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四川考察時強調,要學習運用浙江“千萬工程”經驗,聚焦小切口,鍥而不舍、久久為功。回望“千萬工程”20年,越來越多的民宿、農家樂、特色IP等新業態出現在廣袤鄉村,千村千面,生機無限。而在這些新業態背后的,是越來越多的“原鄉人”“新鄉人”“歸鄉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關鍵在人。在實現“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的新征程上,要構建好鄉土人才“引育留用”全鏈條,持續激發鄉村振興內生動力,促進可持續高質量發展。
妙用識才引才“金鑰匙”,廣開鄉土人才破土渠道,開鄉村振興“人才濟濟”之鎖。古語有云,創新之道,唯在得人,得人之要,必廣其途以儲之。鄉土人才一頭連著田間地頭,一頭連著創新創造,是貼近農村、帶動農民的重要力量。要以“破四唯”識才引才。有的鄉土人才成于鄉長于鄉,熟悉鄉情,有著獨特的實踐優勢卻沒有對應的學歷、頭銜等“帽子”,有的鄉土人才外出求學,增長見識,有著先進的知識水平卻沒有對應的職稱、資歷等條件,可見引進挖掘鄉土人才不能單從表面的“帽子”去評定,應當做到不唯學歷重實際、不唯頭銜重貢獻、不唯職稱重能力、不唯資歷重業績。要通過“拉網式”摸底、“地毯式”排查、“蹲守式”走訪,挖掘出懂農業、愛農村的“土專家”“田秀才”“鄉創客”,同時向愿意扎根鄉村創新創業的高校大學生、外出鄉賢等在外人才拋出“橄欖枝”,建立人才信息庫,對特殊人才實行“一事一議”工作機制,讓更多鄉土人才“破土飄香”。
善用精準培育“金鑰匙”,挖掘鄉土人才潛力動能,開鄉村振興“源頭活水”之鎖。習近平總書記在廣東考察時指出,要加強教育和人才培養,夯實科技自立自強根基。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學校。培育人才不是一蹴而就的,要久久為功,充分發揮鄉鎮黨校、鄉村振興人才驛站、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等基層黨組織教育黨員群眾、聯系專家教授的主陣地優勢,邀請專家教授、鄉賢能人,圍繞各鎮各村的發展重點、技術難點,開展諸如農業發展理論政策、現代化農技推廣、鄉村農文旅融合、電商技能培訓等課程,持續提升農村黨員群眾的綜合素質,為鄉村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能。此外,還可以探索校地合作模式,與省市農科院、農業類高校學院開展合作,依托鎮村特有產業,共創校地合作基地,讓更多的潛在人才到基層一線、田間地頭、廠房車間去磨煉學習,因材施教,鍛造出有文化、懂技術、能管理、會經營的鄉土人才生力軍。
活用產才融合“金鑰匙”,發揮鄉土人才智力優勢,開鄉村振興“增智聚能”之鎖。駿馬能歷險,力田不如牛;堅車能載重,渡河不如舟。用人之長,天下無不可用之人;用人之短,天下則無可用之人。要給人才立體“畫像”,通過建立人才檔案,開展談心談話、走訪調研等方式,精準定位人才的個人能力、脾氣性格、專業特長、興趣愛好、意向崗位、工作需求。要給人才搭臺鋪路,堅持人崗相適、人事相宜,協助對接產業發展壯大的增長點,把人才放在生物農業、數字農業、智慧工業、文旅產業等創新創業主陣地去磨煉,磨出真本領、練就新業績。要給人才建立科學的容錯糾錯機制,為人才“解縛松綁”,讓人才在鄉村振興大舞臺上大顯身手、大展拳腳。
勤用貼心服務“金鑰匙”,提高鄉土人才創業激情,開鄉村振興“百家齊唱”之鎖。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強化為人才服務的理念,在科學評價、正向激勵、扶持保障等方面綜合施策。要加強與鄉土人才的溝通聯系,建立人才需求清單,了解他們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困擾的是什么、急迫的是什么,有的放矢,對癥下藥,為人才“量身定做”個性化服務。要用人性化的量化考核機制來衡量鄉土人才作出的貢獻成績,制定諸如作物畝產量、家禽出欄量、農文旅游客量等更貼切鄉村實際的考核指標,分層分類開展考核評價,讓各類人才在自己擅長的領域發光發熱,高效投產。要建立健全適宜本地鄉土人才發展的特色政策,并主動將政策送到人才身邊,講解政策文件,協助申請安居保障、人才培育津貼、創業補貼、創新獎勵等人才特殊待遇并及時兌現各類獎補助資金,讓人才實實在在感受到“政策紅利”,更有獲得感、歸屬感、榮譽感,迸發創新創業熱情。
(作者單位:韶關市翁源縣龍仙鎮? 何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