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思考能力至關重要,卻也相當脆弱
這半年來,我寫過不少關于思考的文章。
諸如:
你的深度思考能力,是如何一步步被毀掉的?
你是在獨立思考,還是在被洗腦?
這個世界,正在把我們變得越來越懶
……
在這些文章中,我一直堅持一個觀點:我們的思考能力至關重要,卻也相當脆弱。
娛樂,欲望,消費主義,信息爆炸,都在無時無刻地試圖破壞和摧毀它。
「毀掉」,并不是一個象征性的修辭手法,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它是一個事實:我們的大腦,是具備「可塑性」的。
我們的大腦并不是固定不變的,它會隨著我們的運用和學習,不斷地改變自身內部的構造,來更好地適應這個環境。
所以,我們每一次的思考,練習,操作,以及對信息的接受和吸收,其實,都在潛移默化地重塑著我們的大腦。
基于此:大腦是可塑的,周圍的環境和我們自身的行為每時每刻都在影響塑造著我們的大腦(潛意識和主觀意識)。
#大腦可塑性的生理基礎
先從一個有趣的概念講起:HOMUNCULUS。
在如何高效克服情緒的困擾?中,我提到過:我們的大腦可以分為三個部分,分別是爬行腦、邊緣系統和新皮層。
這其中,專門負責認知、思考和復雜動作的,都集中在新皮層上 —— 這張約2-4毫米薄,兩張報紙大小的「紙巾」,決定了「你是誰」和「你能做什么」。
那么大腦皮層由什么組成呢?就是我們非常熟悉的神經元。
神經細胞們,以神經元為核心,加上各種膠質細胞、支持細胞,構成了這張「紙巾」。
簡而言之:如果我們把一張紙巾放大,仔細看,能看到它由各種密密麻麻的纖維組成。而在大腦皮層中,這些纖維就是神經元和突觸。
這就是我們的思維棲居的地方。
接下來我們要看一個有趣的東西。
我們知道,不止思維,實際上各種復雜的運動 —— 比如彈奏鋼琴、拉弓射箭、運筆寫字等,都是由大腦皮層所控制的。
在皮層中,專門有兩個部分,負責這些活動:運動皮層和體感皮層。
我們對身體的一切掌控,都是由兩個部位發號施令,然后調動身體的肌肉來完成的。
越復雜、越精細的行動和部位,調動它們時,所需要的神經細胞就越多。
也就是說:我們用得越多,要求越高的部位,在大腦皮層中所對應的的部分,相應的,也就越大。
這是先天還是后天形成的呢?很大程度上,是后天形成的。
舉個例子:在體感皮層中,負責手指的部位是彼此相鄰的,食指旁邊是中指,中指旁邊是無名指,跟我們的手指結構非常相似。
為什么會這樣呢?一個有力的解釋是:因為我們總是同時使用幾個相鄰的手指(比如撫摸某樣東西,或者握持某件物品),所以,這些神經元會傾向于靠得更近,這樣才能更好地建立彼此之間的聯系。
靠得更近更好聯系,但為什么不是先天就是這樣呢?沒有對比。
所以,我們此時此刻大腦的結構,并不是從一出生就注定的,而是出生之后,隨著我們對這個世界的探索,慢慢形成的。
#Hebb Learning
關于知識的部分非常復雜,并且至今神經學家的探索也很粗淺,但目前一個普遍認同的結論是:知識的編碼和儲存,實際上是一個生理過程。
我講過:大腦儲存知識的模式,是「節點」和「聯系」。各種節點通過彼此的邏輯聯系組合起來,就構成了我們的知識網絡。
而節點和聯系對應到大腦的生理結構中,就是神經元和突觸。
一個神經元被激活,通過突觸這個渠道,激活其它神經元 —— 這就是一次思考的過程。
我們如何學習新知識呢?本質上,我們是通過把兩個節點組合到一起,建立它們之間的突觸關聯,來產生一個新的知識。
比如:我學到一個知識,叫做「三國時東吳盛行部曲制」,那么,在我的大腦中,「東吳」和「部曲」這兩個節點,就產生了一個聯系。這就是一次學習過程。
但還沒完。如果這個聯系只是短期的,那么,它只是短時間內被激活,并不會形成長期的通路。
要如何形成長期通路呢?我們必須不斷地、反復地激活它。這樣,兩個神經元之間,就會產生一條新的突觸通道。
不斷地重復刺激,形成穩定的突觸通道,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手動狗頭)
到此,我們就通過「強行改變大腦的生理結構」,來為我們的知識網絡,重新增添了一個新的知識。
