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為給孕婦學校的媽媽們講課,重讀了《遇見未知的自己》。這次重讀比第一次容易了很多,基本都理解了張德芬老師所知為何物。遂決定從頭到尾整理一遍,串一下自己學習的思路。
我是誰
我是盛藍,我是醫生,我是副主任醫師,我是母親,我是女兒,我是下屬,我是員工,我勤勞能干,愛好廣泛,......
這是你的身份認同,一個看待自己的角度。這不是真正的你。
我是身心靈的結合體?那也不全對。
身:我有一個身體,而我并不是我的身體。
心:頭腦?包括知識、思想、情感。我能感覺到思想,感覺,它們是我的一部分。主體和客體是一回事?如果主體的我可以感受到作為客體的思想、情感,那么兩者不應該同為一物。
靈:靈魂?但是被很多宗教、哲學濫用了,不能貼切地表達我是誰。
我們在用語言表達言語不能表達的東西,所謂“道可道非常道”。如果月亮代表我們真正的自己,而且它是無法用言語具體描述清楚的東西,那么我們所有的語言去描述它的嘗試,就是指月之手。
我們到底要什么
錢、權利、健康、性、愛和快樂?
老人說:我們追求的是“愛,喜悅,和平。”
愛是無條件,不求回報的真正的愛。
喜悅是由內而外的綻放。
不快樂正是失落了真實的自己。
角色面具
我們每個人天天都在演戲?扮演好員工,好朋友,好公民,好子女,好父母,好人?為了演好這些角色,都要因時因地的戴上一些面具,丟失了真我。
死亡來臨的時候,會把所有不能代表真正的我們的東西席卷一空,而真正的你,是不會隨時間甚至死亡而改變的。
從小到大,又一個意識一直存在,盡管身體,情感,感受,知識和經驗一直在變,但是我們仍然有一個基本的內在真我的感覺。這個內在真我不隨身體而生,不隨死亡而滅。
未知的自己
真我就是愛、喜悅、和平。
丟棄自己不實的身份認同,而且不被自己的思想,情緒以及身體限制和阻礙的人,都能展現真我的特質。
從來沒吃過冰淇淋,會對冰淇淋有渴望嗎?
不會。
所以,愛,喜悅,和平是我們曾經擁有的。
這個世界的實相
任何物質都是空的。很多現代偉大的物理學家告訴我們,即使原子和分子的內部空間里,粒子其實占據了很小的空間,其余都是真空。這些粒子像音符的波動一樣,是震動的頻率,也就是能量。
吸引力法則
我們的身體、情緒、思想和角色扮演、身份認同這些個能量,把我們生命能量的源頭團團圍住,也隔絕了愛、喜悅與和平。
與自己生命源頭沒有聯結,失去了能量的來源,所以不停地向外求取。
控制他人、用權力凌駕他人、獲得他人關注、認可、喜愛,或者證明自己對、好、高人一等。都是通過不同的方式試著奪取別人的能量。
看你周圍吸引來的人就知道自己能量的振動頻率是什么樣子了。
我們創造了自己的世界
大腦每秒要處理四千億bit的信息,但是我們只能意識到其中2000位的信息。所以,我們會選擇性地去看東西,并且以此來體驗這個世界的人或事物。
情緒模式
身體或大腦層面產生情緒感受,下丘腦馬上組裝一種化學物質,叫做勝肽,隨血液跑到身體每一個細胞,被細胞周邊上千個感受器接收。如果很久不生氣,你的細胞會有生理的需求想要去發脾氣。
自動化導航系統
人生模式
先去潛意識里探尋你那個被寫好的自動化程序,把它帶到意識層面來。
讀懂自己的人生也不是一下子就能讀懂,慢慢來。
潛意識的表達
你不是你的工作,你不是你的表現,你不是你的成功,也不是你的失敗。這些外在絲毫動搖不到你那個內在的真我,看清楚小我的虛假認同!
夢是潛意識同樣意識的橋梁。
一再出現的生活模式。
說漏嘴。
上癮癥。
我們身體的障礙
身體怎么構成我們與真我之間的障礙的?
