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個月至少能讀完一本至少10萬字的書這個標準作為參考得話,那么一個月前我的閱讀習慣是負的,也就是那種非常不愛讀書的人了,可是從今年十一過后,到現在,不到30天得時間,我已經陸陸續續閱讀7本書了,按照今年“新華網”調查的平均閱量“每年10本書”來算的話,我目前的閱讀效率是平均值的8.4倍,下圖是我最近一周的閱讀時間總量。
可是,一直到大學畢業以前,我的課外閱讀量約等于0。業余時間有很多,但唯獨對“讀書”這件事是能拖就拖,書架上擺的不是知識,而是古董。今天回顧我的時間記錄,才發現我算是養成初級的閱讀習慣了。
從開始閱讀,到主動地讀書,經歷了3個半月的時間(雖然只有最后一個月感覺進入了“狀態”),但是,這3個月一點兒都不痛苦,我從來沒有強制要求自己的讀書時間和書目,這一切都是自然發生的。我很好奇,我從拒絕閱讀,到逐漸養成習慣是如何做到的?于是,便有了此文。
一、“開始”階段
開始閱讀時,必要的是:
不抵觸
所以,不要給自己設置高目標,甚至可以不設置目標,隨性地去讀。同時,選擇一些文字接地氣、通俗易懂,但能提高認知水平的書籍。
我當初“讀下去”的第一本書是《把時間當作朋友》(其實我讀的但沒讀下去的第一本書是《野蠻生長》),這類書籍屬于社科中“自我管理”類的,大眾化語言,內容貼近生活,同時又能提升我們的思考力(理解力)。
要注意幾點:
第一,不要讀雞湯勵志書籍。因為這些書對我們培養讀書習慣沒什么幫助。一定要選讓自己“越讀越嗨”的書,并且嗨完之后,再一回想,確實能記得一些有用的概念。前面這句話就是選書的“判斷標準”,十個字總結——“讀時很爽,讀完回想更爽”。
第二,少讀過于專業的、主題是自己不了解的,以及內容比較復雜、難懂的書。比如:讓你一上來讀《論語》、《利維坦》或者《全球通史》你可能要崩潰掉,因為這些書要么內容復雜要么專業性強。
總的來說,一開始讀的書要注重“體驗”,即,“不抵觸但有收獲”。選語言有親和力的,內容能提高我們理解力的,但又不會過分超越我們現有認知水平的書。同時,不要過分擔憂讀書這件事,隨性去做,因為當你體會了讀書的快感后,你就不想失去。
二、“習慣養成”階段
“開始”階段和“習慣養成”階段沒有明確分界線,過渡時間也因人而異。不過,我介紹幾種方式,來盡可能地縮短過渡時間。
第一,多屯書。
《成功、目標與動機》這本書提到一個心理學的概念“觸發點”。意思就是有關目標的文字和圖像會在我們大腦中形成潛意識,這些文字或者圖像就是我們開啟行動的觸發點。把這個道理推廣到閱讀習慣的培養上:在我們經常逗留的地方屯大量書,甚至可以寫點“今天你閱讀了嗎?”這類雞血標語,雖然不會對我們一時產生什么積極影響,但時間長了,我們可能會不自覺產生“好無聊啊,要不那本書翻翻”的想法,接下來“取書,讀”的行動不耗費任何成本,因為書就在眼前。
第二,每天只讀一頁。
培養一個習慣最好的方式就是把它變成“微習慣”。為自己制定一個“在任何情況下,每天都能完成”的目標——堅持“每天讀一頁”書。
完整流程是這樣的:設置“最小可行性”目標(每天讀一頁)→一天之內,無論何時何地都能順利完成→一旦行動,通常情況下都會超額完成(讀了10頁)→不要提高目標,除非你已經能超額完成很多很多,并且持續了至少60天。
為什么要這樣做?我在上一篇文章《》里講過。
第三,做記錄。
這里指的是:做“閱讀時間”記錄和“讀過的書”的清單記錄。
理由很簡單,第一,為自己創造成就感。有一種對“成就感”重要性的感性描述——其實,我們最不愿意放棄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們這一路的付出。例子太多了,想想你追女神的時候?
第二,提供反思(反饋)。到現在,我通過時間記錄,就能知道某段時間上,我對閱讀的投入,還能通過我的“平均閱讀時間”來合理安排閱讀這事,畢竟我們做事通常是在“均值”上下波動的,我從均值的變化發現我最適合閱讀的時間,這對讀書和時間利用來說,都是有好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