這就是神經學家 Hebb 提出的學習理論,后來被稱為 Hebb Learning。
這套效應,在 Hebb 提出的幾十年里,有許多相關的研究,包括 LTP、突觸可塑性……但大家基本都認同:學習,知識,思維,這些東西的本質,都是神經元的重組和改變。
也就是說:我們往往會覺得,天才的大腦一定與常人不同。但實際上可能恰好相反:正是因為他們思考得多、學習得多,他們的大腦才「與眾不同」 —— 而這又進一步,強化了他們的學習和思考能力。
#刻意練習的本質
不論有意還是無意,我們日常生活中的種種行為,對信息的攝入、理解、記憶,其實,都在不斷地改變著我們的大腦。
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語言。
Scientific American 有一篇文章,介紹了一個很有趣的現象:
我們所處的文化環境,決定了我們的語言;而我們的語言,又會反過來決定我們的思維模式。
舉個例子:
澳大利亞有一個小鎮,叫做波姆普勞,這個鎮的官方語言叫做「庫塔語」。在這種語言里面,沒有「左」「右」這種表示相對方位的詞,只有「東西南北」這種表示絕對方位的詞。
所以,他們不會說「我的杯子在勺子左邊」,而是說「我的杯子在勺子的西邊」。
這導致了什么結果呢?這個小鎮的居民,每個人都有極強的方位辨別能力。甚至無需依賴日光、星空,直接就能報出面對的方位。
很有意思了
實際上,相關的實驗已經有了很多。心理學家們發現,即使生活在相同環境,使用絕對方位語言的人,總是比使用相對方位語言的人,辨別方位的能力更強。
再舉一個例子。
我們把聚集起來的神經元,叫做「灰質」;把神經元的軸突(可以理解為支撐神經元的骨架),稱為白質。那么,我們前面所講的一切內容,都發生在灰質里面。
但白質呢?我們以前覺得,白質無非就是一些支撐的部分,并不重要。但研究發現,白質中有一種成分,叫做髓磷脂。它會附著在神經元的軸突上面,就像電線外面包裹的絕緣皮,將神經元裹起來。
髓磷脂有什么作用呢?它可以通過一個叫做「跳躍式傳導」的作用,在不同神經元之間,建立一條「捷徑」,快速傳遞信息。
這就是「一萬小時定律」和「刻意練習」背后的原理。
技能訓練的本質,就是改變神經元外層的髓磷脂,建立更加流暢的通道,讓高手可以瞬間完成非常復雜、精巧的動作。
所以,我們所有的提升,本質上,都是生理結構的改變。
#啟發
- 遠離低幼的刺激
這就是為什么我不喜歡很多自媒體、電視內容的原因 —— 它們所傳遞給我們的信息,以及傳遞信息的方式,過于低幼。
不要覺得這無傷大雅,也不要覺得「只是放松一下」—— 如果沉溺于這種信息,你的大腦結構很可能被悄然改變。
這導致的后果就是:你能想到的東西,都非常膚淺,因為你的大腦已經被這些信息重新塑造。
你再也沒有辦法,進行深入、持久、縝密的思考。
- 將思考內化
如果想讓自己的思維活躍起來,想問題能想得更廣、想得更深,那么第一步,就是擺脫低幼的刺激,去閱讀一些復雜的、嚴肅的、需要不斷殫精竭慮去思考的內容,比如論文,教材,系統性的書籍,知識性的文本,邏輯清晰嚴密的長文,等等。
試一試,去理解它,重新組織它,吸收它。
并且,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去鍛煉、強化自己的思考能力。
可以參考:幾個小技巧,讓大腦運轉更順暢
- 不斷接觸新事物
通過前面的分析,我們知道:讓大腦不斷更新的動力,就是新的刺激和新的「聯系」。
這些東西,不會在我們習以為常的日常生活中產生,它們只會產生于新的場景、新的挑戰、新的問題。
所以,如果你開始對身邊的一切感到習慣,開始遵循本能和下意識的反應生活,也許就要警惕了:
你的大腦,是不是已經喪失了活力?
不妨試一試,哪怕是走一條不熟悉的路,去一個陌生的地方,讀自己沒涉獵過的書,用一種全新的方法試著解決問題,都能為大腦帶來新的材料。
我們的大腦,就是在這種折磨和成就感交替的過程中,不斷實現進化。
不要讓它懈怠。
也別讓它變成,你所不喜歡的樣子。
不要將腦力浪費在你不喜歡的人事物上,去發現,去感覺,聚焦你真正想做的事,不斷重復,強化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