慮時,陪伴他,引導他說出內心的想法,這樣才能跟他一起解決問題,我想這才是我看完這本書,最大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