出生讓你以為你的身體和這個世界是分離的,為了保持自我感,我們就發展出了小我,在這個世界上抓取所有我們能抓取的東西。
無以明之的不安全感和分離感就變成了一種存在性焦慮,成了我們每日生活的背景音樂,不停地在播放。
所有造成我們與真我隔絕的東西都像黑暗一樣,我們所能做的就是拿覺知之光去照亮它們。所謂覺知之光就是重新和我們的身體聯結。
與身體對話,傾聽身體訊息
運動本身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在做它時的心態和狀況。無論是跑步,快走,游泳,太極拳只要你專心關照自己的身體,這些運動都可以成為一種冥想。
身體要好好照顧,年輕的時候,身體只是當作工具在使用,盡管它是在最佳的狀態,但是并沒有和它聯結。當專心把注意力放在雙腳上,這樣就是一種步行禪的冥想。一天當中,你有多少時候會花一點點時間注意力在你身體的感覺上呢?習慣于注意自己身體的感覺,時時安撫照顧它的話,很多疾病就不會因為日積月累而產生。
飲食與健康
1、40%谷物,40%水果蔬菜,20%蛋白質。
2、早餐吃得多,晚飯要早,少。兩餐不要超過4小時。
3、食物分量: 輕食和少量多餐。七八分飽就適可而止。
4、烹飪方法: 生食蔬菜,少油,水煮,蒸。
5、細嚼慢咽,不要太冷太燙。
卸下光環后的人生
還沒戴上怎么卸下?哈哈。那就學習卸下還沒戴上的光環。
不去在意別人的眼光和評論。我們只看見我們想看到的東西,而別人拿什么標準去過濾信息,真的是管也管不著。無論別人說什么,受到影響的只有我們的小我而已,如果能夠接納小我的縮減和被打擊,再多的流言也不怕。
我們的擔心是為了別人還是自己?
如果是為了自己,還自以為有權管對方,促使別人改變,這種做法不但白費力氣,而且還會造成兩人關系緊張。你可以把你知道的,你認為對的,正確的東西和他們分享,但是背后不要設定一個預期的結果。如果你強加這些觀念在他身上,他的小我第一個會做的事就是反抗。
出于關心的提醒和出于恐懼的擔心怎么劃分?
表面上也許看不出來,但是在能量層面上,而且在孩子心理感受上,可以分得出。
一個人的命活多長,是老天的事,一個母親再怎么樣努力去保護孩子都是無法與天命違抗的。
ego!自我身份認同。
自我身份認同感。我有一個好工作,我有一個好伴侶,我有一雙好兒女,我有很好的習慣,我有很好的人生觀......
我有一副身體,但我并非自己的身體。我可以看見并感覺到我的身體,然而凡是可以被看見以及被感覺到的,并不是真正的觀者。我的身體也許疲憊或興奮,生病或健康、沉重或輕松、也可能焦慮或平靜,但這與內在的真我全然無關。我有一副身體,但我并非自己的身體。
我有欲望,但我并非自己的欲望。我能知曉我的欲望,然而那可以被知曉的,并不是真正的知者。欲望來來去去,卻影響不到內在的我。我有欲望,但我并非自己的欲望。
我有情緒,但我并非自己的情緒。我能覺察出我的情緒,然而凡是可以被覺察的,并不是真正的覺者。情緒反反復復,卻影響不到內在的我。我有情緒,但我并非自己的情緒。
我有思想,但我并非自己的思想。我可以看見與知曉自己的思想,然而那可以被知曉的并不是真正的知者。思想來來去去,卻影響不了內在的我。我有思想,但我并非自己的思想。
我就是那僅存的純粹的覺知,是所有思想、情緒、感覺與知覺的見證。
情緒的障礙、體驗、爆發、療愈
無聊,失望,焦慮,壓力,恐懼,悲傷,嫉妒,憤怒,不安,不耐煩。
在從小到大的成長過程中,缺乏情緒上的支持和關懷。有負面情緒的時候,大人不是想要幫助她立刻消除就是打壓,無論采取任何策略,情緒沒有被認可,被接受,那么,它們也從來沒有離開。給孩子無限情緒上的支持和認同不會寵壞小孩,只是去接納孩子的情緒,不去阻止或是否定,但是行為規矩還是要遵守的。情緒是一種能量,回來也會走,我們要做的,就是給孩子無限的愛和支持。如果用轉移的方法來教孩子避開負面情緒,孩子長大后就學會了用替代品來逃避情緒,比如抽煙,吸毒,還有那些工作狂……
