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出勇敢的自己|源自與阿德勒對話的五個夜晚

“青年自幼就缺乏自信,他對自己的出身、學歷甚至容貌都抱有強烈的自卑感……他往往過于在意他人的目光,他無法衷心地去祝福別人的幸福,常常陷入自我嫌惡的痛苦境地”

青年是我們每一個人的真實寫照,我們自卑或自負,希望得到別人的認可,常常迷失自己,混著并不開心的現在,蹉跎了歲月,乍一回頭,才發現已不再年輕,追悔莫及。今天,我決定和青年一起,和哲人對話,希望能解開心中的結。

第一夜——我們的不幸是誰的錯?

我們常常抱怨世界的不公平,我們沒有非常出彩的家庭背景,讀書的時候沒有好的教育資源,大學沒考上985、211,畢業之后沒有社會資源,只能進入小公司做一份自己不喜歡的工作……對的,一切都是過去惹的禍,我在過去的時候無能為力,所有的過去“成就”了今天這個杯具的我,我多么想成為XX那樣成功的人,或許你也曾經這么想過。

其實,決定我們自身的不是過去的經歷,而是我們自己賦予經歷的意義,進而直接決定了我們的生活。哲人說每個人都有潛能,都是可以改變的,而改變的第一步就是理解,我們現在無法體會到幸福,是因為我們不會愛自己,為了能夠愛自己,我們希望“變成別人”,希望舍棄現在的自我,但是“變成別人”這件事情本身就是一個幻想,如果不能感到幸福的話,那就不可以止步不前,必須不斷向前邁進。我們都太看重“被給予了什么”,但是現實無法因此改變,需要多去思考如何去利用“被給予的東西”,因為,你要做的不是更換,而是更新。我們缺乏選擇新的生活的勇氣,也就是缺乏“獲得幸福的勇氣”。那要怎么改變呢?首先,你要下一個決心——摒棄現在的生活方式,你的未來取決于當下,你可以做的是選擇用何種方式去影響未來,勇于去踏出改變的第一步,就算是失敗了,也可以有所發展,那就足夠了。

第二夜——一切煩惱都來自人際關系

我們常常只能看到自己的缺點,有些人甚至厭惡自己,害怕被他人否定、輕視或拒絕,害怕心靈受傷。我們總是有源源不斷的煩惱涌來,而你永遠都在那些“煩惱”漩渦的中心,想出去卻又身不由己。

哲人告訴我,“人的煩惱皆源于人際關系”,也就是說,如果這個世界沒有人際關系,如果這個宇宙沒有他人只有自己,那么一切煩惱也都將消失。我們不可能做到與他人完全隔絕,所以“內部煩惱”根本不存在,因為任何煩惱中都有他人的因素。我們因為太懼怕人際關系所以才變得討厭自己,總是通過自我厭棄來逃避人際關系。人們總是在“追求優越感”,哲人說,我們“雖然不同但是平等”,每個人都在平面上走,有前有后,每個人都在自己的時間階段賽道里和“理想的自己”比賽,不與任何人競爭,不斷地去超越自己。“無法真心祝福過的幸福的人”,是把他人的幸福看作“我的失敗”,所以才無法給予真心的祝福。把每一個人都當做自己的伙伴,我們是一路一起前行的戰友,如果這樣想,你對世界會有一個全然不同的看法。

哲人說,人生有三大課題:交友課題、工作課題以及愛的課題,這三個是我們從小到大過程中產生的人際關系分類。我們時常把別人看成“敵人”而非“伙伴”的原因是,我們在逃避人生的課題。無論多么困難的關系都不可以選擇逃避,只有勇敢去面對,因為只有這樣,你才是在用自己的手來選擇自己的人生和生活方式。

第三夜——讓干涉你生活的人見鬼去

我們從小被教導要好好學習,考個好大學,畢業之后找個好工作,活在父母、老師、老板以及同事們的期望里,卻很少會去思考自己期望什么、想要成為什么、希望過怎樣的人生,盡管一路上也會有各種不滿,但只要還在軌道上走,就不會迷路,漸漸的我們也失去了選擇“自由”的勇氣,一方面是已經習慣這種不自由的生活方式,不想被任何人討厭,另一方面自己選的路可能會迷路,甚至會面臨“該如何生存的問題”。

哲人說“為了滿足別人的期望而活以及把自己的人生托付給別人,這是一種對自己撒謊也不斷對周圍人撒謊的生活方式”。真正的自由是一種把滾落下來的自己從下面往上推的態度,而不是任由其本能的放縱。需要你不畏懼被人討厭而勇往直前,不隨波逐流而激流勇進,這才是對人而言的真正的自由。通俗一點說就是,比起別人如何看自己,我更關心自己過得如何,要有被人討厭的勇氣。