對于孩子來說,一些天生的恐懼,所求不得的憤怒,失望落空的悲傷,都只是一種自然生命能量的流動而已,會來就一定會走。這些能量叫做"痛苦之身",在我們的身體里以痛苦為食,如果你不喂養它想要的食物的話,它會制造一些事端來產生它所需要的情緒來維生。對某種特定勝肽的需求,會造成對一些事物的自動反應。某條特定路線的神經網絡就已經架構好了,所以遇到狀況我們就會不假思索移動作出反應。
身體習慣要一種化學的物質,這種物質叫做勝肽,就像吸毒的人要嗎啡一樣,是一種毒癮。
消除毒癮的方法,每天讀和寫下面的話:
我看見我在尋求被輕視的痛苦感受,我全心地接納這種感受,并且放下對它的需要。
我看見我在尋求被背叛、被欺騙的痛苦感受,我全心全意地接納這種感受,并且放下對它的需要。
我們有這樣的遭遇,是因為我們需要這樣的遭遇而產生的情緒。我們的遭遇是配合我們需要的那種情緒而產生的。看見它、接納它、然后放下對它的需要。天天念天天寫,說給自己的潛意識聽,這樣我們把我們的意識擴大了,當熟悉又痛苦的情緒出來時,可以試著問自己,我可不可以歡迎它?不行也沒關系,那我可不可以允許它存在?然后你會發現,你允不允許,它都存在了。可是當你回答我可以允許它存在時,你的內心就升起一股力量,你就不會那么害怕、排斥讓你痛苦的情緒了。
把責任推到別人身上,自己可以成為一個完全無辜的犧牲者、受害者,全力攻擊別人。遇到老人后還不如不遇到,不能撒潑耍賴,還要冷靜分析自己潛意識模式,簡直像做手術不打麻藥。受苦有兩種,一種是無知,無名的受苦,就是隨潛意識的操控而受苦,同時在抱怨、抗拒那個痛苦,這樣的痛苦不能讓你成長。
另外一種受苦是有覺知的受苦,當你感覺到撕裂般的的痛苦、要爆炸般的憤怒,不逃避,不抱怨,全然去經歷它。讓這個被壓抑的能量爆發出來,不批判,不抗拒,在愛和接納中去經歷它。這樣的受苦,是你走出人生模式,成長的契機。
愛過痛過哭過去臣服
臣服不是對人臣服,是對事臣服,對本然,就是對已經發生的事情臣服。事實就是最大,我們受苦的最大原因就是抗拒事實。臣服的第一步就是要先看到自己的抗拒,而且看到自己的抗拒是徒勞無功、無濟于事的。
覺得自己不夠好的想法來自于我們和真我分離的結果。若菱與工作、婚姻過于認同,全面挫敗以后,讓若菱重新找到立足點的話,她會更堅強、更有自信。浴火重生的鳳凰是更有生命力的。
臣服的好處就是,當你接納了當下,不徒然浪費力氣去抗爭的時候,事情往往會有意想不到的轉機出現,你才發現原來的掙扎真的是白費力氣。破解情緒障礙,最重要的就是臣服。
腦袋里的思想我們無從控制,只能觀察檢視它。看到我們的思想時,你就切斷了與它的認同,檢視它的真實性,你會發現,我們幾乎90%的思想都是不正確的。把注意力帶回當下,放在正在做的事情,或者把注意力放在你的內在身體,去體驗你當時身體各部分感受,或者把注意力放在你的呼吸上。
我們是一個完整的人,不可能只有一面而沒有另一面。你被告知勇敢,你怯懦的一面呢?你被灌輸能干,那么不能干的地方就一定會被否定和壓抑。但凡不被允許的哪些特質,就被我們壓抑在潛意識里面。但是它們是一種能量,不會因為你不承認它的存在就消失。這就是榮格所說的“陰影”,被我們壓抑的、否定的、抗拒的內在特質,從小到大不被父母環境認同的各種情緒,都是沒釋放的能量,儲存在我們的細胞記憶里。它們會時不時浮上臺面,造成我們的困擾,但是我們并不想去看他們,于是,我們怎么做?于是,我們會發展出很多策略來逃避腦海里喋喋不休的聲音,蠢蠢欲動的不安、浮躁,莫名的憂傷……
策略:拼命工作,酗酒,抽煙,各種癮癥,看電視,過度運動,幫助別人,學習,泡夜店,換伴侶,換工作,上各種心靈課程,上教堂......,還有投射。你不想面對自己的內在的那個部分,任何大師都觸碰不了。只有你自己愿意進去探索,把里面的東西拿出來,攤在陽光下接受療愈,或是把光帶到洞中,療愈才會發生。