同時,我從今晚的對話中也學到了一個新的概念——課題分離。我們需要從“這是誰的課題”這一觀點出發,把自己的課題和別人的課題分離開來,一切人際關系的矛盾都起因于對別人的課題妄加干涉或自己的課題被別人妄加干涉。你可以竭盡全力地加以援助,但不可以妄加干涉,你可以把馬帶到水邊,但不能強迫其喝水,因為,能夠改變自己的只有自己。你要選擇你自己認為最好的道路,別人如何評價你的選擇,也是別人的課題,你根本無法左右。

第四夜——要有被討厭的勇氣

第三夜從這人那邊回去之后,我和那個青年又徹夜聊了關于哲人說的課題分離的這種處世觀,一直覺得這種生活方式的確會讓人際關系的煩惱少一些,但是是否會演變成以自我為中心的個人主義,我們帶著問題再一次拜訪了哲人……

哲人說,“分離課題是人際關系的出發點,人際關系的終點是共同體感覺”。簡單說“共同體感覺”就是把他人看作伙伴并能夠從中感受到“自己有位置”的狀態。一切煩惱源于人際關系,幸福之源也在人際關系。你需要把對自己的執著變成對他人的關心,你并不是世界的中心,而是世界地圖的中心,也就是說你是共同體的一部分,而不是中心。只有積極地參與到共同體當中,才能夠得到歸屬感,要直面“人生課題”,經常思考,我能夠給這個人什么,只有付出了自己的才能才會在共同體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而這一切需要自己動手去爭取。

人只有在可以體會到“我對共同體有用”的時候才能夠感覺到自己的價值,進而才能獲得自由的勇氣。

第五夜——認真的人生“活在當下”

在建立共同體的過程中,要從三點做起,“自我接納”、“他者信賴”、和“他者貢獻”。“自我接納”就是能分清能夠改變的和不能夠改變的,積極去改變可以改變的。“他者信賴”是說相信他人的時候不附加任何條件,構筑深厚的關系。“他者貢獻”是指為了體現自我價值所采取的一種手段。

對人來說,最大的不幸就是不喜歡自己,只要能夠產生貢獻感,而幸福就是貢獻感,如果能夠真正擁有貢獻感,那就不再需要他人的認可,因為,這些東西已經不需要自己去爭取,自然而然就來了。

人的一生是連續的剎那,是“現在”這一剎那的連續,我們只能活在“此時此刻”。我們常常關注著目的地而忽略了其實并不存在目的地,要說有,人只有一個目的地,那就是死亡,其他目的地只是人生的一種潛在可能。生命的過程才是運動的結果,因為此時此刻,才是現實性的人生。你可以計劃你的人生,但是你的聚光燈要對準“此時此刻”,關注如何度過這一剎那,不要把“此時此刻”當作準備階段和忍耐階段,因為人生最大的謊言就是不活在“此時此刻”。

人生的意義是自己賦予自己的,無論你過著怎樣的剎那,即使有人討厭你,只要沒有迷失“他者貢獻”這顆引導之星,那么你就不會迷失,而且做什么都可以。即使被討厭自己的人討厭著也可以自由地活著。

這一晚,青年、我和哲人一起待到很晚,經過這五個夜晚,青年和我終于釋然了,也解開了心中由來已久的困惑,道別之后,我們推開門,離開了哲人的家,大步向前走去,青年對我說“世界很簡單,人生也是一樣”,我點點頭,對著他微笑表示贊同。


(本文取材自《被討厭的勇氣》,機械工業出版社)

END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動機在杭州推薦里的總結: 阿德勒想要幫我們掙脫的第一個束縛來自過去。重要的不是過去,二是你怎么看待過去,而我們對過...
    楚丹丹閱讀 9,899評論 0 4
  • 在閱讀本書之前,我甚至不知道阿德勒是誰,可在我讀完推薦序和目錄之后,我便毫不猶豫的要分享力薦。倘若你在書中看到“如...
    君羊的小宇宙閱讀 1,491評論 5 11
  • 從前,在一個古都郊外住著一位哲人,他主張世界極其簡單,人們隨時可以獲得幸福。有一位青年無法接受這種觀點,于是他去拜...
    張軒銘閱讀 5,326評論 23 231
  • 每個人的生命中,都有最艱難的那一年,將人生變得美好而遼闊。
    Sssssunxy閱讀 291評論 0 0
  • 最近我終于感覺可以和手機微信朋友圈頭條快手拜拜一陣了,昨晚跑車,基本上沒看這些,大部分時間都在聽看下載好的書蟲英語...
    老趙愛生活閱讀 323評論 0 2