有些人每天把時間排的滿滿的,就是不愿意去面對自己。
接受了應該和不應該,我們產生了很多信念,價值觀,態度,標準來約束自己,也來衡量、批判他人。這些就是我們思想的基礎,可是我們從來不去檢測我們思想的正確性。
當我們對某一類人或行為特別有意見,特別看不慣的時候,就是一種自我投射的行為,也是一種逃避策略。
外面沒有別人,所有的外在事物都是你投射出來的結果。
我們面對每天的生活,都去試著活在當下,臣服所有已經發生的事。已經發生的事就是神,因為不是神的旨意的話,它不會發生,所以我們要臣服于它。
第一個層面的臣服就是接受事實,第二個層面的臣服是臣服于因事件而衍生的情緒,不要與它抗爭。這些負面情緒就像黑暗一樣,你驅散不走它們,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帶進光來。喜悅是消融負面情緒最好的光。
思想的癮頭、攪擾
在每個負面情緒后面,都有一個支持它的思想。因為情緒是身體被我們思想刺激后而產生的反應。我們真的可以在一念之間就超脫思想的束縛嗎?你要下定決心,不再被你的思想干擾,然后要花時間去培養覺查和定靜的功夫。看見覺察之后,必須有足夠的心量去包容、接納。這個功夫得自己修煉。
讓我們心理上受苦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們對事件的想法和圍繞著這個事件所表演的“故事”。
靜坐冥想的功夫不到家,我沒有辦法定靜我的思想。擾人的思緒就像洪水般在腦海中奔騰。在形成定靜肌肉發展形成之前,傾聽自己腦袋里的聲音,做一個觀察的臨在。這份了解,就不是一個思想了,它是對你臨在的一個感覺,一個新的意識的次元就升起了。透過這樣的觀察,你可以感覺到那些思想下面的一個比較深層次的自我,一個有意識的臨在。
我們以為情緒上的抗拒和反對,可以改變我們不想要的事實。
我不是我的婚姻,我的真我不會因為別人的眼光、我婚姻的狀態而有所改變。我看見并接納,我有被背叛和欺騙的痛苦感受,我要放下對它的需要。我是否可以歡迎這種被羞辱,被貶低的感受?不可以!那你可以允許它存在嗎?試著感覺那份痛苦,不抗拒,不逃避,然后臣服,我可以允許它的存在。不逃避,不壓抑,感受身體的反應,不帶任何預設立場,只是去允許!
認同的解離
凡是你抗拒的都會持續,當你抗拒某件事情或是某種情緒,你會聚焦在那種情緒或事件上,這樣就賦予它更多的能量,它就更強大。
受害者,被棄孤女,癌癥患者……
破解身份認同要靠覺察。事業,家庭,成就都不是真正的我,小我不擇手段的去認同各種各樣的事物,好延續它的存活。你所向往的東西必須是命中注定該是你的,或是與你的更高目的是一致的,有利于人類社會的。
振動頻率相同的東西會互相吸引。真心想要必須打心眼渴望這個東西,讓自己隨時隨地都處在你已經得到了你想要的東西之后的感受。你采取行動的過程應該是毫不費力而又充滿喜悅的,這樣不但效果更好,你也樂得輕松。你想要的東西必須愈真實具體、愈清楚愈好。要言行一致,說的想的要與做出來的是一回事。
未實現前先感恩。
允許小我被貶低,縮小的感受,只要你允許,內在空間就會因此而擴大。
所有的人事物都是你內在的投射,當外境有任何東西觸動你的時候,記得,要往內看。看看自己哪個地方的舊傷又被觸碰了,看看自己有哪些陰影還沒有整理好。不要浪費能量在那些外在的、不可改變的、不可抗拒的東西上,先在內在層面做一個調和整理,然后再集中精力去應付外在可以改變的部分。
如果你發現自己的一個人生模式,而無力消除,最好的方法就是祈禱。
破解之道:身體———聯結、情緒———臣服、思想———檢視、身份認同———覺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